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现代新文学由“第一个十年”进入到“第二个十年”,新文学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愈益丰富,文学格局向多元化发展,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都有着文学出版的参与和支撑。如果说五四新文学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版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情感认同”的话,那么30年代的新文学出版则更多地建构起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体制,引导和规约着新文学超越了个人和团体的独语状态而走向社会化生产。 30年代的新文学出版体现着现代出版的基本规律,遵从着商业性和文化性的二重逻辑,并且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学生产景象。左翼文学倡导革命文学,它的革命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文学的生产和流通;京派崇尚自由主义的文学观,提倡纯粹的文学,指责海派文学是“商业竞卖”,其实它也并没有脱离商业市场,即便是“京、海派”之争的始作俑者沈从文,他的文学活动也始终体现着文学的商业性特征。无论是左翼文学,还是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无疑受到了文学生产方式和体制的规约。文化生活出版社、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适应市场需求,组织新文学书籍的出版,将其纳入大众出版领域,利用一切有效的现代营销手段,谋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30年代的新文学出版无论在编辑角色的认定方面,还是在出版宗旨的确立方面,都基于对出版的文化功能的认知,自觉地与崇高理想联系起来,把新文学出版看作是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特殊的创造性活动。1928年间文学杂志进行的“革命文学”等的论战,极大地促进了左翼进步文学观的张扬;《骆驼草》及《文学杂志》最为鲜明地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文学不再成为政治的附庸,也有意识地不为现代化社会的商业利益所左右,京派作家群体坚持了自由、独立、纯正的审美主义文学品格;《现代》杂志以其海纳百川、开放求新的编辑方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当时文坛的进步力量,不仅给知识分子带来人格独立和尊重艺术使命的信仰,还使文学风格、流派多元化共存,形成轰动一时的“综合性的、百家争鸣的万华镜”式的境界;文化生活出版社凭着忧国忧民之思,以满腔热忱将文学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30年代新文学出版的阶段性特征
  • 第二节 30年代新文学出版的大众化趋向
  • 第三节 30年代新文学出版的商业化追求
  • 第二章 左翼文学出版
  • 第一节 左翼文学杂志:战斗性群团组合
  • 第二节 左翼文学图书出版:“革命加恋爱”流行风
  • 第三章 京派文学期刊——《骆驼草》、《文学杂志》
  • 第一节 京派前期刊物——《骆驼草》
  • 第二节 京派后期刊物——《文学杂志》
  • 第四章 海派文学期刊——《现代》
  • 第一节 《现代》杂志“商业性”编辑特征
  • 第二节 《现代》杂志的文化品格
  • 第三节 文学的商品化与海派文学的现实意义
  • 第五章 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新文学出版
  • 第一节 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自我定位:理想出版
  • 第二节 巴金文学编辑角色的自我认定
  • 第三节 《文学丛刊》出版的意义
  • 第六章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新文学出版
  • 第一节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新文学出版的潜在倾向
  • 第二节 赵家璧与《良友文学丛书》
  • 第三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主体的“选择”意识
  • 第四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的意义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泥底下的玫瑰花”——论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中的民族书写[J]. 名作欣赏 2020(09)
    • [2].米勒的播种——1920年代新文学演进中的形式与主体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 2020(01)
    • [3].论实证思维对现代白话及新文学观念的建构[J]. 学术交流 2020(07)
    • [4].百年新文学的“新”之释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2)
    • [5].老书陈酿味更酣——开明出版社重印开明版“新文学选集”[J]. 民主 2016(11)
    • [6].“创作”和“议论”——反思“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一个角度[J]. 南方文坛 2016(01)
    • [7].苏雪林:蜕变的批评家——从《新文学研究》到《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5)
    • [8].从反叛到皈依:论新文学“家”之叙事的复杂心态[J]. 文艺研究 2015(05)
    • [9].墨写新文学[J]. 安徽文学 2020(02)
    • [10].“地域文化”的文学景观——《河北新文学大系》的历史文化价值[J]. 燕赵学术 2014(02)
    • [11].新文化视阈中的“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意义[J]. 厦大中文学报 2015(01)
    • [12].关于新文学评价标准的思考[J]. 上海文学 2012(07)
    • [13].“出走一代”的启蒙困境——继承叙事视野下的“五四”新文学[J]. 中华文化论坛 2020(05)
    • [14].“五四”新文学经典的传承与重构——兼谈刘勇的文学经典观[J]. 东吴学术 2020(05)
    • [15].清末民初的游戏文章与“五四”新文学的语言可能性[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6)
    • [16].林纾:古文与“五四”新文学[J]. 文艺争鸣 2018(01)
    • [17].“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构成与特征[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01)
    • [18].“反对者”的声音:重返新文学的论争现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9].苏雪林的线装本讲义《新文学研究》[J].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1)
    • [20].“中体西用”与新文学的民族本色[J]. 学术研究 2016(09)
    • [21].西南联大对白话新文学的坚守和开拓——以《国文月刊》为中心的考察[J]. 名作欣赏 2015(01)
    • [22].网络新文学思想与现实主义相碰撞[J]. 参花(下) 2015(05)
    • [23].世界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选择[J]. 当代文坛 2013(06)
    • [24].再说庶民[J]. 杂文选刊(下旬版) 2009(09)
    • [25].网络时代涌动新文学浪潮[J]. 作家 2009(06)
    • [26].如何重估百年新文学的成就[J]. 西江月 2010(14)
    • [27].“新文学的终结”及相关问题[J]. 南方文坛 2013(05)
    • [28].论新文学功能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J]. 求索 2012(02)
    • [29].从课本到课堂:19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生态[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30].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J].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1)

    标签:;  ;  ;  ;  ;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