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欲望的“神话” ——“王小波现象”的社会欲望心理结构浅析

一个社会欲望的“神话” ——“王小波现象”的社会欲望心理结构浅析

论文摘要

王小波逝世十年,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更是形成了奇特的“王小波现象”。对王的“文本”和“人本”,人们投注了太多的社会和文化想象;王小波也已超出其作家的身份,被附加了各种的称号而成为炽手可热的特殊社会文化流行符号。与王生前的相对平寂而言,“王小波现象”已然是一个“神话”,这还是一个欲望能指的“神话”。这里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欲望,都是能指的产物,具有与语言一样的结构,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把欲望与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内驱力概念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应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分析“王小波现象”的社会深层心理结构不失为有效的新视角:欲望是神话的始作俑者,这便是拉康呈现给我们的独特的解读,使我们有可能对“王小波现象”和其他类似文化现象的社会文化心理做结构分析。本文将以四章八小节展开论述:引言部分按照时间的脉络,描述了十年“王小波现象”喧闹的图景。对喜爱王小波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美好的集体回忆;对尚不熟悉王小波的读者来说,对这个现象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接下来的分析做的一些铺垫工作。第一章十年的“神话”——“小波不死”:从王小波“人本”和“文本”两个方面勾勒出人们对王的文化想象和自我想象图景。王小波也不再是仅仅作为作家而存在了,他还是一个流行的文化符号。对“文本”的想象和对“人本”的想象分别是本章两小节的标题。第二章欲望的“神话”:为什么有必要对该现象做社会文化心理的分析?为什么拉康的欲望理论适用做这样的分析?这些问题都在本章给予回答。紧接着便进入我们的分析。拉康对欲望辩证法所做的经典的、概述性话语被分别用来作为两节的标题:对“缺乏”的欲望和对“他者”的欲望。第三章修辞的“神话”:借用修辞学的“隐喻”和“换喻”,欲望得以呈现。本章从欲望呈现机制层面来分析“神话”的展开和延续,小节标题分别是:换喻的“王小波现象”和隐喻的“王小波现象”。第四章新价值的建构:欲望主体的各种言说掩饰不住新兴阶层突入主流、建构社会新价值的目的。本章的小节标题分别是:“沉默者”的颠覆性策略和“沉默者”的建设性修辞。“沉默者”是因为新兴知识阶层自指处于社会边缘状态,这也是他们极力想要颠覆的。最后是结语部分:对社会欲望心理结构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象征的无限力量,象征可以激发人的任何的欲望。不论“人是无用的激情”(萨特语)也好,欲望是个虚空“缺乏”也罢,尼采说“意愿无”,也比不意愿来得积极和向上。这是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姑且称之为“悲壮的抵抗”吧。这是有意义的,不容我们忽略。按照拉康的理论,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悲惨的幻象人生。对于拉康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欲望其实不叫欲望,它只是真正欲望的替代品、是欲望的铺垫和起因,拉康称之为客体小@。偶像崇拜、身体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等等充斥我们原本纯净的生活空间,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是被小他者同化了的自己。拉康认为,客体小@看似丰富,但却贫乏,我们离形而上愈来愈远,我们处于欲望表达的得与失的焦虑之中。王小波的“人本”和“文本”,对其读者群来说都是他们真正欲望对像——大写的他者——母亲的替代。主体并不会满足于这些暂时的欲望替代。为了弥补原初的匮乏,欲望不断地向外投射。在能指链的流动转换中,主体始终是分裂的、异化的、痛苦的、焦虑的。但是,如尼采所说,人需要一个目标,因此,人宁可期盼虚无,也不能没有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绝路的尽头可能隐藏着盎然的生机。尽管这是又一次悲壮的抵抗,我们不能忽略新兴阶层突入主流、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这一纬度为王小波批评和王小波现象研究增添新的研究视角和开辟新的阐释空间,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小波不死——十年的"神话"
  • 1.1 对"文本"的想象
  • 1.1.1 特立独行和自由反叛
  • 1.1.2 沉默的大多数与话语狂欢
  • 1.1.3 性、自然化和自由
  • 1.2 对"人本"的想象
  • 1.2.1 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自由分子
  • 1.2.2 自由撰稿人与自由
  • 第2章 欲望的"神话"
  • 2.1 对"缺乏"的欲望
  • 2.2 对"他者"的欲望
  • 第3章 修辞的"神话"
  • 3.1 换喻的"王小波现象"
  • 3.2 隐喻的"王小波现象"
  • 第4章 新价值的建构
  • 4.1 "沉默者"的颠覆性策略
  • 4.2 "沉默者"的建设性修辞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王小波研究年谱
  • 附录B:王小波作品出版年谱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学的自由与困缚——论王小波的《怀疑三部曲》[J]. 南方文坛 2020(03)
    • [2].从边缘中生出知识和美——重评王小波及其写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6)
    • [3].王小波与文学史[J]. 学术月刊 2017(12)
    • [4].王小波作品的国外译介与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5].叙事革新与文化反讽——谁是王小波[J]. 文艺评论 2017(11)
    • [6].王小波:“背叛者”的守望——评房伟的《王小波传》[J]. 创作与评论 2016(20)
    • [7].王小波作品[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8].“挣脱开王小波”后的房伟[J]. 文学自由谈 2017(05)
    • [9].漫长的祭礼——读房伟的系列“抗日小说”[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4)
    • [10].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1].作为方法论的和美学的"王小波"——从房伟的"王小波研究"谈起[J]. 创作与评论 2016(06)
    • [12].王小波1990年代的经济收入[J].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4)
    • [13].王小波是如何‘炼’成的?[J]. 读书 2014(12)
    • [14].评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6)
    • [15].走入王小波书店[J]. 休闲 2019(10)
    • [16].当代文学的史料发掘与文学史建构——以房伟的《王小波传》书写实践为例[J]. 传记文学 2020(01)
    • [17].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J]. 记者观察 2020(07)
    • [18].王小波:智趣的诞生[J]. 广州文艺 2020(06)
    • [19].当代文坛与王小波的经典化[J]. 广州文艺 2020(06)
    • [20].忆王小波[J]. 北方人(悦读) 2020(06)
    • [21].空间[J]. 五台山 2019(12)
    • [22].樱花虽凋谢,但毕竟灿烂地盛开过——纪念孤独的王小波[J]. 南腔北调 2020(08)
    • [23].有趣之人王小波[J]. 初中生 2020(Z4)
    • [24].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王小波小说[J]. 青年文学家 2019(33)
    • [25].后现代语境下的“王小波热”现象探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11)
    • [26].王小波:有趣的灵魂就那么几个[J]. 读与写(初中版) 2018(02)
    • [27].王小波是一面镜子[J]. 人民周刊 2017(07)
    • [28].厚重的鲜花——评房伟《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J]. 雨花 2015(22)
    • [29].王小波笔下的畸人形象[J]. 芒种 2015(24)
    • [30].在边缘处建立“极地之国”——王小波的文学反抗与颠覆[J]. 滇池 2016(05)

    标签:;  ;  ;  ;  ;  

    一个社会欲望的“神话” ——“王小波现象”的社会欲望心理结构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