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甘蓝型黄籽油菜比黑籽类型具有以下优点:种皮薄、含油量高、油质清澈透明、纤维素含量少,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无论食用还是饲用都具有优势。然而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AACC)黄籽育种开展几十年以来,育种工作进展不大,世界范围内可供利用的黄籽种质十分有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黄籽性状的遗传行为比较复杂,二是在甘蓝(B.oleracea,CC)的C基因组中未发现有控制黄籽性状的基因存在。近年来,西南大学报道在羽衣甘蓝(B.oleracea var.acephala,CC)中发现并选育出了稳定的黄籽品系。本研究就是通过黄籽羽衣甘蓝与黄籽白菜型油菜(B.rapa,AA),黄籽芥菜型油菜(B.juncea,AABB)与黄籽羽衣甘蓝,黄籽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BBCC)与黄籽白菜型油菜之间的杂交,期望将这些物种A/C基因组中控制黄籽性状的基因转入或聚合到甘蓝型油菜中去,合成黄籽甘蓝型油菜,以此扩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并为甘蓝型油菜黄籽育种提供新的黄籽种质。在此过程中借助于普通细胞学压片技术、GISH技术、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我们对甘蓝型油菜合成过程中的杂种、杂种自交或小孢子培养后代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探明人工异源多倍体形成之初基因组的构成变化,追踪芥菜型油菜与羽衣甘蓝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过程中B基因组染色体丢失的规律和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3个黄籽白菜型油菜与5个黄/褐籽羽衣甘蓝间配置正、反杂交组合,经细胞学、形态学以及SSR分子标记鉴定,共在12个组合中获得加倍成功的杂种苗(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以白菜型油菜为母本杂交成功的组合有5个,以羽衣甘蓝为母本杂交成功的组合有3个,另有4个组合来自于2对亲本正反交。对5个白菜型油菜×羽衣甘蓝组合和5个羽衣甘蓝×白菜型油菜组合分别进行了子房培养和胚培养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白菜型油菜×羽衣甘蓝杂交组合,取授粉后4-7天的子房进行培养,杂种获得率最高,同时我们的结果暗示1/2MS培养基对于杂种胚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组合1151×T2中,接种在1/2MS培养基中的子房杂种率高达45%。在羽衣甘蓝×白菜型油菜杂交组合,杂交后16-18天取胚,接种在MS+0.2 mg l-16-BA的培养基上效果最好,最高杂种获得率可达48.1%(组合T3×JB2)。2.观察了其中10个组合人工合成种的减数分裂行为。其中4个组合的合成种减数分裂过程基本正常,花粉育性在92.7%以上。组合1151×T2的A1(F1植株经染色体加倍获得A1植株)和4个随机挑选的A2单株(A1自交得到A2)在终变期染色体配对异常,单价体和多价体普遍存在,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时,18.95-44.30%的PMC中发生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分离(chromosome nondisjunction),呈现18:20的染色体不均等分离,从而导致了非整倍配子的产生。其它5个组合的A1植株在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染色体行为异常,比如姐妹染色单体提前分开、染色体落后、个别染色体的消除等。异常的减数分裂行为是导致花粉育性降低、结实率不高的主要原因。3.对组合1151×T2的合成种进行小孢子培养,将得到的66个MD系(microspore-derived lines,来自于A2植株)进行染色体计数,从中分离得到了7个非整倍体,非整倍体获得率高达10.6%。非整倍体中,其中4个是缺体(2n=36),2个是缺体单倍体(2n=18),一个是四体单倍体(2n=20)。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性状的观察,并采用AFLP技术推测了缺体及缺体单倍体丢失染色体的基因组来源。结果表明,5个缺体/缺体单倍体可能丢失了一对/条来自羽衣甘蓝的染色体,1个缺体单倍体可能丢失了一条来自白菜型油菜的染色体。对缺体MD-8和MD-9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推测MD-9丢失了一对来自羽衣甘蓝C基因组的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携带有控制株高、花瓣形态和数目、分枝习性以及与芥酸和硫甙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4.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考察了1151×T2的A1和A2代合成种的基因组变化规律,并用AFLP分子标记考察了其它组合合成种(异源多倍体)全基因组水平的序列丢失情况。结果表明:各组合A1植株的基因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包括亲本片段消失、新片段的出现,在1151×T2中还观察到A1代丢失的亲本片段在A2代重新出现。丢失片断的比例总是大大多于新增片断的比例。每个组合的合成种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丢失更多的来自白菜型油菜亲本的片断,说明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的序列消除具有倾向性,即:总是消除更多的来自于AA基因组中的片断,并且这种倾向性不受细胞质的影响,无论正反交均是如此,导致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基因组组成上,都偏向于甘蓝亲本,聚类时与甘蓝聚在一起。SSR分子标记的结果还表明:序列消除也发生于简单重复序列,而且合成种也是丢失了更多的来自于AA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5.进行了3个黄籽芥菜型油菜与1个黄籽羽衣甘蓝的种间杂交,获得了9个完全加倍成功的异源六倍体AABBCC,将其分别与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1个来自于1151×T2的合成种的DH系)和羽衣甘蓝杂交,分别获得93个五倍体(AABCC)和27个四倍体(ABCC)植株。四倍体和五倍体的GISH结果表明:B基因组内以及B与A/C基因组染色体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B基因组染色体之间最多可以形成2个二价体,在四倍体和五倍体中分别最多有2条和4条B基因组染色体参与了与A/C基因组染色体的异源配对。在减数分裂后期Ⅰ时,B基因组染色体通过染色体落后和着丝粒错分离在部分细胞中被丢失,但五倍体中这种异常发生的比例较四倍体高,这说明B基因组染色体在四倍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丢失的机率比五倍体低。