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人体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APC),它的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Na?ve T cell)增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1),也是调节T细胞分化方向的主要APC。另外,当成熟DC缺乏时,非成熟DC与T细胞之间的短暂、持续、不稳定的作用即产生T细胞的免疫阴性选择,产生了免疫耐受(2)。既能诱导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的DC在炎症性及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鼻息肉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目前学者多倾向于炎症性及变态反应性等多因素病因。有学者将鼻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和变应性息肉,前者以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而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鼻息肉最具特征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所导致的,其中IL-5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主要细胞因子。而在鼻息肉疾病初始阶段,IL-5的主要来源是Th2细胞(4)。鼻息肉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且存在Th1/Th2比例失衡,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普遍的优势(5,6)。但是,鼻息肉组织中存在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已经是处于炎症反应中、高级阶段的病理现象,我们对鼻息肉炎症免疫反应初级阶段的病理现象还缺乏认识。1993年,日本学者Yoshimi(7)发现鼻腔正常黏膜中存在少量朗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绝大部分为DC),而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中朗格罕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这一发现说明以DC为主的朗格罕细胞参与了鼻腔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我们设想DC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这一设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记及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意义,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DC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并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激素治疗对鼻息肉组织中DC的影响。如果这一设想得到实验证实,就有可能发展从鼻息肉发病的初级阶段研究鼻息肉发病机制的新思路,加深和丰富我们对鼻息肉发病机制的认识,为鼻息肉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2.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06年10月2007年9月住院鼻息肉患者45例作为实验组,采集手术切除标本45份;选取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鼻中隔矫正术住院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下鼻甲黏膜组织标本10份。并将试验组根据术前有无激素治疗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即激素组24例和无激素组21例。所有标本按要求处理后进行下列实验。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S-100的表达情况。⑵用免疫荧光双标记及低照度荧光显微镜图像分析检测方法检测组织中CD1a/CD40同时表达的情况。3.结果⑴鼻息肉组中S-100表达高于下鼻甲组,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⑵鼻息肉组中CD1a、CD40双染阳性细胞即DC分布面积、数量及密度与下鼻甲组比较,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⑶DC主要分布在鼻息肉组织的黏膜下层,靠近上皮的位置DC的数目相对密集,以黏膜下固有层中浸润最多,有着由外向内递减的趋势,DC的大小及形态不一,鼻息肉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中未见DC分布。另外,也有少量DC分布在腺体周围。其他部位仅见极少量DC。⑷激素组、无激素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DC总面积、DC总数及DC细胞密度,其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激素组与无激素组之间DC总面积、DC总数及DC密度,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结论⑴鼻息肉组织中S-100及CD1a阳性细胞明显较正常下鼻甲黏膜增多,说明鼻息肉组织中DC数量明显增多,DC在鼻息肉的发病中一定发挥了关键的或者核心的作用。⑵CD40阳性说明DC已具备了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能力,处于可与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阶段。DC与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促使鼻息肉组织中Th1/Th2比例失衡,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普遍优势的重要因素。而Th2分泌的IL-5等的表达水平上调又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组织。⑶糖皮质激素能显著降低鼻息肉组织中DC的数量。糖皮质激素可抑制DC的迁移聚集,抑制抗原递呈,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炎症及变应性反应。⑷DC主要分布在黏膜下固有层,有从外向内递减的趋势,说明黏膜下固有层是DC与其他炎性细胞相互作用的场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1)
- [2].鼻息肉组织核因子-κB和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24)
- [3].白细胞介素-25与白细胞介素-1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7(01)
- [4].S-100蛋白和HLA-DR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5(03)
- [5].白细胞介素17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10)
- [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3(11)
- [7].骨膜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特征[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5)
- [8].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0)
- [9].鼻息肉组织和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和表型功能特征比较分析[J]. 免疫学杂志 2014(11)
- [10].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其趋化因子-2表达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05)
- [11].白细胞介素17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2(05)
- [12].CD3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04)
- [13].白介素-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15)
- [14].水通道蛋白-3在临床不同型期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J]. 山东医药 2010(32)
- [15].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嗜酸粒细胞及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35)
- [16].树突状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及其意义[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9(03)
- [17].白细胞介素-12和16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山西医药杂志 2009(04)
- [18].鼻息肉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 [19].水通道蛋白-5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复发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8(06)
- [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8(02)
- [21].VEGF及其受体在不同类型鼻息肉与鼻息肉病中的表达(摘要)[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03)
- [22].伴或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及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18)
- [23].鼻息肉中促增殖因子表达及相关性[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
- [24].鼻息肉组织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初步研究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8(01)
- [25].白细胞介素-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06)
- [26].鼻息肉组织细胞因子受体的研究进展[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01)
- [27].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的影响[J].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08)
- [28].白介素-33、白介素-37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12)
- [29].激素抵抗型儿童鼻息肉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下调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26)
- [30].糖皮质激素受体β亚型在嗜酸性和非嗜酸性鼻息肉组织中的差异表达[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