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松涛散仙图》中,画家谢彬将像主项圣谟装扮成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就艺术史而言,在明末清初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承袭了前代绘画的题材;而在绘画的功能和意义上来说,明末清初的人物画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明季遗民项圣谟这样的“隐士”装扮和环境,究竟是一种遗民身份的转换,还是文化的装扮?是向观者展现自己清高脱俗的隐居理想,还是隐藏自己内心作为遗民痛苦悲伤的秘密?本文将以谢彬画像,项圣谟补景的《松涛散仙图》为核心,勾连创作的历史背景、画面背景山水等物象、自题或他人题跋、项圣谟传记、合作画事件、人际交游等诸多方面,展现出《松涛散仙图》中更为丰满和立体的项圣谟。并通过项圣谟的人物画与元代人物画,项圣谟五十二岁时创作的《松涛散仙图》与三十三岁创作的《松涛散仙图咏卷》之间的对比,试图说明项圣谟画像装扮的隐喻性。并探究当隐居母题的人物画成为文人自我表现的图画模式后,它便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中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