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论文-裴晶晶,袁雷,李学恒

感觉统合论文-裴晶晶,袁雷,李学恒

导读:本文包含了感觉统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大肌肉群运动,感觉统合功能,动作发展

感觉统合论文文献综述

裴晶晶,袁雷,李学恒[1](2019)在《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动作发展理论和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理论,探讨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名7岁孤独症症状为中度、感觉统合失调为重度的男童为样本,进行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试验与分析。结果:运动干预后,样本位移运动能力和物体操控运动能力较试验前均有显着性提高(P<0.01),且位移运动与物体操控运动试验前后具有强相关关系;样本本体感觉和触觉异常能力提升较大,前庭功能次之,学习能力影响最低;位移运动与样本前庭功能(r=0.648,P<0.01)、本体感觉(r=0.687,P<0.01)和学习能力(r=0.788,P<0.01)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与触觉异常(r=0.405,P>0.05)具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物体操控运动与样本前庭功能(r=0.641,P<0.01)和学习能力(r=0.751,P<0.01)具有强相关关系,与本体感觉(r=0.547,P<0.05)具有中等程度相关,与触觉异常(r=0.370,P>0.1)呈弱相关关系。结论:大肌肉群运动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与运动能力;大肌肉群运动与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所包含的前庭功能、触觉感觉、本体感觉和学习能力发展均具有相关性,与触觉异常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大肌肉群运动可以作为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出位移运动和物体操控运动与发展感觉统合功能诸能力之间的对应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甘振发,李留东[2](2019)在《感觉统合训练对6-8岁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感觉统合训练对6至8岁儿童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课程训练在对6岁到8岁的儿童动、静态平衡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男生和女生的平衡能力存在不同,男生的动态平衡要强于女生,女生的静态平衡要强于男生。(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琼[3](2019)在《感觉统合训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人的感觉和运动能力有目的及计划地进行某些特定的练习,它是一种孩子较为喜欢的运动性游戏,且通过运动性游戏能矫正孩子们的某些能力。[1]本篇文章着重为各位读者阐述了以青少年为对象,针对感觉统合训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分析。(本文来源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期刊2019年11期)

