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论文摘要

台风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台风\飓风气候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主要系统地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热带气旋(TC)频数的影响。针对若干TC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响应全球变暖时的产生的气候变化,来寻找引起TC频数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重点放在以下三个热力学及动力学因子气候变化特征,旨在揭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活动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热力、动力学机理。其次,利用TC最大潜在强度理论(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y,MPI)研究了20世纪和全球进一步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太平洋TC MPI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研究过去60(1949-2008)年热带北太平洋TC生成的主要初始起源地-大尺度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的气候变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依照信风辐合类型和地理位置,北太平洋ITCZ清楚地分成三段,即1)位于西北太平洋100-140°E,10-20°N附近的季风辐合带(简称ITCZ-Ⅰ);2)位于140°E-140。W,5-15°N附近北太平洋中部的ITCZ(简称ITCZ-Ⅱ);3)位于东太平洋140°W-90°W,10-18°N附近的ITCZ(简称ITCZ-Ⅲ)。研究结果表明,过去60年ITCZ的空间分布和气候变率存在区域特征----其强度呈现出西减东增、位置呈现出西落东抬的气候变率。其次,对TC生成的另一必要条件-垂直切变的气候变率进行了研究,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过去60年热带北太平洋的垂直切变(200-850hPa差)空间分布以及气候变率在不同海区存在区域差异,联系区域TC发生频数和垂直切变气候分布的特征,把TC活动关键区的垂直切变分成三个关键区,1)位于西北太平洋100-140°E,5-20°N区域的东风垂直切变减小;位于西北太平洋140-180E,10-25°N范围西风垂直切变增加;位于东太平洋130°W-90°W,7-18°N区域东风切变表现增加趋势。最后,根据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过去60年热带北太平洋增暖过程,发现原来局限在太平洋西部跨赤道的高海温或称作暖池的28℃以上的闭合区域逐年代向中东太平洋扩展,最后20年热带东西太平洋连接起成一条完整的连续的高海温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面增暖后存在明显的南北向SST梯度。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SST增暖的不均匀性可能是造成北太平洋ITCZ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在模式资料研究方面,利用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WCRP WGCM CMIP3(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rs’s Coupled ModelIntercomparison Project 3)高分辨率全球耦合多模式资料集(Multi-Model Dataset)研究TC生成的上述三个条件响应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变率以及变化趋势,其结果与NCEP再分析资料得到的诊断结论基本吻合。观测事实表明,无论是西北太平洋(180°E)还是140°E以西海域,近40年来热带气旋频数在明显减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海域热带气旋频数减少的原因和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ITCZ-Ⅰ强度减弱和向赤道一侧位移(Equatorialward displacement)有关。这一区域风速垂直切变在明显减小和SST增暖的变化趋势对这一海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增多是有利的,但它并不能补偿ITCZ的不利作用而使TC频数增加。分析结果还表明,东北太平洋除了海面温度增暖和西北太平洋是一致的,都是全球增暖的一部分,但东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在增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在增加。这样的变化趋势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这一海域垂直切变的增加却未能抑制热带气旋的发生。而东北太平洋的热带辐合带即ITCZ-Ⅲ在加强并产生向极位移(Polarward displacement),这样的变化也与西北太平洋完全相反。特别是ITCZ-Ⅲ强度增加的幅度很大,从1949-2008年其中心平均正相对涡度从开始的0.1*10-5s-1一直增加到最后0.7*10-5s-1,如此强的加强趋势可能是导致这个区域TC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垂直切变增加也没有抑制TC频数的增加。但不论热带气旋是增多还是在减少,都与ITCZ强度和位移的有利变化一致。研究的结果还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还与ENSO冷暖事件的更迭有关。本文分析表明,50年代至70年代末之前,ENSO冷事件发生强而频繁。70年代末以后,ENSO暖事件发生强而频繁,这与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表的结果也是一致的。ENSO冷事件占优势的年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高,反之,ENSO暖事件发生占优势的年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低。春季MEI指数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存在很好的反相关关系,特别是4月/5月的相关关系最好,相关系数为-0.5。在研究TC强度响应全球变暖发生的变化趋势时,由于TC强度的历史观测资料的不可靠性,观测事实无法判断TC强度的气候变化趋势。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最大潜在强度(Tropical CycloneMaximum Potential Intensity,以下简称TC MPI)的变化趋势。利用IPCC WCRPCMIP3全球耦合多模式资料集,评估全球气候变暖下,TC MPI的变化趋势。多模式集成结果表明:在20世纪气候背景下,最后40年SST和对流层上层气温增暖不显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最大潜在强度呈现出年代际及多年代际振荡。在20世纪多模式中,没有自然强迫而只有温室气体强迫的模式表现SST增暖更明显的特点,而自然因子强迫和温室气体共同强迫的模式对流层上层和海表面增暖较小,自然强迫因子抑制了对流层上层气温和海面温度的进一步增暖。在CO2浓度每年以1%增长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TC MPI随着SST和对流层上层气温显著增暖而同步增加。同时也发现TC MPI的振幅与对流层上层气温振幅反相关。变暖后的气候背景下最后40年、最后30年、最后20年相比较20世纪最后40年、最后30年、最后20年,西北太平洋TC MPI的持续最大风速增加5-10%。其他科学家的模式研究也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TC MPI增强,这种关联不一定通过SST的升高,而是通过排放的CO2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Hender-Sellers等(见第7章文献5)的估算表明,CO2加倍的情况下,台风的MPI将增加10-20%。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1.5 WMO申明(SUMMARY STATEMENT ON TROPICAL CYCLONES AND CLIMATE CHANGE)—IWTC-6,SAN JOSE,COSTA RICA,NOVEMBER 2006)
