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会东县参鱼中学,四川凉山州615200)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19-01
摘要:教师只有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的心理反应,找到能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体意识;主导作用;课堂高效
“历史是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她“上穷王道,下掞人伦,包吞千有,总括万殊”。历史宝库中充满了人类优秀代表者生活和事业的光辉范例,充满关于是非、正邪、荣辱、忠奸的褒贬,蕴含着巨大的理性和道德力量,激励学生去爱或恨、崇敬或鄙视。因此,历史从其内容上看,有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件,波澜壮阔的过程发展,可开阔视野;从其作用上看,学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可启迪智慧,沥炼情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历史无用、历史不考的影响,使学生虽喜欢但不重视历史,由于教师缺乏教学技能,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又使学生丧失兴趣,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如何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
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特点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已逝去的人类社会活动,这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具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具体如下:
1.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历史人物、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为此,许多学生喜欢学历史。
2.学生从课外阅读和电影、电视中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历史故事,有想用在历史课上学得的知识来验证自己的见闻是否正确的求知欲望。但是,往往把艺术虚构混同历史真实,需要指导他们区分。
3.学生看不到直观的历史和历史现象,很难领会远离自己很久以前的历史内容,虽然喜欢听历史故事,却不知历史有什么用处,因而不重视历史,对历史缺乏持久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由于历史反映的是已逝去的社会现象,过程曲折,关系复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难正确的领会。大量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难以记忆,对抽象的历史问题,如:典章制度、阶级关系、本质、原因、意义等兴趣不高,并有畏难情绪。
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对待历史课的态度上是“有趣”、“愿学”、“难懂”、“难记”。
二、历史教师要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历史教学
1.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巩固并发展他们比较喜欢历史这个积极因素,使其对历史课形成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历史故事则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许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却喜欢看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就是因为故事更吸引人,故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除故事外,还有成语、典故、历史之谜,如卧薪尝胆、金屋藏娇、退避三舍、破釜沉舟,北京人头盖骨之谜等等,本身也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所以,历史故事学生最易接受,也易于保持记忆,通过讲故事,让历史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识别其中的错误和不实部分。许多学生了解历史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其中有虚有实,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肩负起辨别真伪的责任,使学生理解历史典籍和文艺作品的区别。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区别,《还珠格格》中的香妃、五阿哥等人物同历史上记载不同,《铁齿铜牙纪晓岚》与历史上的纪晓岚的有别。通过这一比较,辨别,分清作品中哪些人物情节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哪些是虚构的,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反映史实本质的情节上去。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唯物史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3.揭示史实和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知识同当今现状,甚至是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无处不在,历史知识对于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历史,往往总是在教过去是怎样的,让学生记住过去,这样的教学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生成的态度与价值观很容易是被动的和脆弱的。其实,历史并不仅是讲述过去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解释过去发展变化。因此,教历史应该是教我们所知道的就关于过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重要性,如何对这些变化进行解释,这些变化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就是历史意识,要做到这样,就要运用联系、比较、分析等方法,这就是历史思维。所以,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人类的社会活动,包括过去和今天的活动。这就需要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将历史课上得前卫而具有时代气息。适时地将一些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这一点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中运用相当必要,效果也尤其明显。如:美国是如何从英国的殖民地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可结合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利用一战、二战和科索沃战争等,可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是如何通过战争赚钱的。还有台湾问题,朝鲜半岛分裂,中东和平等内容都是学生相当感兴趣的。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述,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并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历史的实用价值,真正达到了“彰往而察来”的目的。
4.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不仅教给他们一些记忆方法,减少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一些结论,甚至是一些规律。
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教学成功与否,不应在于学生听到,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应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我们历史教学的亲身体验,逐步地树立起其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促进者、发现者、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才能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如:初一年级第一课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记忆起来内容枯燥,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北京人、山顶洞人一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基础上,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想象力。初三年级在交待清楚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具体原因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一般规律。通过上述方法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加深了自我认识。
总之,教师只有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的心理反应,找到能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途径,才能充分发作用主导作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书目:
[1]《历史课堂教学技能》东北师范大学岀版社。
[2]《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西南师范大学岀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