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杨惠东
导师: 阮荣春
关键词: 青绿山水,早期形态,佛教绘画,色彩观念,冲突与交融
文献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色彩运用的特殊性来探讨青绿山水画在六朝以至盛唐这一时期的演变过程及发展的内在动因。 首先,本文梳理了自东晋顾恺之到唐代“二李”近四百年间青绿山水从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初步体现出青绿因素到青绿体制彻底完备的发展过程。并对后人强加于早期青绿的“金碧”进行了匡正。其次,本文还认为,在中原内地卷轴青绿由萌芽到完备的同时,从克孜尔到敦煌,佛教美术中的青绿山水也获得了时空上的并进。二者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色彩观念的探讨,并结合中国早期绘画的色彩运用,认为以朱、墨二色为主的暖色调,构成了中国早期绘画的基本色调,而在中国早期色彩观念中,并没有以青绿为表现主要手段的自身基础。由此,本文进而从印度佛教美术的色彩观念与丝绸之路上佛教美术的传播情况探讨了这一重要的色彩观念的来源,深入比较了印度阿旃陀壁画与中国画的“凹凸法”以及克孜尔石窟壁画,认为阿旃陀壁画的“凹凸法”有力催生了中国绘画以色造型的表现理念,同时克孜尔壁画中大面积冷色的运用,对青绿山水独特表现形式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来自印度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之后,其表现手法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交融与碰撞,切合了中国此时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从而也引发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特征。 因此,青绿山水的形成并不是中国传统绘画观念自身符合逻辑的产物,而是受到此期外来佛教绘画传入的影响,以本土文化为基点产生并发展的,其形成历史应该是本土观念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青绿山水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1.2 研究现状及课题意义
1.3 问题与方法
第二章 误读语境下的金碧辉煌—早期卷轴青绿流变考察
2.1 卷轴青绿与秦汉山水之关系
2.2 顾恺之画中山水的青绿因素
2.2.1 《女史篇图》与《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背景
2.2.2 从《画云台山记》看顾恺之山水画的色彩观念
2.3 张僧繇“没骨山水”与青绿山水的初期形态
2.3.1 西域“凹凸法”与张僧繇“凹凸花”
2.3.2 张僧繇的“没骨山水”在后世青绿山水中的呈现
2.4 从展子虔《游春图》看青绿山水的发展
2.5 “二李”与青绿山水的完备
2.5.1 青绿与金碧之辨—来自文献的考察
2.5.2 青绿与金碧之辨—来自画迹的考察
2.5.3 青绿体制的完成—技巧与样式
2.6 小结
第三章 时间与空间的并进—佛教壁画中的青绿山水
3.1 克孜尔壁画的色彩运用及山水因素
3.2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青绿山水
3.3 盛唐敦煌壁画中的青绿山水
3.4 小结
第四章 本土观念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青绿山水之历史成因
4.1 中国早期绘画中的色彩观念
4.1.1 五色观念的形成
4.1.2 中国早期绘画的色彩运用
4.1.3 雅正平和—对中国早期色彩观的总体认知
4.2 外来佛教美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4.2.1 沿丝绸之路东进的佛教绘画
4.2.1.1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与“凹凸法气
4.2.1.2 大面积冷色的运用·克孜尔石窟壁画
4.2.2 佛教美术的传播与本土化
4.2.2.1 造型与样式的演变
4.2.2.2 求取佛像原本及外来画家
4.2.2.3 外来颜料的输入
4.3 小结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后记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古代大青绿山水画设色技法演变研究[D]. 常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 [2].金在传统青绿山水画中的运用和表现[D]. 张能锐.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 [3].意象与色彩[D]. 罗颖.中国美术学院2010
- [4].中国山水画的颜色[D]. 浦军.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 [5].原型与意造[D]. 孔德平.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相关论文
- [1].文徵明青绿山水研究[D]. 黄文祥.福建师范大学2015
- [2].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 赵权利.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 [3].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 顾平.南京艺术学院2002
- [4].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 张曼华.南京艺术学院2005
- [5].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D]. 丁薇薇.南京艺术学院2005
- [6].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D]. 黄培杰.南京艺术学院2005
- [7].山水画画法嬗变研究[D]. 曹建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 [8].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 宋晓霞.中央美术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