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稀疏编码的研究

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稀疏编码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神经系统对信息的编码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功能集群协同电活动完成的,有效表达神经元集群编码是神经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发展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的理论与算法,通过稀疏空间的变换有效表达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编码。本论文基于神经元发放的稀疏编码机制,提出和实现了两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1)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2)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期望为探索工作记忆的神经元集群编码机制提供神经编码计算的支持。研究方法:1.实验数据本论文所用的实验数据由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提供。在SD大鼠前额叶皮层植入16通道微电极阵列。应用在体多通道数据记录技术,获取3只大鼠在Y迷宫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50次训练中的16通道数据。原始数据经高通滤波(>500Hz)、阈值检测和锋电位分类得到神经元群体动作电位的50个时空序列。选取足以表征工作记忆全过程的7s数据作为研究对象。2.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1)离散“点电位”的连续化:因为稀疏空间变换适用于连续信号,而神经元群体中每一个神经元发放的动作电位序列是离散的“点电位”,因此本论文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将离散神经元集群的“点电位”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转换为连续信号。①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基于在选定窗口中神经元发放个数(频率),量化该窗口中“点电位”。选取生理窗口窗宽200ms、窗口移动步长为50ms,从初始点开始,逐个计算每个窗口中的各个神经元的发放频率;将整个时间过程的每个神经元发放频率归一化。②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基于在选定窗口中神经元发放序列的信息熵,量化该窗口中的“点电位”。用窗宽为200ms,步长为50ms的移动窗口,获取每个窗口内每个神经元发放序列的信息熵,在全时间段对各个神经元发放熵值进行归一化。(2)神经元动作电位矩阵的非负稀疏编码算法:通过试算,设置稀疏分解时源分量的个数;在非负限制条件下,通过最小化代价函数,将神经元动作电位矩阵分解为超完备的权重矩阵和稀疏的源分量矩阵。(3)特征稀疏分量的选取:计算神经元集群出现的时间段,选取源稀疏分量系数在该时间段内明显增加的分量作为特征分量。(4)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稀疏重构:对稀疏源特征分量进行稀疏逆变换,在原坐标中获取重建的神经元群体发放的动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本论文研究了3只大鼠在50次工作记忆事件中,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稀疏编码,神经元集群对应的神经元编号、集群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1.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1)第1号大鼠①频率稀疏编码:9,10,11(剔除2个神经元),(0.8480±0.2897)s。②频率编码:9,10,11(剔除6个神经元),(2.9780±1.0031)s。频率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频率编码中集群持续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2)第2号大鼠①频率稀疏编码:第1天,7,8(剔除1个神经元),(0.9540±0.3736)s。第2天,7,8,9(剔除2个神经元),(1.2180±0.5966)s。②频率编码:第1天,7,8,9(剔除3个神经元),(2.7210±1.1983)s;第2天,7,8,9,10(剔除2个神经元),(3.4380±0.7899)s。频率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频率编码中集群持续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1<0.01;p2<0.01)。(3)第3号大鼠①频率稀疏编码:第1天,13,14,15(剔除3个神经元),(1.1890±0.4418)s;第2天,5,6,7(剔除3个神经元),(1.1700±0.3348)s。②频率编码:13,14,15,17(剔除8个神经元),(2.7560±1.1124)s;第2天,5,6,7,8(剔除10个神经元),(3.2150±0.8827)s。频率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频率编码中集群持续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1<0.01;p2<0.01)。2.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1)第1号大鼠①熵稀疏编码:9,10,11(剔除2个神经元),(0.8478±0.2896)s。②熵编码:9,10,11(剔除5个神经元),(2.9781±1.0031)s。熵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熵编码中集群持续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2)第2号大鼠①熵稀疏编码:第1天,7,8(剔除2个神经元),(0.9541±0.3736)s;第2天,7,8,9(剔除2个神经元),(1.2179±0.5965)s。②熵编码:第1天,7,8,9(剔除3个神经元),(2.7209±1.1982)s;第2天,7,8,9,10(剔除2个神经元),(3.4380±0.7899)s。熵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熵编码中集群持续的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1<0.01;p2<0.01)。(3)第3号大鼠①熵稀疏编码:第1天,13,14,15(剔除2个神经元),(1.1890±0.4418)s;第2天,5,6,7(剔除3个神经元),(1.1701±0.3348)s。②熵编码:13,14,15,17(剔除11个神经元),(2.7558±1.1125)s;第2天,5,6,7,8(剔除8个神经元),(3.2151±0.8828)s。熵稀疏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时间明显小于熵编码中神经元集群持续的时间,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1<0.01;p2<0.01)。结论:(1)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表达了稀疏发放模式的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编码,与神经元集群频率编码相比,更有效表达了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稀疏编码。(2)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中的神经元集群时空信息更加明显,比神经元集群熵编码,更能有效表达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的稀疏编码。(3)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与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从神经元发放强度、发放概率这两个不同角度有效地表达了神经元集群编码模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神经元集群频率编码
