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古至今,悲情一直是作家抒写的基本母题,欲探讨为何有诸多的悲情性作品问世,就必须以悲剧文本为立足点,窥探文本背后作者的思想形态。因此,作家的悲情思想及反映在作品中的悲情意识历来倍受评论家的重视。近年来,这种关注尤为突出。但是,在诗人和诗篇研究中,评论家们无疑忽视了对戴望舒悲情意识的探讨。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坚实的理论建树,为中国新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他以“主情”著称,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又阐明“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也就是在这种“内在情绪"的牵引下,戴望舒的九十多首诗篇中流露出浓重的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的产生,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也与他的气质、性格、经历和所受到的文化影响紧密相关。本文拟从戴望舒悲情意识的缘起、文本呈现、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及其悲情意识的得与失等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