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腔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流变特性模型

方腔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流变特性模型

一、方腔内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变物性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恺,伍继浩,陈二锋,吕翠,魏操兵[1](2018)在《深低温球内伪稳态自然对流换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CFD仿真软件FLUENT,建立了封闭球形容腔内氦气关键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的深低温自然对流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封闭球形容腔内20~100 K温度下不同瑞利数(108<Ra<1011)伪稳态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速度场分布、温度场分布和努塞尔数(Nu).开展了液氢温区球形封闭容腔内氦气伪稳态自然对流换热试验。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深低温自然对流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深低温球形容腔内氦气自然对流换热准则数方程。

郭若琛[2](2018)在《分体式冷却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与散热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设备,在电力工程中的各个领域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变压器内部的温度变化是表征其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判别标准,温度过高会降低变压器的绝缘能力,导致寿命缩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用电负荷快速增加,变压器的散热问题愈加明显,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中,分体式冷却变压器的应用越来越多。关于一体式变压器的温度场研究相对成熟,而鲜有关于分体式冷却变压器的传热研究,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分体式变压器传热及散热研究,建立分体式变压器传热计算模型并掌握影响因素造成的温度变化规律,为其可靠、安全运行提供辅助依据。本文在传热学的基础上,分析了分体式变压器的热源及热传递过程,并提出分体式变压器热学解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有限元法、热路模型法、导则推荐法的优缺点,确定了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的研究。本文利用ANSYS软件对1台35kV分体式变压器进行二维模型建立、网格划分及温度场模拟,详细分析了内部变压器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热源结构及散热器的温度分布规律以及油流场分布情况,提出了出入口油温差作为判别分体式冷却系统散热效率新的依据,并模拟传统一体式变压器温度场,将二者进行关键位置温度对比验证了分体式变压器在结构及散热上的优越性。本文分析了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变化的影响因素,从外界环境温度、负载系数、油道高度、垂直布置高度、油道半径5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修改并模拟计算,通过分析热点温度、顶层油温、油箱出入口油温差探索其温度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油流速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地解释了各影响因素对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影响的本质原因,并提出了分体式变压器布置优化方案。最后,本文提出分体式变压器温升试验方案并搭建不同垂直布置高度的油浸式分体变压器模拟试验平台,对比了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试验中温升变化规律与仿真数据基本相符,验证了二维模型的可靠性。

徐珊珊,姜浩[3](2017)在《变物性参数对封闭方腔内对流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研究空气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情况下,封闭腔体内不同温差下的自然对流换热情况,采用整体法对封闭腔体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瑞利数Ra从103到106之间时,腔内代表对流换热的参数Nu的变化规律。与参考文献对比,二者相差最大相对误差为0.45%,充分说明了本文的可靠性、准确性。重点分析在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气体物性参数为常数时,以及随温度变化两种情况下数值模拟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所计算的范围内,小温差时,常物性参数和变物性参数计算结果的误差很小,物性参数采用常数可以减小计算量并且加速收敛;而大温差时,物性参数采用常数会增大计算误差。

施燕华[4](2015)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由于结构简单、承压性好、与建筑一体化程度高,成为当今太阳能利用研究的热点。但现有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板存在着设计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提高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和降低其制造成本,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外部结构因素和内部工况因素两个角度同时切入,重点研究了集热板厚度和材质、流体通道管间距、空气夹层厚度对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传热工质在流体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机理,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流体传热工质;探讨了流体通道的直径、管壁热流密度与流体进口速度对集热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热器集热板厚度到达0.6mm后,继续增加集热板厚度对集热器的效率提升很微小,当集热板材质采用铝时集热器效率仅比铜材质低2.36%;流体通道管间距W越小和集热板厚度δ越大,集热器的效率因子越大;空气夹层厚度对集热器的热损失影响较大,空气夹层厚度越大夹层内对流损失越小,空气夹层厚度应选30~40mm为宜。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工质时能显着地提高流体传热性能,但不同浓度的纳米流体差别较小;当流体通道管径越大、管壁上加载热流密度越大和流体入口速度越大时管内流体流动达到湍流状态,此时管壁与流体的换热更充分。