杨慧婷,王欢[4](2019)在《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以动作协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儿童期间较为常见的发育性障碍疾病。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SID)是指外部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有效的整合。DCD和SID都易造成幼儿学习、运动、交往及行为障碍,影响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国内缺乏将两者结合分析的研究。家庭是幼儿早期运动发育阶段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运动环境对幼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幼儿的发育性协调障碍状况和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家庭运动环境与DCD和SID共患发生的关系,以期为之后的干预实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2所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309名幼儿,其中男孩172人,女孩137人,平均年龄为3.86±0.47岁。2.2方法 a)研究工具(1)协调性评定:采用Wilson等编制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进行评定。问卷包括15个与儿童年龄相关的动作发育项目,结果根据所有条目的总分进行评定,总分≤48分为DCD儿童,49-57分为疑似病例,总分≥58分为正常儿童。(2)感觉统合评定:采用台湾学者郑信雄修订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评定。此次调查评定的项目包括前庭功能、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各评定项目凡标准分≤40分者说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现象。(3)家庭运动环境评定:根据花静等从国外引进并修改的《城市学龄前儿童家庭运动环境评价量表》进行调整改编,从家庭周边环境、家庭室内环境、精细动作玩具、粗大动作玩具(家庭运动硬件环境)和养育方式(软件环境)五个维度来评估家庭运动环境情况。b)统计分析:将问卷数据导出至Excel表格进行汇总整理,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调查数据作描述性分析、c2检验、K-W检验、Spearman相关、logistic回归等。研究结果:1)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情况在309名幼儿中,DCD的检出率为8.1%,其中男孩和女孩DCD检出率分别为11.0%和4.4%,男孩DCD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女孩DCD的发病率(p <0.05),此外,有2.9%的幼儿为疑似DCD。2)幼儿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在309名幼儿中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2.1%,其中轻度失调31.1%,中度失调7.1%,重度失调3.9%,男孩和女孩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45.9%和37.2%,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的幼儿其感统问题各因子的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是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3)发育性协调障碍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得分均与DCDQ的得分呈显着正相关。DCD幼儿、疑似DCD幼儿和正常幼儿在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得分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K-W检验,P均<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DCD幼儿与正常幼儿之间在感统问卷各评定项目得分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1);疑似DCD幼儿与正常幼儿之间仅在触觉防御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在25名DCD幼儿中SID的检出率高达92.0%,有80.0%的幼儿伴有中重度感统失调。DCD合并叁种感统问题(包括前庭、触觉、本体)的幼儿占56%。可见,DCD和SID存在共患现象。4)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DQ得分与家庭运动环境的各个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其中与精细动作玩具、粗大动作玩具、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更高(r>0.2);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感觉与家庭软件环境和多数家庭硬件环境呈显着正相关,但与硬件环境中的精细动作玩具的相关性更高(r>0.2)5)家庭运动环境与DCD和SID共患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有显着相关的因子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各项因素中只有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DCD和SID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而与家庭硬件环境没有关联。在家庭养育方面的得分越高,幼儿发生DCD和SID共患的风险越低。其中家庭养育方式中有8项("鼓励孩子活动、游戏,并通过活动教孩子认识自然常识、自然现象、周围事物等"、"教孩子与活动有关的动词"、"赞赏和鼓励孩子学习新的活动技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管理自己的日常物品"、"让孩子生活自理"、"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分在DCD和SID共患幼儿与非共患幼儿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研究结论与建议: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状况与动作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共患现象。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患有发育性协调障碍并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进行感统训练可能是改善其动作协调性的有效方法。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DCD和SID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家长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发展幼儿的大运动及身体协调性。此外,家长不要过度包办孩子的事务,应提供给孩子更多的管理自己物品、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等)、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以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和各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戈莎,刘小草,宋超,田鑫[5](2019)在《啦啦操训练对4-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很多研究发现幼儿出现了大量学习、生活和身体素质上的障碍,这与他们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有一定的关联。感觉统合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目前感觉统合训练只局限于特定的感觉统合器材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一些提高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机构,主要是利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的各种感统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孩子的感统能力进行矫正。本文试图从一项体育项目中挖掘某项体育项目是否对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有所帮助并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啦啦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并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其韵律性、表演性、观赏性、感染性及竞技性既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又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啦啦操对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啦啦操本身就是一项刚柔并进的体育运动,长期的训练可以充分的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以及各种与身体素质相关的能力,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可以极大的促进本体感觉的发展;其次,啦啦操训练中的难度训练包含了很多的转体,翻腾类难度动作,对幼儿的前庭功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再次,啦啦操动作是要配合积极向上,有节奏的音乐的来完成的,这对于幼儿的听觉训练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最后,考虑到啦啦操训练是需要手拿道具,并在训练过程中要接触到大量的器材作为辅助的,因此啦啦操训练对触觉发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探索啦啦操训练对幼儿感统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是体育项目与感觉统合理论结合的创新点。本研究旨在探索啦啦操运动对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以此拓宽感统训练渠道,为感觉统合和体育运动的结合提供实证的支持,同时也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提供专项运动训练的渠道。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量表测量法和实验法对某幼儿园的300名4-6岁的幼儿进行了感觉统合能力的测试,从中筛选出中度失调的幼儿40名,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参与日常体育活动的前提下进行为期10周,每周两次的啦啦操课程,对照组只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在10周课程结束之后,再对其进行感觉统合量表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从而研究啦啦操对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触觉能力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对照组的触觉能力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并没有显示出明显差异(P=0.163>0.05),实验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P<0.01,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触觉能力发展上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触觉能力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P值均为0.000,说明实验组在前庭能力的发展上较比实验前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而对照组通过日常的体育活动在实验前、后前庭能力虽也有一定的发展(P<0.05),但实验组的差异性更为显着。(3)实验组的本体能力发展在实验后呈现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对照组虽较比实验前也具有差异性,但其差异性并无实验组的差异性更为显着。(4)实验组在身体各项测试方面,静、动态平衡、10米折返跑、双脚跳和掷沙包四项指标的实验前后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这四项指标在实验前后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也证明了啦啦操对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和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幼儿期是感统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建议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于这方面的知识,多开发一些有利于幼儿感统能力发展的活动;同时本研究表明,啦啦操对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建议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啦啦操课程,促进啦啦操的发展,也加强幼儿的身体锻炼;啦啦操可以作为一种感统训练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创新和编排,以此来拓宽感统训练的渠道,提供更多的感统训练方法,使更多的感统失调的儿童既可以学习一项体育技能,又可以改善感觉统合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许亮,宋超,刘小草,田鑫[6](2019)在《12周规律跆拳道学习对6-10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感觉统合,是将感觉器官(包含视、听、触、嗅、前庭、本体等)收集到的信息同一输入到大脑中,经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抑制、增强等加工,最后形成统一的认知完成输出,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的做出对身体各个器官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当机体不能正常协调的运作时被称为感统失调。感觉统合能力的失调会对儿童身体和大脑发育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但影响儿童动作技能的形成,而且影响思维能力的发育。研究证实适宜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可显着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跆拳道运动是幼儿时期较常见的训练手段,通过训练可以刺激前庭系统,增加其敏感度改善本体感觉。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为评价手段,统合量表中涉及的感统能力中前庭觉、本体觉及触觉叁大方面进行测评研究,论证规律跆拳道学习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此拓宽感统训练渠道,为感觉统合和体育运动的结合提供理论的支持,同时也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提供训练的渠道。以期为儿童更为科学健康的成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进行实验和测评,通过控制变量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评定量表用的是北京医科大学修订后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而且经过国内十多次的实测具有实际意义,有着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8]。将此量表作为本研究的测评工具是科学、合理性的。量表共58题分为前庭失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感不良、学习能力不足、大年龄的特殊问题五部分。在实验前进行大样本的前筛,通过对中北永旺弘德跆拳道馆的200名学员中和和平甫星幼儿园180名学员进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的测试,各筛选出20名感觉统合能力轻度和中度的儿童。受试者起始感统能力无显着性差异,并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计划进行跆拳道的学习,按照课程的具体内容在每周的周二、周四和周六进行课程的学习,并在课外的每天自主安排半小时基本功训练,在12周的实验期间不接受其他的体育项目的训练。对照组在12周试验期间不接受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12周之后,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的测试,通过前后的变化和有无显着性差异来研究跆拳道训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对实验前后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在前庭觉方面,实验组在实验后平均值为33.60,对照组在实验后平均值为30.75,且P<0.01,实验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实验后的结果明显也优于实验前的平均值,说明实验组在经过12周的跆拳道训练后,在前庭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本体觉方面,在实验之前实验组平均值是30.20,对照组的均值为30.70,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10和31.15,且P<0.01,实验组在实验后的本体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实验前的水平,对照组前后的P值0.01<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P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没有实验组的明显,说明12周的跆拳道训练对实验组的本体觉产生了极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在触觉方面,实验之前实验组平均值是30.60,对照组的平均值是29.90,它们的P值为0.053>0.05,所以在实验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触觉能力方面没有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平均值32.40大于对照组的平均值30.20,两者P值0.000<0.001有明显的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P值0.01<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P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没有实验组的明显,因此说明在12周时间里实验组触觉能力的发育程度大于对照组,可以得出实验组经过12周的跆拳道学习促进了其触觉的发展。研究结论: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12周规律跆拳道训练可以显着改善6-10岁儿童前庭觉功能,12周自然生长组在这项功能上差异不显着;12周规律跆拳道训练及12周自然生长组实验对在本体感觉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规律跆拳道训练更为敏感,提示跆拳道运动在本体觉提高方面的优势;在触觉觉方面,12周规律跆拳道训练前后差异显着,提示该训练可以显着改善6-10岁儿童的触觉功能。综上所述,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靖,谭丽金,黄美貌,蔡娟[7](2019)在《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治疗方法在儿童构音障碍中的康复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我科进行训练的构音障碍儿童10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5例)。对照组接受口部运动治疗,观察组接受口部运动治疗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口部运动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口部运动功能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构音清晰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构音清晰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可有效改善构音障碍儿童的口部运动功能,提高其构音清晰度,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突出。(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黄艺敏[8](2019)在《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自闭症儿童1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常规组干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感觉统合失调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感觉统合失调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行为检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感觉统合失调评分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干预自闭症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表现与感觉统合失调状况,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蔡晓虹[9](2019)在《浅谈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的有效性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觉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任何幼儿都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产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效果。儿童感觉统合一旦失调,就会表现出容易分心;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自我概念差;动作笨拙、粗心;注意力转移困难;言语与语言发展缓慢等,从而影响儿童的发展。教师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进行训练时,应注意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和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高级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86期)

