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与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与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与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谭著明

导师: 张志光

关键词: 红汁乳菇,解剖结构,系统发育树,特征引物,栽培

文献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菌根性食用菌大多是自然风味鲜美独特、经济价值很高的珍稀食用菌,也是一大类难以在室内脱离共生植物完成生命周期的共生型真菌。因为其生活习性独特,栽培方式不像其它大多数腐生型食用菌那样来得便捷和易于操作。然而,其特殊的经济价值与栽培研究方面的难度也刺激和吸引国内外研究者开展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并取得了黑孢块菌、夏块菌、红须腹菌、玉蕈离褶伞等栽培的成功。 红汁乳菇是红菇目红菇科乳菇属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等地。是分布区内十分著名的珍贵食用菌。由于各地都有悠久的食用习惯和历史,市场交易规模较大。因此实现该菌的人工栽培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一旦在产量上达到经济可行的水平,实现其产业化便指日可待。 本项研究即是围绕上述目标,通过野外生态因子调查,菌根、菌丝、孢子、子实体等形态显微观察、DNA中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大亚基(LSU)序列分析的探索,较系统地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成功栽培出了红汁乳菇子实体。设计验证了用于扩展红汁乳菇子实体和菌根等DNA的特异引物,对红汁乳菇适生土壤化学营养和物理结构进行了测定分析,为红汁乳菇种植园的建立与管理提供了依据。首次报道红汁乳菇-马尾松菌根的菌丝套网格结构特征,确认红汁乳菇菌丝细胞联接处无锁状联合;对红汁乳菇秋季产菇期间气象条件的研究表明,较大幅度的降温和降雨对诱发红汁乳菇子实体形成是必需的。特别是对红汁乳菇栽培区水分管理的研究,为保障红汁乳菇干旱年份高产稳产提供了范例。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菌根内部结构测定显示,菌丝直径、菌丝套厚度、哈蒂氏网厚度、菌根直径的比例为1:4.7:31.9:138.4。首次报道了菌丝套的网格结构。菌丝套网格中网孔大多呈菱形,少数为不规则四边形。测量结果表明,网孔长度为宽度的2.85倍,网脊宽度为网孔宽度的16.7%。确证红汁乳菇菌丝细胞与细胞连接处没有锁状联合。 2.对多种乳菇属真菌的ITS序列和LSU序列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表明,红汁乳菇与L.akahatsu及L.sp聚成一群,但又彼此独立成枝,说明它们是亲缘关系较密切的独立的种。

论文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一般介绍

2 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红汁乳菇菌根、菌丝、子实体等结构的观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红汁乳菇的遗传多样性

1 研究方法

2 乳菇属系统发育树结果分析

3 红汁乳菇特异引物设计与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红汁乳菇适生区土壤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红汁乳菇子实体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红汁乳菇菌种分离培养与出菇实验

1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历

发布时间: 2006-11-01

相关论文

  • [1].白灵菇栽培基础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D]. 周长青.山东农业大学2007
  • [2].广东商品红菇形态和分子鉴定、营养成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陈新华.中南大学2010
  • [3].草菇低温应答研究[D]. 陈明杰.南京农业大学2000
  • [4].大型真菌的生态多样性及分子鉴定[D]. 林晓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5].两种食用菌活性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特性[D]. 吴丽萍.福建农林大学2004
  • [6].毛木耳种质资源研究[D]. 张丹.四川农业大学2005
  • [7].鸡腿菇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D]. 杜爱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8].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鉴定、致病机理及防治研究[D]. 吴小平.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  ;  ;  ;  ;  

红汁乳菇生物学特性与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