王娜[5](2014)在《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是新能源可再生资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我国正加快发展与利用太阳能,以缓解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降低常规能源消耗、促进节能减排过程中已发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集热器的一种,世界各国都普遍使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嚣具有节能、高效、易于加工,应用广泛等特点。目前的太阳能集热嚣采用的流道尺寸一般都比较大,在5mm以上,水的体积热容大,加热速度慢,要使水达到预期的水温需要较长的时间,进出口温差小,集热器热损大,高温段的热效率偏低,因此此类集热嚣只能用于低温场合。而本课题把徽尺度传热理念运用于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探索和研究,开发出一种适合于太阳能海水淡化等太阳能中温运用场合的非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本文首先设计和建立徽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模型,徽通道尺寸确定为0.7mm,透明盖板和吸热板的距离确定为17mm。给定入口流速进行强制对流实验,从平板集热器的能量守衡、瞬时效率和热损失几个方面,对集热器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得出瞬时效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集热器的热损失主要来源于顶部散热。然后对微通道内的传热过程进行分析,通道细长的结构,使水有足够时间与吸热板内壁进行充分的热量交换,吸热板与流体的温差很小,在3℃以内,从而可以达到较高的出口温度值。自然对流循实验是指利用太阳能使水在封闭的集热器系统中由于进出口温差而产生自然循环的过程。在相近的实验条件下,自然对流可达到的最高温度低于强制对流。所以,强制对流能够提高水的传热系数,更容易满足得到较高温度的要求。数值模拟能够从徽观上分析徽通道内的传热状况。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实验与模拟的一致性。利用数值模拟还可分析徽通道和常规通道内流体传热的特征及区别,发现传热系数、出口温度、阻力系数都随流道尺寸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在微通道中,要想办法减小阻力大小,就能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数值模拟还可以分析流道中的速度温度场的分布情况。

李伟光,李安邦,徐新华,张扬,谢军龙[6](2014)在《复杂船舶围壁传热系数取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几种复杂船舶围壁进行稳态传热计算,并将计算所得围壁传热系数与相关标准提供的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复杂船舶围壁传热系数与相关标准提供的参考值相比差异很大。计算结果也表明:空气层厚度对船舶甲板围壁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大,而对垂直围壁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小;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对垂直围壁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大,而对甲板围壁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相关标准直接笼统地给出了各种类型船舶围壁的传热系数,而对围壁空气层厚度及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等未作详细说明,在对围壁传热量进行计算时采用标准推荐的传热系数会出现较大偏差,建议针对具体的船舶围壁,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来获取围壁传热系数。

刘永志,李岩,井永腾[7](2012)在《基于Fluent软件的电力变压器温度场计算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温升是设计变压器时需控制的一项重要性能参数,同时也是考核变压器寿命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因此,准确地计算出温升对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及生产成本的经济性都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Fluent软件计算了自然油循环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场,将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平油道高度、导向区数、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高度之比、负载系数对绕组平均温升和热点温升的影响,并给出了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导向区数和安装散热器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安装在比较高的位置以降低绕组的热点温升与平均温升的结论。

