论文摘要
张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其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守望乡村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张炜看来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的出生地(一个海滨小村)赢得尊严和权利,为此,他不断地向人们解说故地的“优越”,它不亚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奥妙”: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谐纯洁的人际关系、质直朴素的人性形式、欢乐自足的生命存在,等等,作家将这些通过文学情节、故事、语言、人物形象等表现出来;同时,守望乡村与反现代性是一体性的存在,张炜对乡村现代化充满了警惕、质疑、否定、拒绝,他更多地看到了现代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人情的侵蚀。尽管在“守望”与“批判”之中,张炜未尝不有彷徨、迷茫、困惑、游疑之处,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甚至态度越来越激烈。在这种主题与姿态之中,隐含着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作家先入为主地将城市作为批判对象,将乡村作为精神原乡,于商品经济统治一切的流俗时代,在那里演绎寻求德性的支持,以重建知识分子心中的人文理想。他的这种文学选择,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守成主义”、“反现代化思潮”、“国学热”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是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张炜所倾情守望的那些东西,其内核往往由传统文化所赋予,对其中的消极元素也并没有很好地批判。他对现代化的拒绝,往往止于一种激愤的情绪的渲染,缺乏对之深入考察的耐心,仅仅希望建构一个符合自己道德理想的“文学的乡村”,以这种封闭性的“空间”来对抗商业消费主义时代“泥沙俱下”的现实,由于“空间”本身的封闭性,注定了对“外界”的批判流于片面。至于城乡对立观念,不否认有其产生的现实原因,但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乡土作家却必须跳出这种思维。这种观念表面上看与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理论正相呼应,然而“民间”理论要求知识分子在理解、认同、融入民间的同时,并不放弃知识分子依靠现代性理论所确立的主体性,张炜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而且他那里的“民间”与真正的“农民中国”也并没有太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