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论文-杨鑫,何虹,郭婷

女性盆腔论文-杨鑫,何虹,郭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盆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盆腔肿瘤,放射治疗,阴道狭窄,影响因素

女性盆腔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何虹,郭婷[1](2019)在《女性盆腔肿瘤放疗后阴道狭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阴道狭窄是女性盆腔肿瘤放疗后极易被忽视的副作用之一,对女性生活质量及性功能问题造成严重影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临床研究发现多种因素促成了阴道狭窄的发生,现对女性盆腔肿瘤放疗后阴道狭窄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焦盼峰,付丽娜,张星晨[2](2019)在《盆腔肌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采取盆腔肌训练治疗,考察其改善疗效。方法:选择纳入我院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100例,经随机抽样分治疗组、对照组,各为50例。对照组者采用常规医护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盆腔肌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后在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碍率改善的治疗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其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碍率均呈明显降低(P<0.05)。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其总有效率明显升高,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盆腔肌训练用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方面,其疗效改善较为明显,盆底肌肉肌力增强,子宫脱垂、尿失禁情况明显改善,在临床治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9年22期)

何龙,李建军[3](2019)在《改良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女性T2期膀胱癌的有效性和随访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改良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女性T2期膀胱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观察长期随访的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膀胱癌患者共4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传统术式) 20例和观察组(改良术式) 22例,对照组在切除膀胱时进行直肠子宫平面分离,依次离断膀胱侧蒂、子宫主韧带、尿道,切除子宫、阴道前臂,之后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在游离输尿管后进行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离膀胱子宫平面,进行阴道前壁暴露,显露膀胱颈切除膀胱,切断阴道侧壁及后壁。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率及术后早期(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的3年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经多因素分析T2期膀胱癌患者DFS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均少于对照组(P <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对照组死亡人数为7例,OS为65.00%(13/20),DFS为55.00%(11/20),观察组死亡人数为7例,OS为68.18%(15/22),DFS为59.09%(13/22),两组患者的OS和DFS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肿瘤多发(HR=0.242, 95%CI=0.104~0.864, P=0.006)、肿瘤直径≥5 cm (HR=0.345, 95%CI=0.761~0.976, P=0.020)为预测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改良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女性T2期膀胱癌患者较传统腹腔镜术式治疗的术中出血率及输血率较低,不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而针对患者随访的预后情况分析,两者之间并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杨章聪[4](2019)在《多层螺旋CT与超声诊断女性盆腔囊性肿块临床效果和准确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超声诊断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的临床效果和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7月经过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为盆腔囊性肿块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检查方式分别对50例患者进行检查,进行超声诊断的患者为超声组,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为螺旋组。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螺旋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为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曹亮[5](2019)在《探讨CT和磁共振(MR)在女性盆腔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MR)在女性盆腔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女性盆腔肿瘤患者患者100例,将其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使用CT诊断)和观察组(50例,使用磁共振诊断),对两组的诊断结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对于肿瘤的定位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检查肿瘤的转移上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在对女性盆腔肿瘤患者实施诊断时,使用CT检查在肿瘤转移方面有明显效果,使用磁共振对于肿瘤的定位上有明显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检查方式。(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王恩力,白玫,周坤[6](2019)在《64排多层螺旋CT与多普勒超声在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诊断中64排多层螺旋CT联合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中新生态城医院确诊为盆腔囊性病变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患者64排多层螺旋CT与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检查结果以及诊断准确率与定位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70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诊断10例为盆腔包虫(4例为单囊型、5例为多囊性、1例为包虫囊肿破裂型),其中5例为细粒球绦虫,5例为泡状棘球绦虫; 45例为卵巢囊腺瘤(11例为单囊型、34例为多囊型),其中25例属于黏液性囊腺瘤,20例属于浆液性囊腺瘤; 6例为卵巢囊腺癌,其中2例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4例为高分化黏液型; 9例为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其中2例为韧带肌瘤囊性变,3例为浆膜下肌瘤囊性变,4例为宫体肌瘤。给予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给予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的病变表现复杂且相似性较多,在诊断方面有一定的难度。64排螺旋CT与多普勒超声相比分辨率进一步提升,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因此64排螺旋CT在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0期)