李岩,刘永志,井永腾[8](2012)在《隔爆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隔爆干式变压器是煤矿井下综合机械化采掘设备的配电电源装置,工作环境中存在着甲烷等易爆危险气体,为了避免变压器局部过热引起爆炸,必须保证其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因此隔爆干式变压器的温度场分析有很重要的意义。文中应用有限元软件Fluent分析了隔爆干式变压器的三维温度场与气流场,计算了高低压绕组、铁心以及箱体平均温升,将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满足工程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低压绕组二维温度场模型,分析了气道、负载系数对绕组平均温升和最热点温升的影响,对隔爆干式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永志[9](2012)在《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器是电力传输中重要的设备,它对电能的经济传输、灵活分配和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变压器的节能降耗以及控制过热是目前电力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保证电力系统长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准确计算出变压器的平均温升和最热点温升,并进而合理地控制其分布,以满足标准要求,是保证变压器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的关键。通过实验能够证明,漏磁通对主磁通的比值会随着变压器容量的增大而增大,由此产生绕组损耗过大继而引起过热问题,当绕组的温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超出国家所规定的温升限值,而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是判定温升限值的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变压器温度场计算研究的现状,立足于工程实践应用,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和经典试验换热准则,分析了电力变压器的内部热源及散热方式,总结出了饼式绕组的平均导热系数以及油箱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求解公式,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FLUENT分析了强油循环变压器与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三维温度场与油流场。首先,计算了17000 kVA /37.6kV强油循环变压器各部件的温度场分布以及油流场分布,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总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屏蔽对油箱表面温度场的影响以及入口油速对变压器温度场的影响;其次,应用FLUENT软件中的Boussinesq模型计算了10000 kVA /35kV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温度场,建立了绕组为饼式结构的变压器三维模型,通过GAMBIT对复杂的饼式绕组及水平油道采用从下往上分层切块的方法进行剖分,保证了网格的质量,提高了计算的精确性,将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对误差在±10%之内;最后,建立了自然油循环变压器的二维温度场模型,二维结果与三维结果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通过二维模型分析了水平油道高度、绕组导向区数、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之比、负载系数对绕组平均温升与热点温升的影响,并给出了结论,对变压器的结构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德富[10](2011)在《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平流层浮空器驻空时间长、成本低,在预警监测、导航、通信中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由于飞行原理、工作特点及热环境的特殊性,平流层浮空器热特性与航天器、高速航空器存在较大差异,涉及气流强制对流、自然对流以及热辐射的复杂耦合作用,并对浮空器的浮升特性、飞行控制以及蒙皮材料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使得热特性及其影响成为平流层浮空器多项关键技术中的共性基础问题。目前,对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控制机制、温度分布与变化规律及其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深入开展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对平流层浮空器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从蒙皮材料热辐射特性、浮空器模型传热特性模拟实验、浮空器蒙皮与环境、填充气体的耦合传热特性、热动力学效应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测量,获得了一种蒙皮材料的红外发射率数据;并基于半透明蒙皮材料的辐射传递特性,利用样片的表观辐射特性实验数据,采用非线性参数最小二乘法,分析获得了蒙皮材料的表面反射率和介质吸收系数。为了认识太阳辐照和气流对流同时作用下浮空器的热响应特性、获得实验验证数据,建立了一个浮空器模型的瞬态传热特性模拟实验装置,测量获得了模拟太阳辐照和不同气流条件下,浮空器模型蒙皮和内部气体的瞬态温度数据。通过分析平流层的热环境特性与浮空器传热过程机制,建立了平流层浮空器蒙皮与外部环境、内部填充气体之间的瞬态耦合传热模型,编制了计算程序。在可靠性验证基础上,对球形浮空器升空和定点过程中的瞬态热响应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蒙皮辐射物性和热环境因素对温度变化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模拟实验认识与蒙皮外部的对流与辐射耦合热边界条件,建立了浮空器气囊内部低压气体的自然对流计算模型。通过将CFD软件与自编程序模块相结合,数值模拟了平流层热环境下,双椭球形浮空器定点飞行过程中气囊内部填充气体的自然对流昼夜变化特性,考察了蒙皮辐射物性、双气囊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获得了蒙皮与填充气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局部热流、对流换热系数分布规律;根据数值模拟数据,拟合得出了局部换热系数随无量纲温度(温差)的关系式。在对浮空器耦合传热特性研究基础上,首次分析了平流层定点飞行过程中,耦合传热引起的气囊内部非均匀温度场对质心和力矩的影响。并通过建立热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蒙皮与来流气流温差引起的热物性变化和热驱动流对浮空器浮升力的影响。通过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平流层浮空器热特性研究方法,对平流层浮空器定点和升空过程中的耦合传热机制、瞬态热特性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获得了较深入细致的认识,积累了典型飞行条件下浮空器蒙皮与填充气体的热特性数据;获得了对耦合传热产生的热动力学效应的基本认识。研究结果可为平流层浮空器热控制、飞行动力学控制设计以及蒙皮材料研制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腔内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变物性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腔内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变物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深低温球内伪稳态自然对流换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仿真模型与数值分析
    1.1 控制方程
    1.2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1.3 数值方法
    1.4 流场与温度场
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仿真与试验的对比
    3.2 换热准则数方程
4 结论

