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作者死亡论”批判

罗兰·巴特“作者死亡论”批判

论文摘要

罗兰·巴特(191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自60年代以来西方最负盛名和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在《作者之死》一文中提出“作者的死亡迎来读者的再生”,认为作者不再能作为文本解释的起源,文本的解读在于读者。本文试图从《作者之死》本文出发,从巴特在文本中提供的线索以及结论的最终产生出发,通过对《作者之死》的文本本身进行分析,探讨巴特在提出这一观点过程中所利用的证据中所体现出来的可取之处和谬误以及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文学的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巴特“作者死亡”论的内涵与论证。在这一部分中,文章主要从巴特的《作者之死》中的“作者之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它的内涵,探讨作者死亡观在巴特一生学术思想中的孕生和发展,并且分析了巴特宣判作者死亡的缘由和目的;第二部分:巴特的作者死亡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三大系统出发:巴特的个人特质以及生活经历;影响巴特思想形成的萨特系统和索绪尔系统;第三部分:巴特“作者死亡观”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文章从“作者”的内涵与历史出发,对比巴特的作者历史观;梳理了作者的在场方式以及分析巴特所批判的作者主体性;同时,结合当代著名理论家对巴特的作者死亡观点的批判,提出了作者主体性回归的可能,明确了这一理论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进行诗学研究的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巴特"作者死亡论"的内涵与论证
  • 1.1 《作者之死》中的"作者之死"
  • 1.2 作者死亡观在巴特一生学术思想中的孕生与发展
  • 1.3 巴特宣判作者死亡的缘由和目的
  • 第二章 巴特作者死亡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2.1 巴特的个人特质以及生活经历
  • 2.2 影响巴特思想形成的萨特系统和索绪尔系统
  • 第三章 "作者死亡观"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 3.1 "作者"的历史与巴特的"作者历史观"
  • 3.2 作者的在场方式以及巴特所反对的作者主体性
  • 3.3 当代的巴特批判与创作主体的回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患者的不治之症或者医生的焦虑症? 跨世纪的电影死亡论[J]. 电影世界 2012(12)
    • [2].消释死亡恐惧:马克思“关系”死亡论对传统死亡论的超越[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 [3].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段德智教授《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J]. 哲学动态 2010(03)
    • [4].面向未来而生——《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读后[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 [5].《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一书出版发行[J]. 哲学动态 2009(04)
    • [6].后现代艺术概述[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2)
    • [7].“主体性哲学”的新研究与“希望人学”的建构——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 [8].失败预言之四 “香港死亡论” “香港死亡论”寿终正寝[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7)
    • [9].文学不死:电信时代文学的死亡与重生[J]. 写作(上旬刊) 2016(05)
    • [10].允诺禁反言与约因的关系——兼析吉尔莫的“契约死亡论”[J]. 社会科学 2010(05)
    • [11].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系列论文)[J]. 理论月刊 2014(11)
    • [12].谁是“谋杀”文学的元凶?[J]. 文学自由谈 2010(06)
    • [13].三人谈:从“艺术终结论”谈起[J]. 美术向导 2014(01)
    • [14].“向死而在”何以可能——基于海德格尔死亡论的理解与领会[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5].主体性“向死而生”?——对《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前提的质疑[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6].主体生成论的意义[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 [17].内容仍是营销本质[J]. 成功营销 2013(11)
    • [18].电视新闻表达的全媒体思维[J]. 东南传播 2015(07)
    • [19].反抗“悲剧之死”与反抗“后现代”——威廉斯与伊格尔顿悲剧观比较[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11)
    • [20].一种关于“希望人学”的论证——评段德智的《主体生成论》[J]. 哲学研究 2009(05)
    • [21].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死亡论探究[J]. 今传媒 2015(07)
    • [22].悲剧之死与上帝之死——比较尼采的两种死亡论说[J]. 青春岁月 2011(22)
    • [23].“主体性失落”下的语言与意识形态“元批判”与“去蔽”[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作者该不该死?——对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的反思[J]. 才智 2013(29)
    • [25].死亡可以说是恶吗?——从伊壁鸠鲁的死亡论断谈起[J]. 现代哲学 2014(05)
    • [26].永远保持对现实中的人的关注——由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引发的思考[J]. 美术 2011(06)
    • [27].论雷蒙·威廉斯的现代悲剧观[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9(01)
    • [28].且行且变——北京电视台台网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 传媒 2015(21)
    • [29].语言学转向背景下作者死亡论的比较考察——以罗兰·巴特和福柯为对象[J]. 当代文坛 2009(02)
    • [30].“艺术之死”的时间性误判——或论丹托的“诡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4)

    标签:;  ;  ;  

    罗兰·巴特“作者死亡论”批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