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藏绵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绵羊,大尾羊,颌下腺,EGF
藏绵羊论文文献综述
杨婕,袁莉刚,宋笑,王乾梅[1](2019)在《高原牧区藏绵羊与兰州大尾羊颌下腺组织学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高原牧区低氧环境下藏绵羊与大尾羊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异同及EGF、EGFR、eNOS的表达特点,为分析反刍动物颌下腺生理机能提供形态学参考。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藏绵羊和大尾羊颌下腺组织结构特点及EGF、EGFR、eNOS的定位与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藏绵羊颌下腺浆液性腺泡比例大于兰州大尾羊。AB、PAS、AB-PAS在黏液性腺泡及混合性腺泡阳性表达,浆液性腺泡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GF在藏绵羊颌下腺纹状管、闰管上皮细胞及浆液性腺泡表达量显着低于大尾羊,EGFR在藏绵羊颌下腺浆液性腺泡纹状管基底膜阳性表达高于大尾羊,eNOS在藏绵羊与大尾羊浆液性腺泡、纹状管内均呈阳性表达,叁者在黏液性腺泡均无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藏绵羊颌下腺EGF与eNOS表达极显着低于大尾羊(P<0.01),EGFR则显着高于大尾羊(P<0.05)。高原牧区藏绵羊颌下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EGF主要在纹状管分布,EGF与EGFR结合部位主要在纹状管基底膜处,在浆液性腺泡细胞增殖及分泌等方面发挥作用。兰州大尾羊颌下腺内eNOS表达较高且在浆液细胞及纹状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可能与高寒低氧环境中应激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晨,刘斯汝,蔡勇,李囿蓉,何灵芝[2](2019)在《藏山羊与藏绵羊肺组织结构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藏山羊(Capra hircus)与藏绵羊(Ovis aries)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肺组织结构的差异,采用Gomori醛品红染色及H.E染色对藏山羊和藏绵羊肺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与藏绵羊肺被膜厚度无显着差异(P> 0.05),但肺被膜中弹力纤维藏山羊显着多于藏绵羊(P <0.05)。肺泡面积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着差异(P> 0.05),但肺泡隔宽度和肺泡隔中毛细血管的数量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P <0.05)。肺细支气管黏膜皱襞厚度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着差异(P> 0.05),但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细支气管黏膜上皮1mm~2中杯状细胞数量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P<0.05)。外径小于100μm的肺微动脉中,藏山羊血管平滑肌占外径百分比显着高于藏绵羊(P <0.05),而当外径大于100μm时,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 0.05)。(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卢晓丽,赵彦玲,吴征王,温通,孙磊[3](2019)在《西藏色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研究了西藏萨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方法】采集成年健康西藏萨瓦藏绵羊(海拔4800 m)、林芝当地河谷型绵羊(海拔2900 m)全血,用全自动动物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液常规生理指标;收集已报道的绵羊血液生理学数据,通过做散点图分析海拔与绵羊的5个主要血液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西藏萨瓦藏绵羊的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Y%)、淋巴细胞数(LYM)、中性单核细胞数(MONOCYTES)、嗜酸细胞数(EOSINOPHILS)、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显着高于林芝当地河谷型绵羊(P<0.05),而中性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CV(RDW-CV)、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则显着低于林芝绵羊(P<0.05),嗜酸细胞百分比(EO%)、红细胞分布宽度-SD(RDW-SD)、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不显着(P>0.05)。HGB与海拔存在正相关;WBC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PLT、RBC、MCV与海拔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西藏萨瓦藏绵羊通过增加白细胞数量来提高免疫力;通过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西藏萨瓦藏绵羊通过一系列血液生理指标的改变来适应高原环境,这些血液生理学特性将为其疾病诊断、品种选育及高原适应性等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穷达,巴桑,唐晓惠,强巴央宗,张浩[4](2019)在《藏绵羊eNOS基因外显子8多态位点检测及高原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外显子多态性与藏绵羊高原(高海拔低氧)适应的相关性。以藏绵羊、宁夏滩羊、内蒙古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测序法检测eNOS基因exon8序列多态位点和基因型。结果发现,绵羊eNOS基因exon8序列中存在2个SNPs位点,分别是exon8-A335C和exon8-G419A;其中exon8-A335C位点有3种基因型,高、低海拔绵羊群体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着,藏羊群体中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可能对其高原适应具有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3期)
