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功能性高分子载药体系是目前材料学、药剂学以及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一门交叉科学。随着高分子合成技术的发展,新型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不断涌现。这为设计和制造具有如环境响应性、靶向性等功能的新型载药体系提供了基础。这些功能性载药体系在临床治疗、组织工程、以及其他一些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对材料科学的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利用聚肽共聚物胶束和高分子水凝胶,制备了一系列功能性载药体系和组织工程支架。在载药体系的研究中,将聚肽胶束载体与水凝胶载体复合,制备了一种新型环境响应性双重载药体系:该体系可同时包埋亲水/疏水性药物,并可独立控制每种药物的释放行为;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中,通过在水凝胶支架中引入功能性载药体系,制备出了可控细胞生长的新型组织工程支架。同时,本文还利用相关的理论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载药体系的释药机理和可降解支架的降解因素。本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1)制备了一种基于聚肽胶束/水凝胶复合物的双重载药体系,其结构为包埋了聚L-谷氨酸-b-聚氧化丙烯-b-聚L-谷氨酸(PLGA-b-PPO-b-PLGA, GPG)胶束的聚乙烯醇(PVA)或聚乙烯醇/壳聚糖(PVA/CS)水凝胶体系。药物阿司匹林(Asp)直接溶解在水凝胶的水相中,阿霉素(DOX)则被包埋在GPG胶束中。实验结果表明,该双重载药体系具有以下的特点:两种药物具有独立的释药行为,Asp表现为短程快速释药(short-term release),DOX表现为长程稳定释药(long-term release);药物的释放行为具有环境响应性,DOX的释药具有pH值和温度的双重响应性,而在PVA/CS体系中,Asp的释放也具有pH响应性;利用Peppas指数经验公式分析实验结果后发现在GPG/PVA体系中,DOX表现为扩散控释,Asp的释放则属于无规传输;而在GPG/CS/PVA体系中,凝胶的溶胀作用对体系释药行为的影响增强,DOX和Asp的释放都属于无规传输,并且Asp开始趋向于溶胀控释。(2)以聚肽共聚物GPG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双乳化法制备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Alg-MPs)为药物载体,分别包埋能抑制细胞生长的紫杉醇(PTX)和能促进细胞生长的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然后将这两种载药体系以一定的比例与PVA水凝胶共混,制备出可以控制细胞生长的PTX-GPG/VEGF,65-Alg/PVA支架。结果显示在该支架中,VEGF165具有短程快速释药的特性,PTX具有长程缓释的特性;MTT分析证明该支架具有在实验初期促进内皮细胞等的生长,并且在实验后期抑制平滑肌细胞等过度增殖的效果;荧光显微镜以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粘附性。细胞在PTX-GPG/VEGF165-Alg/PVA支架上的生长特性,符合血管支架的临床要求。人们期望在植入初期,内皮细胞能在支架上快速生长,以减小组织对支架的排异性;而在后期则希望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等在支架上的生长,从而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这些特性使得该药物载体/水凝胶支架在临床医学及组织工程学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由于壳聚糖的酶解过程具有环境依赖性,我们设计了一种溶菌酶-微球载体/壳聚糖复合膜,使其降解速率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以海藻酸钙微球为载体,制备了抗pH干扰的可降解壳聚糖膜。研究了海藻酸钙微球的交联条件对其溶胀度、载药量、释药行为以及对载溶菌酶-海藻酸钙微球/壳聚糖复合膜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 wt%的CaCl2溶液中交联4h得到的海藻酸钙微球载体性能较好。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载溶菌酶-海藻酸钙微球/壳聚糖复合膜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降解行为。结果显示,其降解曲线在不同的pH值下几乎重合。说明该载溶菌酶-海藻酸钙微球/壳聚糖复合膜的降解行为具有良好的抗pH干扰特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设计和研究了抗温度干扰的载溶菌酶-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微球/壳聚糖复合膜。这种复合膜的降解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抗温度干扰性。我们通过Peppas指数方程对比了两种载体的释药特性,并结合米氏方程的推导公式,分析了载体对溶菌酶的控释作用对复合膜降解过程中的影响。这些理论分析为选择更加合适的载体提供了依据。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这几种壳聚糖复合膜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通过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S)纳米微球载体与带负电荷的GPG胶束载体的静电自组装,制备了一种微观尺度的新型双重载药复合体系。通过改变CS与GPG的配比,确定了这两种聚电解质纳米微球静电自组装形成稳定溶液的区域。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在该双重载药体系中,Asp和DOX的释放都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并且由于带负电荷的GPG胶束在CS凝胶微球表面聚集,使得CS载药微球的释药通道变窄,从而降低了Asp的释放速率,延长了释药周期。我们期望这一新型双重载药纳米复合体系可为制备多重载药体系带来新的思路,并在协同给药的治疗领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载有紫杉醇的氧化还原敏感混合胶束的制备及评价[J]. 药学学报 2020(06)
- [2].双还原敏感的混合胶束用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7(05)
- [3].核磁共振对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的探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4].混合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19)
- [5].冬凌草甲素长循环胶束的制备及药动学性质的考察[J]. 华西药学杂志 2012(01)
- [6].木犀草素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5(15)
- [7].双重敏感性两亲性聚己内酯混合胶束的合成[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7)
- [8].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调控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及其载药性能[J]. 三明学院学报 2020(02)
- [9].丝裂霉素C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0(04)
- [10].胶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14)
- [11].混合胶束在口服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6(01)
- [12].荷载紫杉醇多功能混合胶束的构建及体外评价[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13].泊洛沙姆混合胶束的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2(08)
- [14].双组分复合胶束的形成及其胶束结构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2(02)
- [15].混合胶束对槲皮素荧光增强作用研究[J]. 化学试剂 2010(03)
- [16].冬凌草甲素胆盐/磷脂-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J]. 中成药 2010(10)
- [17].还原响应型透明质酸抗肿瘤胶束的构建及其体外性质研究[J]. 中南药学 2019(07)
- [18].基于透明质酸的缺氧响应型胶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学学报 2018(01)
- [19].二元脂肪酸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化行为的影响[J]. 日用化学工业 2013(05)
- [20].Pluronic P105/PEG-PE/TPGS混合胶束系统对喜树碱的增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9(10)
- [21].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酸胆盐/磷脂混合胶束舌下速溶膜[J]. 中草药 2014(24)
- [22].甘草酸磷脂/胆盐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内评价[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04)
- [23].表面活性剂稀溶液中柔性胶束的模拟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06)
- [24].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13)
- [25].番茄红素胶束与番茄红素原料稳定性对比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7(04)
- [26].聚乙二醇化磷脂胶束的纳米结构与功能[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10)
- [27].四臂聚乙二醇-聚丙交酯立体复合胶束及其药物传输性能[J]. 高分子学报 2014(09)
- [28].甲氨喋呤自组装温敏胶束的制备及表征[J]. 过程工程学报 2013(03)
- [29].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11)
- [30].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逆胶束体系的构建及微水相条件优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