(2)分体式冷却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与散热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
第2章 分体式变压器结构及传热过程分析
    2.1 分体式冷却变压器的结构
    2.2 变压器内部热源
        2.2.1 铁心结构的热源
        2.2.2 绕组结构的热源
    2.3 变压器传热过程分析
        2.3.1 变压器中的热传导
        2.3.2 变压器中的热对流
        2.3.3 变压器中的热辐射
        2.3.4 分体式变压器的热学解耦分析
    2.4 热平衡状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法
    3.2 ANSYS软件功能介绍
    3.3 二维模型的调研测温验证
    3.4 分体式变压器模型简化及计算假设
        3.4.1 模型简化方案
        3.4.2 网格剖分
        3.4.3 热学计算假设
    3.5 分体式变压器边界条件的设定方法
    3.6 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研究
    3.7 分体式变压器油流场研究
    3.8 变压器分体式布置优越性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体式变压器温度场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环境温度对分体式变压器内部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4.2 负载系数对内部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4.3 高压绕组水平油道高度对内部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4.4 散热器垂直布置高度对内部温度场的影响
    4.5 油管管径对内部温度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比较
    5.1 试验目的及方案
    5.2 试验测温方法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简介
        1.2.1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1.2.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1.2.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流体通道形式
    1.3 国内外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工作原理与传热分析
    2.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工作原理
    2.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传热分析
        2.2.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能量关系
        2.2.2 太阳辐射能在集热器中的传递
        2.2.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损失系数
    2.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评价
        2.3.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因子
        2.3.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热转移因子
        2.3.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方程
第3章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分析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3.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学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湍流模型
    3.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模型的建立
    3.4 网格的划分
    3.5 边界条件和求解参数设置
        3.5.1 边界条件设置
        3.5.2 求解参数
    3.6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6.1 集热板温度分布与传热特性
        3.6.2 盖板温度分布与传热特性
        3.6.3 空气夹层的温度分布与传热特性
        3.6.4 流体通道内流体温度与压力分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外部因素优化分析
    4.1 外部几种结构参数设计
    4.2 优化变量的正交试验设计
    4.3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气夹层传热理论
        4.3.1 有限空间内自然对流理论与相关准则
        4.3.2 Boussinesq模型
    4.4 边界条件的确定
    4.5 集热板厚度对集热器的影响
    4.6 集热板材质对集热器的影响
    4.7 集热器流体通道管间距对集热器的影响
    4.8 集热器空气夹层厚度对集热器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内部因素优化分析
    5.1 内部几种不同因素设计
    5.2 优化变量的正交试验设计
    5.3 问题的假设与重新建模
    5.4 流体通道内流体对流换热理论
        5.4.1 纳米流体理论
        5.4.2 流体与流体管壁的对流换热理论
    5.5 边界条件的确定
    5.6 不同传热工质对集热器的影响
    5.7 流体通道热流密度对集热器的影响
    5.8 不同流体通道直径对集热器的影响
    5.9 流体通道内流体速度对集热器的影响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太阳能热利用
        1.2.1 太阳能集热器基本原理
        1.2.2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1.2.2.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1.2.2.2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
    1.3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特性
        1.3.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基本结构
        1.3.2 国内外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研究概况
        1.3.2.1 国外研究现状
        1.3.2.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提高平板型集热器性能的主要途径
    1.4 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研究
        1.4.1 微通道流动与传热的概念
        1.4.2 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2.1 国外研究现状
        1.4.2.2 国内研究现状状
    1.5 本研究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2.1 实验装置设计图
    2.2 集热器安装方位和倾角
    2.3 透明盖板的选择
    2.4 吸收涂层的选择
    2.5 微通道尺寸的确定
        2.5.1 公式计算法
        2.5.2 数值模拟法
        2.5.2.1 控制方程及数值方法
        2.5.2.2 数据处理方法
        2.5.2.3 模型验证
    2.6 空气夹层间距的确定
        2.6.1 模型描述
        2.6.2 控制方程与数值方法
        2.6.2.1 控制方程
        2.6.2.2 Boussinesq假设
        2.6.2.3 Fluent求解选项
        2.6.3 数据处理方法
        2.6.4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2.6.4.1 模拟结果验证
        2.6.4.2 模拟结果分析
        2.6.4.3 最佳间距的确定
    2.7 小结
第三章 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介绍
    3.3 集热器热性能测试方法
        3.3.1 集热器能量守恒方程
        3.3.2 集热器瞬时效率
        3.3.3 集热器总热损失系数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集热器性能分析
        3.4.2 微通道传热分析
        3.4.3 自然对流实验对比
        3.4.4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强制对流情况模拟
        4.2.1 物理参数及模拟方法
        4.2.2 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
        4.2.2.1 流量15L/h的实验与模拟对比
        4.2.2.2 不同流量实验与模拟对比
        4.2.3 不同通道尺寸对比
        4.2.4 速度温度场分析
        4.2.4.1 流体通道内的速度分布
        4.2.4.2 液体通道内的温度分布
    4.3 自然对流情况模拟
        4.3.1 模拟方法
        4.3.2 模拟结果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复杂船舶围壁传热系数取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相关国家标准中复杂船舶围壁传热系数取值
2 复杂船舶围壁传热数值模拟方法
    2.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2.2 控制方程及数值计算模型
3 结果比较及分析
    3.1 空气层厚度对甲板传热的影响
    3.2 隔热材料导热系数对甲板传热的影响
4 结语

