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

消费主义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

师娅

提要|消费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给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客观认识和评价消费主义思潮,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改变原有的高校课堂思政教育模式,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在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关键词|消费主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作者信息|师娅,女,1979年生,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7102046,712000。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倡导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社会思潮,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扩张,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消费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也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尚未成熟,消费主义思潮对他们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探讨消费主义思潮下,我国大学生消费观念变化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负面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体面消费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和消遣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其本质是讲求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消费主义给社会大众灌输诸如消费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消费的人生哲学,以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的人生价值观,鼓吹不加节制的无休无止的物质享受和消遣。由于消费主义的迷惑性,它成为最受大众追捧的、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作为当代的消费理念之一,它对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非常主要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

(一)为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仅是温饱的基本需要,人们应把消费作为社会评价的标识,看作是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动态载体;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档次、氛围。于是,消费成了一种符号式的消费,这种消费实际上满足了一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换句话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人们就是以他们所消费的为基础而将自己与其它类型的人相区别。”

(二)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消费主义以鲜明的重物质消费为特征,并通过无度的消费达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消费价值观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早期新教伦理树立的节俭、勤劳、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关心他人、赎买原罪的人生观,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性欲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只有拥有财富、及时行乐、尽享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

(三)不顾一切地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包括通过借贷、向父母乞要或其他非常规途径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而且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仅仅是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即使现在的消费条件不成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精英们会创造出“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消费套餐”、“信用卡支付”等“创新”方式来“帮助”人们消费。于是,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束缚,消费者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满足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不顾一切的消费。

(四)一切为了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人生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消费而展开,生活的实践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满足欲求的过程。人活着就得千方百计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为了一时之乐,可以不择手段。消费主义主张一切都是商品,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还是人格、尊严、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二、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在《论人的责任》一文中把人的责任分为四类,对人类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正在被适度奢侈、适度透支理念取代,传统的收敛、中庸观念正在被张扬、个性风格取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用品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消费等)、休闲和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吃饭和学习,在消费上基本能够合理安排,实现理性消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又具有一定盲目性,存在一些消费误区,主要表现在:注重物质层面的高标准消费,注重个人享受的超前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不但要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的观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提前享受生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注重精神层面的时尚消费严重。

作为现代社会的青年,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如果处处追求时尚,时时追赶潮流,就容易引发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而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尤其可能造成大学生迷失生活的方向,蜕化他们的意志品质,腐蚀他们的进取精神,从而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注重个体感受,理想信念模糊。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指南,是提升精神境界和修养的源动力,是影响和左右其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动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大多有理想、有追求,对未来却没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他们更重视物质生活上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理想则相对淡薄。他们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愿意在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生活中又往往过于实际,强调自我权利和自我享受。理想过于现实,缺少高级目标的牵引和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活视野的狭隘和浅薄。

(二)价值取向多元,奉献精神淡漠。价值观作为人精神领域的核心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价值观多元化的突出表现是主流价值观被模糊化、边缘化。自我价值日益重要,而社会价值则日益淡漠,主要表现为将物质或金钱作为个人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准,片面强调付出中的个人回报、注重追求个体享乐和攀比消费等,对集体活动则淡漠处之,集体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薄弱。

(三)生活条件优裕,感恩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独享了家庭全部的爱与照顾,常常忽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义务,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缺乏对家、父母和社会的感恩意识。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对父母、他人和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考虑较多的是别人为我做些什么,我得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而较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较强而义务感、责任感较弱。

(四)忧患与竞争意识较强,受挫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忧患意识与竞争意识较强,成才愿望强烈;勇于挑战自我,积极创业。但同时,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大,总体带有任性、意志薄弱、受挫能力较差等性格特征。在择业选择时,有的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和勇气。

三、消费主义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最基本内容,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向前发展的基石。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的精英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转折时期,是价值观念波动比较复杂的时期,也是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关键时期。消费主义思潮的迅速蔓延,使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一个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消费最终目标是人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强调当下消费的合理性和在消费中兼顾人的长远发展,一切消费都应体现对人的终极关爱、发展,提升人的尊严和价值。科学、理性的消费要求消费从人的需求出发,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腐朽影响,扩大主流意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以核心价值为灵魂,统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当前,我国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高校应当通过系统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担负起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责任。

(三)切实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在消费主义思潮下,社会舆论日益造就的“哄客社会”影响现代的大学生群体价值评判标准,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无法静下心来,茫然的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道家倡导知足知止等生态消费伦理思想外,儒家提倡“节用”、“爱物”等思想,墨子亦主张“节用为民”等思想,这些观念都具有生态伦理价值,对大学生形成生态消费伦理观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经典文化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活动,积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会欣赏,从传统文化中提升自我的人文修养,使得他们能够自觉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四)以生命教育为前提,内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担负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首先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因承担和履行着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而显得绚丽多彩和富有意义。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目标选择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把社会理想、时代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勇于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只有当他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等问题有了明确认识,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时,才能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内在精神支柱,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能力。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而且也是一个实践范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灌输方式,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他们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等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责任意识。学校还应以革命历史博物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基础,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现代科学应用教育等,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寻找知识的源泉和价值落脚点。在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坚定爱国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氛围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是教育人、塑造人和熏陶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规章、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学校管理制度中,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发挥新媒体影响力,扩大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维度

步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使其成了一把双刃剑。这就需要利用网络新媒体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浓厚的网上舆论环境,在高校校园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以广播、电视、校报、黑板报、校园网等媒体及受学生欢迎的网络工具进行责任感教育,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腐朽观点。通过网络弘扬文化主旋律,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增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6]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24~30

[7]大学生超前消费成“卡奴”[N].扬州晚报,2009-02-18(C12)

[8]杨晓杰.中德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比和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8):93~96

*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XSYK307)。

(责任编辑:高媛)

标签:;  ;  ;  

消费主义思潮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