袁莉刚,宋笑,杨婕,梁霞霞,陈国娟[5](2019)在《TGF-β1及其受体在性成熟前后藏绵羊睾丸的表达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比较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及其受体在性成熟前后藏绵羊睾丸组织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索其对藏绵羊睾丸发育及生殖机能的调节作用。采用睾丸摘除手术收集1.0、1.5、2.0岁藏绵羊睾丸,应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IPP图像分析研究TGF-β1及其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receptor I, TGF-βR I)的表达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TGF-β1在藏绵羊睾丸组织中弱表达,性成熟前后差异不显着(P>0.05);1.5岁藏绵羊睾丸组织中TGF-βRⅠ表达均显着高于1.0及2.0岁(P<0.05)。2)各年龄组TGF-β1主要表达于睾丸间质细胞(Leydig)及小血管内皮细胞,1.5岁藏绵羊在各级生精细胞及支持细胞(Sertoli)亦有中等阳性表达,其他年龄组在生精上皮弱表达;TGF-βRⅠ在各年龄组生精上皮均有表达,1.0岁时在Leydig细胞无明显表达,1.5岁时强表达于圆形精子、Leydig细胞及淋巴管内皮细胞,2.0岁时在Leydig细胞及毛细淋巴管亦见阳性表达,但明显弱于1.5岁。3)各年龄组TGF-βRⅠ表达明显强于TGF-β1,TGF-β1表达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TGF-βRⅠ在1.5岁时较1.0及2.0岁表达差异显着(P<0.05)。综上表明,高原地区藏绵羊睾丸组织TGF-β1和TGF-βRⅠ的阳性表达随着性成熟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提示性成熟前后TGF-β1及其受体通过调节Sertoli细胞在精子生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各年龄段藏绵羊睾丸组织TGF-βRⅠ及TGF-β1阳性表达以Leydig细胞变化最为明显,为进一步分析TGF-β1/TGF-βRⅠ信号通路随着性成熟发育参与调节Leydig细胞生物合成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大鹏,葛闻博,何玉琴,张全伟,王霞[6](2019)在《甘加型藏绵羊发情周期内输卵管和子宫中MTR1a mRNA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褪黑素受体(MTR1a)基因在甘加型藏绵羊(Ganga Tibetan ovis aries)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规律,选取发情周期内正常且未孕的甘加型藏绵羊32只,应用qRT-PCR方法检测输卵管和子宫组织中MTR1a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整个发情周期中,甘加型藏绵羊输卵管和子宫中均有MTR1a mRNA表达。在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4个阶段,输卵管组织中MTR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04±0.253、 0.033±0.031、 0.202±0.151和1.000±0.221,间情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发情期差异极显着,与其他时期差异显着;子宫组织中MTR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88±0.086、0.525±0.347、1.878±0.209和1.000±0.094,发情后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与其他3个时期差异极显着。发情周期内MTR1a基因在输卵管和子宫中的表达变化规律表明褪黑素(Melatonin,MT)在动物排卵、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秀蓉[7](2019)在《基于SSR标记评估青海省家牦牛和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家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和藏绵羊(Ovis aries)作为青藏高原的土着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青藏高原高寒、低氧、强辐射的地理环境,并发展为青海省主要的优势畜种,对当地牧区的经济发展和草地的合理利用起着重要作用。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养殖过程中,牧民多采取自留自繁和集约化养殖的畜牧方式,以及无计划地引进外来品种,影响了家牦牛和藏绵羊群体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估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避免家畜发生近交衰退,促进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用27个牦牛微卫星位点和23个藏绵羊微卫星位点,以微卫星荧光标记方法对青海家牦牛和藏绵羊各四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进行科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家牦牛27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中度-高度多态性;藏绵羊23个微卫星位点中21个位点处于中度-高度多态性,仅2个位点为低度多态性。(2)家牦牛四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高,高原型藏绵羊四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3)家牦牛群体内遗传分化程度低,群体内及亚群体间存在近交现象;高原型藏绵羊群体内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内及亚群体间存在近交现象。(4)家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由群体内变异导致,各群体UPGMA聚类显示其聚类关系未与地理分布保持一致,遗传结构最佳聚类簇K=3;高原型藏绵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主要由群体内变异导致,其UPGMA聚类结果符合地理分布特征,群体遗传结构最佳聚类簇K=5。(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刘秀,张亚强,李少斌,王继卿,胡江[8](2019)在《藏绵羊EGLN1基因表达、变异特征及其适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藏绵羊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选择与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相关的EGLN1基因为研究对象,分析绵羊群体中该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为进一步寻求分子育种提供依据。采用荧光定量PCR及PCR-SSCP技术检测了藏绵羊和湖羊不同组织EGLN1基因表达量及其intron6-intron7区的核苷酸变异特征。结果显示:EGLN1基因在2个绵羊群体各组织间均有表达且存在组织差异性。其中,湖羊各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藏绵羊,在心脏、肝脏和肾脏组织差异最大。在2个绵羊群体EGLN1基因intron6-intron7区检测到了6个SNPs、1个碱基的插入和1个碱基的缺失位点,2个群体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藏绵羊优势等位基因B以及优势基因型AB的频率极显着高于湖羊(P <0. 01)。