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贡菊中主要含有龙脑、乙酸乙脑酯、氨基酸、维生素、黄酮类物质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一类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核的化合物,一般具有C6-C3-C6的基本结构,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贡菊资源及寻找有效的降血糖、增强免疫能力等方面的药物,对贡菊黄酮提取、纯化、鉴定以及生化和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茎尖剥离和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贡菊茎尖愈伤组织;第二部分主要是使用两种方法提取贡菊茎尖愈伤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两种方法分别是醇提法和加酶处理醇提法,对比研究两种提取法,并对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一步定性分析、定量测定。为了培养出贡菊茎尖愈伤组织,本实验从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黄山贡菊植株上选取茎尖,灭菌消毒处理,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接种到合适培养基中。结果表明,除少量染菌外,大多数茎尖生长良好,膨大成小颗粒状愈伤组织。观察、计算结果显示,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为44.38%,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用最佳的酶解醇提方案,提取贡菊茎尖愈伤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较之普通生长健壮的茎尖,茎尖愈伤组织中的总黄酮得率提高24.6%,总黄酮含量增加了25.8%,聚酰胺薄膜薄层层析结果显示,两种提取物中的化学成份没有变化。综上所述,本实验研究的要点如下:黄山贡菊茎尖愈伤组织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贡菊中有效活性物质的含量,为黄山贡菊的优化培育提供一个基本实验基础。同时,本研究也为贡菊黄酮的提取、纯化、鉴定提供了一个相对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酶解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植物体内有效活性成分的浸出率,从而为进一步高效地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科学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贡菊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9(04)
- [2].徽州贡菊机械化烘制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做法[J]. 南方农机 2020(10)
- [3].青海地区贡菊引种及栽培技术[J]. 青海农技推广 2019(01)
- [4].关于植物的原创试题[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07)
- [5].黄山脱毒贡菊丰产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16(12)
- [6].喜采贡菊[J]. 江淮法治 2019(19)
- [7].徽州贡菊开采[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26)
- [8].阿尤德吉·奥卢贡菊及其海洋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 2020(01)
- [9].贡菊和胎菊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J]. 广州化工 2017(23)
- [10].绩溪县贡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南方农业 2019(08)
- [11].浅谈贡菊的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14)
- [12].品鉴花果茶之九 山楂贡菊减肥茶[J]. 长寿 2018(09)
- [13].贡菊基地话安全[J]. 河南电力 2019(06)
- [14].梳割气吸一体式贡菊采摘机设计与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11)
- [15].不同地区药用贡菊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J]. 科技信息 2013(17)
- [16].贡菊组培苗营养钵栽培及管理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7)
- [17].皖南贡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J]. 农业灾害研究 2018(03)
- [18].贡菊组培苗壮苗生根的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3)
- [19].盼贡菊香飘万里[J]. 江淮法治 2012(15)
- [20].顶空分析亚临界萃取贡菊净油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 2014(03)
- [21].徽州贡菊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5)
- [22].发展黄山贡菊生产的策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3)
- [23].黄山脱毒贡菊的快繁与栽培技术探析[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0)
- [24].贡菊加工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09(11)
- [25].凝固型贡菊酸奶的研制[J]. 中国酿造 2012(08)
- [26].贡菊黄酮抗小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02)
- [27].贡菊的繁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03)
- [28].施肥对黄山贡菊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现代园艺 2013(15)
- [29].民众共享:凝聚发展共同动力[J]. 瞭望 2009(39)
- [30].贡菊地膜无公害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