通过五倍体自交能更快地获得新型甘蓝型油菜。6.调查了四倍体、五倍体自交及四倍体与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杂交的结实情况。结果表明,五倍体单株自交结实性比四倍体的好,而四倍体在与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杂交后,结角率和结实率大大提高,收获的杂交种中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接近于38条的更多。因此,将ABCC与AACC杂交,能加快B基因组染色体的丢失,尽快地获得新的甘蓝型油菜。7.对六倍体AABBCC及四倍体ABCC进行小孢子培养,分别获得了8个和17个加倍成功的三基因组非整倍体植株。用普通细胞学压片及GISH技术对这些植株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从六倍体AABBCC获得了6个染色体数目超过54的非整倍体,它们具有完整的两个B基因组(8对染色体),花粉育性较高(78.23-86.85%),自交几代后有望稳定,形成新的亚种。从四倍体ABCC中也分离得到了一些非整倍体,具有1-6对的B基因组染色体,个别植株减数分裂基本正常,花粉可染性达82.43%,可以作为芸薹属遗传研究和作物遗传改良的工具材料。8.通过黄籽白菜型油菜与黄籽羽衣甘蓝、黄籽芥菜型油菜与黄籽羽衣甘蓝的种间杂交,获得了黄籽甘蓝型油菜。另外,通过黄籽埃塞俄比亚芥与黄籽白菜型油菜的种问杂交,也获得了部分甘蓝型油菜黄籽材料。在白菜型油菜与羽衣甘蓝组合中,有6个组合的合成种后代或DH系中出现黄籽或暗黄籽株系,在2个互为正反交的组合中,正交组合(JB2×T3)所有A1植株均结黄籽,而反交组合(T3×JB2)一直自交到A3代都未见有黄籽株系出现,表明黄籽性状的表现在种间杂交中受到细胞质的影响。另外,还从这些组合中获得一些长角果、早花、大粒、双低的新种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与黄籽臻说再见[J]. 朔方 2019(07)
- [2].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建黄籽资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1)
- [3].芥菜型油菜黄籽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11)
- [4].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不育系2225A的选育及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05)
- [5].芥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黄籽A”的发现与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3)
- [6].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86AB的选育[J]. 种子 2011(09)
- [7].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黄籽波里马恢复系(英文)[J]. 华北农学报 2009(S1)
- [8].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4号[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5)
- [9].心情播报[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14(Z1)
- [10].高油分、高蛋白黄籽双低不育系850A的选育[J]. 种子 2008(10)
- [11].黄籽和黑籽羽衣甘蓝种皮特性比较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4)
- [12].黄籽南瓜杂交制种技术[J]. 中国果菜 2010(03)
- [13].13个高油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系)在滁州市的筛选试验[J]. 农技服务 2019(03)
- [14].刘忠松教授主持完成的“油菜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与应用”成果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5].陕北黄芥黄籽基因IP标记的开发[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5)
- [16].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357AB的选育与应用[J]. 种子 2010(08)
- [17].白菜型油菜黄籽沙逊和芥蓝种间杂交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1)
- [18].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高油分黄籽双低恢复系8264 R的选育[J]. 种子 2016(09)
- [19].黄籽南瓜杂交制种技术[J]. 种子科技 2010(01)
- [20].铬胁迫对芥菜型油菜生理特性和铬富集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1(06)
- [21].整合GWAS和WGCNA分析挖掘甘蓝型油菜黄籽微效作用位点[J]. 作物学报 2018(08)
- [22].甘蓝型油菜黄籽育种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08(05)
- [23].黄籽南瓜杂交制种规程[J]. 种子科技 2008(03)
- [24].杂交油菜德新油27品种特性及制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4)
- [25].黄籽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油研817的选育[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12)
- [26].甘蓝型优质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11)
- [27].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系7274 AB的选育[J]. 种子 2008(11)
- [28].黄籽菜籽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国油脂 2015(12)
- [29].双低黄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黄油21号品性分析[J]. 农技服务 2017(06)
- [30].芥甘杂交黄籽油菜籽粒中植物激素的变化及其对脂肪酸成分与油脂含量的影响[J]. 激光生物学报 2019(06)
标签:甘蓝型油菜人工合成种论文; 黄籽性状论文; 种间杂交论文; 胚胎挽救论文; 非整倍体论文; 异源多倍体进化论文; 基因组原位杂交论文; 芸薹属多倍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