说明藏绵羊EGLN1基因部分外显子及内含子区遗传变异程度高,多态性丰富,选择潜力大,可作为藏绵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将为藏绵羊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何建文,张伟,刘秀,李少斌,王继卿[9](2019)在《藏绵羊HMOX1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低氧适应性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 HMOX1)是血红素加氧酶家族的应激诱导型酶,在机体低氧胁迫代谢调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藏绵羊(Ovis aries)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低氧适应策略来维持自身的氧平衡。为了探讨HMOX1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其第叁外显子(Exon3)区域多态性与藏绵羊高原低氧适应的关系,以寻找与藏绵羊低氧适应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不同海拔地区的藏绵羊和湖羊(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利用q RT-PCR及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方法检测HMOX1基因的组织表达,以及Exon3区域多态位点,分析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绵羊血液指标的相关性,以及SNPs与绵羊血液指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HMOX1基因在藏绵羊和湖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同一品种内,HMOX1在藏绵羊脾脏中高表达(P<0.01),其次在肝、肾脏和背最长肌中表达量也较高(P<0.05);而在湖羊中,HMOX1在肺脏和脂肪中高表达(P<0.01),其次在脾脏、肾脏及肝脏中的表达量也较高(P<0.05)。2个品种间同一组织表达比较结果显示,HMOX1基因在肺、脂肪中的表达量差异极显着(P<0.01)。HMOX1基因Exon3区检测到4个SNPs位点和A、B及C 3个等位基因;通过2个品种间不同基因型比较发现,湖羊的AB型个体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 HG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krit, HCT)值明显低于藏绵羊的其他基因型(P<0.01),藏绵羊的AA和BB型个体的HGB和HCT值显着高于AB型(P<0.01),AC型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值显着高于AA和BB型个体;而c.3775G>A位点上MM基因型个体的SO2、HGB、HCT值显着高于NN基因型(P<0.05)。由此说明AA、BB和AC基因型的c.3775G>A位点变异与血液指标存在相关性,且为G时更有利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因此,HMOX1基因可作为低氧适应的候选基因,为探索藏绵羊低氧适应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钟维,唐天才,刘城成,陈天祥,冯忠勇[10](2019)在《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细粒棘球蚴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若尔盖县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牦牛和藏绵羊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动物,也是细粒棘球绦虫主要的中间宿主之一,数量分别达100万和150万余头。当地群众卫生知识匮乏,畜牧业生产管理粗放,为包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对若尔盖县牦牛、藏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调查鲜有报道,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该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流行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藏绵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藏山羊(Capra hircus)与藏绵羊(Ovis aries)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肺组织结构的差异,采用Gomori醛品红染色及H.E染色对藏山羊和藏绵羊肺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与藏绵羊肺被膜厚度无显着差异(P> 0.05),但肺被膜中弹力纤维藏山羊显着多于藏绵羊(P <0.05)。肺泡面积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着差异(P> 0.05),但肺泡隔宽度和肺泡隔中毛细血管的数量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P <0.05)。肺细支气管黏膜皱襞厚度藏山羊与藏绵羊无显着差异(P> 0.05),但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细支气管黏膜上皮1mm~2中杯状细胞数量藏山羊显着高于藏绵羊(P<0.05)。外径小于100μm的肺微动脉中,藏山羊血管平滑肌占外径百分比显着高于藏绵羊(P <0.05),而当外径大于100μm时,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 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绵羊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婕,袁莉刚,宋笑,王乾梅.高原牧区藏绵羊与兰州大尾羊颌下腺组织学特征比较[J].畜牧兽医学报.2019
[2].张晨,刘斯汝,蔡勇,李囿蓉,何灵芝.藏山羊与藏绵羊肺组织结构的对比研究[J].动物学杂志.2019
[3].卢晓丽,赵彦玲,吴征王,温通,孙磊.西藏色瓦藏绵羊高原适应性的血液生理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穷达,巴桑,唐晓惠,强巴央宗,张浩.藏绵羊eNOS基因外显子8多态位点检测及高原适应性分析[J].高原农业.2019
[5].袁莉刚,宋笑,杨婕,梁霞霞,陈国娟.TGF-β1及其受体在性成熟前后藏绵羊睾丸的表达比较[J].畜牧兽医学报.2019
[6].杨大鹏,葛闻博,何玉琴,张全伟,王霞.甘加型藏绵羊发情周期内输卵管和子宫中MTR1amRNA的表达[J].西北农业学报.2019
[7].王秀蓉.基于SSR标记评估青海省家牦牛和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程度[D].青海师范大学.2019
[8].刘秀,张亚强,李少斌,王继卿,胡江.藏绵羊EGLN1基因表达、变异特征及其适应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
[9].何建文,张伟,刘秀,李少斌,王继卿.藏绵羊HMOX1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低氧适应性的关联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10].钟维,唐天才,刘城成,陈天祥,冯忠勇.四川省若尔盖牦牛藏绵羊包虫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