雷斌,汪庆伟[7](2019)在《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55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行CT检查和MR检查,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对CT检查和MR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27%,经过MR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92.73%,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时,CT检查对肿瘤的钙化转移诊断率较高,MR对肿瘤的定位、定性效果较高,对患者实施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查,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孔少龙[8](2019)在《多层螺旋CT与超声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诊断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以及超声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268例盆腔囊性肿块病变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以及超声检查资料比较完整。比较多层螺旋CT以及超声对卵巢囊腺癌、盆腔包虫、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囊实性卵巢囊腺瘤的定位率、临床检出率。结果:经病理检查诊断出囊实性卵巢囊腺瘤162例,盆腔包虫39例,子宫肌瘤囊性病变23例,卵巢囊腺癌44例;多层螺旋CT检查对卵巢囊腺癌、盆腔包虫、子宫肌瘤囊性病变、囊实性卵巢囊腺瘤的定位率以及临床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超声,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张远强[9](2019)在《基于MR检查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定位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和分析MR诊断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回顾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50例作为此次报告的研究对象,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入院期间的CT和MR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数据指出,根据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发现50例患者中卵巢原发恶性肿瘤9例,子宫内膜癌11例,宫颈癌26例,卵巢转移瘤4例。比较两组的恶性肿瘤阳性检出率可知,CT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阳性检出率为90.0%(45/50),而MR的阳性检出率为92.0%(4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常用的MR和CT均对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定位和诊断有着较好的价值,在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中MR诊断在肿瘤的定性和定位方面有一定优势,而CT诊断在恶性肿瘤的钙化转移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临床影像学辅助诊断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高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转移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8期)

方香,晏兴莉,江华英,李飞川[10](2019)在《经阴道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用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自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共52例患者因盆腔脏器脱垂接受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术后盆底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5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手术时间60.11±11.12分钟,术中出血50.20±30.01mL,术后住院时间6.2天(5~9天);膀胱损伤1例,会阴疼痛1例;平均随访8.1月(6~12月),发现补片暴露1例,近期无盆腔脏器脱垂复发;术后主观满意度较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采用经阴道改良盆底重建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的整体用时,远期并发症待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5期)

女性盆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中采取盆腔肌训练治疗,考察其改善疗效。方法:选择纳入我院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100例,经随机抽样分治疗组、对照组,各为50例。对照组者采用常规医护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盆腔肌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后在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碍率改善的治疗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其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碍率均呈明显降低(P<0.05)。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其总有效率明显升高,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盆腔肌训练用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方面,其疗效改善较为明显,盆底肌肉肌力增强,子宫脱垂、尿失禁情况明显改善,在临床治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盆腔论文参考文献

[1].杨鑫,何虹,郭婷.女性盆腔肿瘤放疗后阴道狭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

[2].焦盼峰,付丽娜,张星晨.盆腔肌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J].现代养生.2019

[3].何龙,李建军.改良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女性T2期膀胱癌的有效性和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4].杨章聪.多层螺旋CT与超声诊断女性盆腔囊性肿块临床效果和准确率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曹亮.探讨CT和磁共振(MR)在女性盆腔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王恩力,白玫,周坤.64排多层螺旋CT与多普勒超声在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9

[7].雷斌,汪庆伟.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8].孔少龙.多层螺旋CT与超声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病变的诊断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9].张远强.基于MR检查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定位和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9

[10].方香,晏兴莉,江华英,李飞川.经阴道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用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

标签:;  ;  ;  ;  

女性盆腔论文-杨鑫,何虹,郭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