  • 1.1.2 神经元集群时空编码
  • 1.1.3 神经元集群熵编码
  • 1.1.4 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的结构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原理与方法
  • 2.1 实验数据
  • 2.2 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
  • 2.2.1 离散"点电位"的连续化
  • 2.2.2 神经元动作电位矩阵的非负稀疏编码算法
  • 2.2.3 稀疏特征分量的选取
  • 2.2.4 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稀疏重构
  • 2.3 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中的关键问题
  • 第3章 结果
  • 3.1 神经元发放仿真序列的稀疏编码
  • 3.1.1 神经元仿真序列发放频率的稀疏编码
  • 3.1.2 神经元仿真序列发放信息熵的稀疏编码
  • 3.2 大鼠在Y迷宫工作记忆事件中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稀疏编码的参数选择
  • 3.2.3 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
  • 3.2.4 大鼠在工作记忆过程中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
  • 3.2.5 神经元集群频率稀疏编码与神经元集群熵稀疏编码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神经元集群稀疏编码的参数选择
  • 4.2.2 特征分量的选取
  • 4.2.3 NNSC与ICA
  • 4.2.4 大鼠在两种状态下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稀疏编码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字典优化的迁移稀疏编码方法[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12)
    • [2].基于稀疏编码的异常检测[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9(01)
    • [3].基于时空稀疏编码的动态人脸识别[J]. 通信技术 2017(03)
    • [4].基于迁移鲁棒稀疏编码的图像表示方法[J]. 计算机学报 2017(10)
    • [5].基于判别稀疏编码的液压泵故障诊断[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6].基于预测稀疏编码的快速单幅图像超分辨率重建[J]. 计算机应用 2015(06)
    • [7].基于融合特征稀疏编码模型的车辆品牌识别方法[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20(03)
    • [8].基于核稀疏编码的阵发性房颤检测[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07)
    • [9].基于改进稀疏编码的粒子滤波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7(12)
    • [10].稀疏编码改进方法及其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7(01)
    • [11].液压泵故障诊断稀疏编码方法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05)
    • [12].基于鲁棒的联合稀疏编码图像降噪方法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08)
    • [13].基于鲁棒稀疏编码的表情识别方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3(03)
    • [14].一种基于加权稀疏编码的频域视觉显著性检测算法[J]. 电子学报 2013(06)
    • [15].基于稀疏编码阈值的平移不变法心电信号去噪[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1(04)
    • [16].一种改进的非负稀疏编码图像编码方案[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0(10)
    • [17].基于多层次稀疏编码预测蛋白质亚细胞定位[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04)
    • [18].关于稀疏编码在图像处理中的神经动力学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8(22)
    • [19].自然图像稀疏编码模型研究综述[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3)
    • [20].一种融合神经稀疏编码机制的层次目标识别算法[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10)
    • [21].一种基于分组稀疏编码的复数图像降噪算法[J]. 计算机学报 2019(09)
    • [22].基于稀疏编码的短期风电功率时间序列预测[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8(12)
    • [23].一种基于稀疏编码的鲁棒跟踪改进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8(06)
    • [24].基于移不变稀疏编码的单通道机械信号盲源分离[J]. 振动工程学报 2015(04)
    • [25].基于二阶矩稀疏编码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J]. 计算机科学 2018(09)
    • [26].采用强制稀疏编码的人脸识别方法[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7(02)
    • [27].多尺度移不变稀疏编码及其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6(01)
    • [28].基于核稀疏编码的红外目标识别方法[J]. 红外技术 2016(03)
    • [29].局部非负稀疏编码的高光谱目标检测方法研究[J]. 信号处理 2014(05)
    • [30].基于混合高斯稀疏编码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J]. 光电工程 2013(03)

    标签:;  ;  ;  ;  ;  

    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对工作记忆事件稀疏编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