  •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西北太平洋三套TC历史观测资料之比较分析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对比分析结果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太平洋ITCZ长期气候变率
  • 3.1 引言
  • 3.2 资料来源以及资料处理
  • 3.3 理念和方法
  • 3.4 1949-2008年期间北太平洋SSTs的增暖过程
  • 3.5 北太平洋海区ITCZ强度的气候变率
  • 3.6 北太平洋海区ITCZ位置的气候变率
  • 3.7 引起ITCZ强度变率非均—性的可能原因
  • 3.8 IPCC WCRP CMIP3 COUPLED GCMs多种资料集模拟的CO2浓度每年以1%增长率增加的气候背景下NP ITCZ的气候变率
  • 3.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球气候变暖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之间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资料和方法
  • 4.3 观测事实分析
  • 4.4 TC频数与ITCZ的强度和位置的关系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的气候变率与TC频数变化的相关研究
  • 5.1 引言
  • 5.2 资料和方法
  • 5.3 北太平洋垂直切变的空间分布及气候变率与TC频数变化的相关
  • 5.4 IPCC全球耦合模式资料集模拟的北太平洋垂直切变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变化和ENSO事件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 6.1 引言
  • 6.2 资料及方法
  • 6.3 ENSO年代际变化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大潜在强度(MPI)的变化趋势预估
  • 7.1 引言
  • 7.2 资料与方法
  • 7.3 热带气旋MPI长期变化趋势预估
  • 7.4 与MPI相关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
  • 7.5 两种气候事件大气热力结构的差异
  • 7.6 结论
  • 7.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卫星遥感技术在热带气旋监测中的应用——以“伊代”为例[J]. 中国农业信息 2019(05)
    • [2].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研究综述[J]. 广东气象 2019(06)
    • [3].影响日照附近海域的北上热带气旋特征分析[J]. 中国海事 2020(02)
    • [4].未来湄公河流域热带气旋引起的极端风速将增加(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05)
    • [5].第15章 热带气旋研究100年进步[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S1)
    • [6].热带气旋边界层精细结构研究综述[J]. 气象科学 2020(01)
    • [7].热带气旋过台湾后再次登陆的路径强度变化统计分析[J]. 气象 2020(04)
    • [8].1951—2017年热带气旋对湖南降水的影响及环流异常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02)
    • [9].热带气旋迁移加速度的统计规律[J]. 水力发电学报 2020(07)
    • [10].热带气旋灾害影响下的城市韧性提升紧迫度评估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05)
    • [11].1951—2017年双夏期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特征[J]. 广东气象 2018(06)
    • [12].海警舰艇防范热带气旋措施研究[J]. 中国水运 2019(05)
    • [13].影响中国大陆热带气旋路径分类及其特征研究[J]. 气象科学 2019(03)
    • [14].海南台网地震震级受热带气旋影响程度的初步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7)
    • [15].基于知识图谱的热带气旋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巢湖学院学报 2019(03)
    • [16].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在热带气旋调控减灾中的应用初探[J]. 装备环境工程 2019(11)
    • [17].基于历史资料的热带气旋大风定点预报及检验[J]. 热带气象学报 2019(05)
    • [18].1956~2012年浙闽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精细化观测统计分析[J]. 大气科学 2018(01)
    • [19].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特征分析及灾害损失研究[J]. 大气科学 2018(02)
    • [20].我国沿海主要省份热带气旋风雨因子危险性分析Ⅰ:基本值[J]. 热带气象学报 2018(02)
    • [21].热带气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新进展[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8)
    • [22].全球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减缓 极端降雨和风暴引发的损害或增加[J]. 浙江气象 2018(03)
    • [23].登陆热带气旋在鄱阳湖区的活动特征及原因分析[J]. 大气科学 2017(02)
    • [24].1949—2015年北上热带气旋特征[J]. 气象科技 2017(02)
    • [25].强热带气旋在高层流出层热力场的时空特征分析[J]. 农业灾害研究 2017(01)
    • [26].影响天津地区两次北上热带气旋过程对比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03)
    • [27].宁波市热带气旋降水量分布特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6(04)
    • [28].热带气旋“莫拉克”在台湾岛登陆前后结构与路径演变机理分析[J]. 自然灾害学报 2014(06)
    • [29].本世纪强度大增的热带气旋[J]. 初中生必读 2019(11)
    • [30].风从海上来(外一篇)[J]. 福建文学 2016(12)

    标签:;  ;  ;  ;  

    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