(7)基于Fluent软件的电力变压器温度场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变压器的散热分析
    1.1 变压器的内部热源
    1.2 变压器的散热过程
2 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2.1 物理模型
    2.2 网格剖分
    2.3 边界条件
3 计算与分析
    3.1 解析计算
    3.2 仿真计算
    3.3 油流场分布
    3.4 结果对比
4 影响绕组温升的因素
    4.1 水平油道高度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2 导向区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3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高度之比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4 负载系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5 结论

(8)隔爆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热及散热分析
    1.1 内部热源
    1.2 散热过程
2 隔爆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2.1 物理模型
    2.2 网格剖分
    2.3 数学模型
    2.4 边界条件
3 计算与分析
    3.1 温度场分布
    3.2 气流场分布
    3.3 结果对比
4 低压绕组二维温度场分析
    4.1 物理模型
    4.2 气道对温升的影响
    4.3 负载系数对温升的影响
5 结语

(9)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内部热源及散热分析
    2.1 电力变压器的内部热源
        2.1.1 绕组区域的热源
        2.1.2 铁心区域的热源
    2.2 电力变压器的散热分析
        2.2.1 热传导计算
        2.2.2 对流散热计算
        2.2.3 辐射散热计算
    2.3 小结
第三章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3.1 电力变压器的允许温升及油流速限值
        3.1.1 变压器的允许温升
        3.1.2 变压器的油流速限值
    3.2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计算
        3.2.1 强油循环变压器的冷却结构
        3.2.2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3.2.3 网格剖分
        3.2.4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3.2.5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边界条件
        3.2.6 强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结果分析
        3.2.7 温度场结果对比
        3.2.8 屏蔽对油箱壁温升的影响
        3.2.9 入口油速对变压器温升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4.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三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4.1.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三维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4.1.2 网格剖分
        4.1.3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边界条件
        4.1.4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的结果分析
        4.1.5 三维温度场结果对比
    4.2 变压器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4.2.1 自然油循环变压器温度场二维验证
        4.2.2 水平油道高度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2.3 导向区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2.4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之比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2.5 负载系数对绕组温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浮空器热特性及传热机制研究现状
        1.2.2 浮空器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相关的自然对流、混合对流研究现状
    1.3 自然对流和混合对流数值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蒙皮材料热辐射特性与浮空器模型的热特性实验研究
    2.1 蒙皮材料红外发射率实验研究