刘凤月[10](2019)在《感觉统合失调水平一的儿童在广播操中的肢体动作表现——以《希望风帆》广播操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处于水平一阶段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广播操中的肢体表现,对这类儿童在此项目中的锻炼价值做出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广播操对于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基本肢体动作有促进作用;(2)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学习广播操的过程中仍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3)教师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易错动作的纠正学习着重强化。(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感觉统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感觉统合训练对6至8岁儿童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课程训练在对6岁到8岁的儿童动、静态平衡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男生和女生的平衡能力存在不同,男生的动态平衡要强于女生,女生的静态平衡要强于男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觉统合论文参考文献

[1].裴晶晶,袁雷,李学恒.大肌肉群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

[2].甘振发,李留东.感觉统合训练对6-8岁儿童平衡能力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9

[3].刘琼.感觉统合训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

[4].杨慧婷,王欢.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戈莎,刘小草,宋超,田鑫.啦啦操训练对4-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许亮,宋超,刘小草,田鑫.12周规律跆拳道学习对6-10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张靖,谭丽金,黄美貌,蔡娟.感觉统合训练结合口部运动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8].黄艺敏.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

[9].蔡晓虹.浅谈感觉统合训练中教师的有效性指导[J].考试周刊.2019

[10].刘凤月.感觉统合失调水平一的儿童在广播操中的肢体动作表现——以《希望风帆》广播操教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标签:;  ;  ;  ;  

感觉统合论文-裴晶晶,袁雷,李学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