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篇论文-肖悦

仓颉篇论文-肖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仓颉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仓颉篇,蒙书,影响

仓颉篇论文文献综述

肖悦[1](2019)在《浅析《仓颉篇》对后世蒙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时期重要的童蒙识字课本《仓颉篇》所采用的四言韵语、以类相从的编撰体例以及寓思想教育于识字教育的教学思想依然存留在后世蒙书中,并逐渐发扬光大。(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7期)

褚旭[2](2017)在《北大藏汉简《仓颉篇》书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大学藏汉简《仓颉篇》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仓颉篇》这部久佚古书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文本,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发现,且保存状况完整,字迹清晰,墨色如新,无论是对《仓颉篇》佚书的研究,还是对于汉代社会文化、学术书法的研究,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主要探讨了《仓颉篇》及北大简本《仓颉篇》的研究现状及其真伪的问题。第一章对北大藏汉简《仓颉篇》成简年代、形态、体例、版本及与其它诸本《仓颉篇》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论述了《仓颉篇》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各版本抄写底本的问题。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北大简本《仓颉篇》的书法特点,并将“北大简”与各本《仓颉篇》比较,来具体论述西汉隶书隶变过程中用笔、以及字形是如何变化的,其次与刻石文字进行比较,论证了西汉刻石的笔画特征取决于自古以来的刊石刀法,与西汉隶书的用笔几乎没有关系,不能忠实的反映西汉隶书的发展状况的问题。第叁章首先分析了人们对于西汉隶书演进这一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的误区,其次论述了西汉隶书字形演进在西汉宣帝时结束的史实,并进一步从制度的角度对汉代隶书章法的形成进行探讨,对西汉书法史上的具体问题做出更加细腻的解读。(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4-01)

孙淑霞[3](2013)在《《仓颉篇》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仓颉篇》作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代表性着作,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自清代以来,在各地发掘出土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发现若干《仓颉篇》的简书材料。这给学界进一步研究《仓颉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根据搜集到的《仓颉篇》相关出土材料,对这部重要字书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研究综述。(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姣[4](2012)在《《仓颉篇续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仓颌篇》最早是秦代李斯编写的一部字书。汉初,闾里师书合李斯所作《仓颌篇》、赵高所作《爰历篇》、胡毋敬所作《博学篇》并为《仓颉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仓颌篇》多古字,汉代杨雄、杜林等为其作注。该书传至宋代亡佚。本文以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出版的清陶方琦辑、姚振宗编录底稿本的《仓颌篇续辑》为研究对象,该书自出版以来尚未被研究过。笔者通过论文撰写旨在解决以下叁个问题:首先,通过对《仓颌篇续辑》残存内容逐条考证,分辨出其中不属于《仓颌篇续辑》的内容,即陶方琦、姚振宗二人所辑《埤仓》书的一部份。分别对二书的内容、体例、研究价值进行梳理。其次,对《仓颌篇续辑》存在的讹误进行分类,指出讹误类型并逐条校勘。通过校正讹误,为今后《仓颉篇》、《埤仓》的辑佚研究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史料。最后,笔者根据《仓颌篇》辑佚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意见,希望为《仓颉篇》的辑佚工作锦上添花。(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宁赫[5](2005)在《《仓颉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仓颉篇》是我国古代识字教材的代表性着作,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秦统一之初,并于汉而亡于宋,所载的是秦汉时期一种规范语言、文字。清代的学者根据可以找到的考古资料和散佚的材料,把它们收集起来编有辑本。随着近代陆续发现和出土的若干《仓颉篇》的材料,这部亡佚数千年但又有着重要意义的识字课本的基本面貌,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本文根据有关《仓颉篇》佚文和考古资料,对《仓颉篇》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近代考古出土的若干《仓颉篇》材料,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秦叁仓”与“汉叁仓”。2.《仓颉篇》与《急就》、《说文》的关系,考察了古代字书的源流以及后世字书的编纂。3.《仓颉篇》字体、文体。4.古隶的书写特点。前人对《仓颉篇》的整理和研究都是零散的,本文在尽可能多的汇集有关《仓颉篇》材料基础上,运用“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结合举例、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仓颉篇》资料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更多、更好、更准确的恢复《仓颉篇》原貌,从而为出土简牍文字的考释提供参考,也为我们补充史料、辑佚文献、订正讹误提供十分珍贵和可靠的材料,同时也为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及文书档案学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张恬[6](1992)在《硅时代的《仓颉篇》》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前二世纪,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文字。丞相李斯,用小篆写下汉字的第一部字书《仓颉篇》。 公元1986年,美国《新闻周刊》以“古老汉字终于赶上电脑时代”为题,报道了中国汉字极为成功地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消息,并预言:“古老汉字同硅世界的奇特结合,将给亚洲的经济文化生活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1992年03期)

张标[7](1990)在《阜阳出土《仓颉篇》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77年,安徽阜阳双阜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存字较多、颇为连贯的《仓颉篇》汉初抄本,这是《仓颉篇》自唐宋失传以后的一次重新发见.有人已就其语言文字、渊源影响和出土意义做了专门论述,本文拟就其中若干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4期)

仓颉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京大学藏汉简《仓颉篇》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仓颉篇》这部久佚古书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文本,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发现,且保存状况完整,字迹清晰,墨色如新,无论是对《仓颉篇》佚书的研究,还是对于汉代社会文化、学术书法的研究,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中主要探讨了《仓颉篇》及北大简本《仓颉篇》的研究现状及其真伪的问题。第一章对北大藏汉简《仓颉篇》成简年代、形态、体例、版本及与其它诸本《仓颉篇》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论述了《仓颉篇》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各版本抄写底本的问题。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北大简本《仓颉篇》的书法特点,并将“北大简”与各本《仓颉篇》比较,来具体论述西汉隶书隶变过程中用笔、以及字形是如何变化的,其次与刻石文字进行比较,论证了西汉刻石的笔画特征取决于自古以来的刊石刀法,与西汉隶书的用笔几乎没有关系,不能忠实的反映西汉隶书的发展状况的问题。第叁章首先分析了人们对于西汉隶书演进这一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的误区,其次论述了西汉隶书字形演进在西汉宣帝时结束的史实,并进一步从制度的角度对汉代隶书章法的形成进行探讨,对西汉书法史上的具体问题做出更加细腻的解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仓颉篇论文参考文献

[1].肖悦.浅析《仓颉篇》对后世蒙书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9

[2].褚旭.北大藏汉简《仓颉篇》书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3].孙淑霞.《仓颉篇》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4].李姣.《仓颉篇续辑》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宁赫.《仓颉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张恬.硅时代的《仓颉篇》[J].汉字文化.1992

[7].张标.阜阳出土《仓颉篇》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标签:;  ;  ;  

仓颉篇论文-肖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