        2.1.1 红外发射率测量原理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2.1.4 红外发射率测量结果与分析
    2.2 浮空器蒙皮热控涂层材料热辐射特性分析
        2.2.1 薄膜二次表面镜的辐射吸收与反射特性过程
        2.2.2 反射率和吸收系数的最小二乘法求解
        2.2.3 薄膜二次表面镜涂层材料反射率和吸收系数计算结果
    2.3 浮空器模型的热特性模拟实验研究
        2.3.1 浮空器模型的热特性模拟实验原理和装置
        2.3.2 实验误差分析
        2.3.3 浮空器蒙皮和内部气体温度测量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流层浮空器的瞬态耦合传热特性
    3.1 平流层热环境特性
    3.2 平流层浮空器瞬态耦合传热模型与计算方法
        3.2.1 瞬态耦合传热模型
        3.2.2 离散方程与计算方法
    3.3 浮空器瞬态耦合传热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3.4 球形浮空器升空过程中的瞬态热特性
        3.4.1 计算参数
        3.4.2 蒙皮温度和填充气体温度变化规律
        3.4.3 辐射物性对浮空器蒙皮温差的影响
        3.4.4 浮空器夜间升空时的热特性
    3.5 球形浮空器定点飞行过程中的瞬态热特性
        3.5.1 计算参数
        3.5.2 定点飞行过程中浮空器蒙皮和填充气体的温度瞬态变化规律
        3.5.3 蒙皮辐射物性对定点飞行过程中浮空器蒙皮温差的影响
        3.5.4 定点高度对浮空器蒙皮温差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流层浮空器气囊内部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
    4.1 物理模型与控制方程
        4.1.1 自然对流传热控制方程
        4.1.2 湍流模型
        4.1.3 边界条件和数值方法
    4.2 计算可靠性验证与模拟结果分析
        4.2.1 离散网格无关性与计算方法可靠性分析
        4.2.2 浮空器蒙皮和填充气体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2.3 气囊内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
    4.4 蒙皮辐射物性及太阳能电池对传热的影响
    4.5 上下双气囊布置时的自然对流传热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动力学效应
    5.1 平流层浮空器气囊内部热动力学效应分析
        5.1.1 气囊内部热动力学分析模型
        5.1.2 计算参数
        5.1.3 定点飞行过程中传热对填充气体质心和力矩的影响
    5.2 平流层浮空器外部气流的热动力学效应
        5.2.1 浮空器外部混合对流模型与控制方程
        5.2.2 边界条件和数值方法
        5.2.3 浮升力计算
        5.2.4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方腔内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变物性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低温球内伪稳态自然对流换热研究[J]. 王恺,伍继浩,陈二锋,吕翠,魏操兵.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07)
  • [2]分体式冷却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与散热影响因素研究[D]. 郭若琛. 山东大学, 2018(01)
  • [3]变物性参数对封闭方腔内对流传热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 徐珊珊,姜浩. 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 2017
  • [4]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施燕华.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5(02)
  • [5]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数值与实验研究[D]. 王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复杂船舶围壁传热系数取值探讨[J]. 李伟光,李安邦,徐新华,张扬,谢军龙. 中国舰船研究, 2014(02)
  • [7]基于Fluent软件的电力变压器温度场计算与分析[J]. 刘永志,李岩,井永腾. 高压电器, 2012(10)
  • [8]隔爆干式变压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 李岩,刘永志,井永腾.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2(04)
  • [9]油浸式变压器温度场的数值计算与分析[D]. 刘永志.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10]平流层浮空器的热特性及其动力学效应研究[D]. 李德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方腔20~720K温差下自然对流流变特性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