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

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

一、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禄然[1](2021)在《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我国历代治疗带下方剂遣方用药的规律,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用以指导现代临床实践,为今后开展治疗带下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带下的处方共99首,将收录方药记录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以此平台为依托,对所收录的99首带下方剂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中药使用次数、配伍原则、性味归经倾向、药物关联规则等,并将所得结果与哈氏1号方的治疗思路对比总结分析。结果:1.基于对筛选出的99首治疗带下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其中共有中药184味;四气多以温、寒、平3种为主;五味多以甘、苦、辛3种为主;归经以入肝、脾、肾三经为主。2.治血之品贯穿在历代医家治疗带下的始末,治血与治水息息相关,医治带下除加入治带之品之外,还运用辨证施治,加入适量理血治血养血之品,充分体现了女子以血为用的理论。3.历代治疗带下时多用健脾、疏肝、补肾、清热。选方用药多考虑健脾除湿、疏肝补肾之品,用药思路与哈氏妇科治疗带下的思路不谋而合。结论:本研究探究治疗带下的核心思路,发现哈氏1号方的治疗思路与之不谋而合,此方遵循了哈氏妇科哈荔田教授“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主治脾虚湿困型带下,以健脾益气为宗,辅以升阳祛湿,扶正固本,可得桴鼓之效。第二部分:哈氏1号方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探索改善BV患者阴道微生态的有效方法以及降低BV复发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78例BV患者,所纳入患者均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脾虚湿困型BV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组。分为对照组(阴道局部使用替硝唑栓)与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以哈氏1号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纳入患者均于停药后的5~7天内进行复查,并对BV转阴的患者进行3次随访观察,时间分别为BV转阴后第1月、第2月、第3月。分别对比两组病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疗效指标及复发率,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BV转阴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转阴率分别为80.56%、71.4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7.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临床症状体征评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8.5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6.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治疗后复查,治疗组、对照组失衡率分别为47.22%、74.29%,治疗组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两组转阴后第1、2个月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3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脾虚湿困型BV,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阴道微生态环境,疗效满意。2.治疗组运用中医辨证思路论治脾虚湿困型BV,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并降低BV复发率,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症状体征、阴道微生态环境以及降低BV复发率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翠珍[2](2021)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早、中、晚期细菌性阴道病孕妇血清25-(OH)D水平,探讨不同孕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进而为临床妊娠期指导补充维生素D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以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及平凉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妇中选取90名为BV的研究对象,按照孕周分为妊娠早期(≤13+6w)30例、妊娠中期(14-27+6w)30例、妊娠晚期(≥28w)30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分娩次数、民族、职业、居住地、是否妊娠期补充维生素D,同时运用阴道六联检检测阴道分泌物,采用Amsell临床诊断标准诊断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BV患者妊娠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血清25-(OH)D水平,使用SPSS26.0统计数据,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时,方差齐采用方差分析。根据BV患者25-(OH)D含量不同(缺乏(<20ng/ml)、不足(20-30ng/ml)及正常(>30ng/ml)在各组统计其人数构成比,用率(%)表示,并在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各组25-(OH)D不同占比在细菌性阴道病不同妊娠阶段的变化。在组内以25-(OH)D>20ng/ml、25-(OH)<20ng/ml为临界点,将其分为缺乏组及不缺乏组,使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各纳入因素与25-(OH)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职业,民族,居住地、是否补充维生素D与25-(OH)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⑴妊娠期BV孕妇的一般状况:孕妇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24-30岁之间;58.9%孕产妇为1次妊娠史;妊娠中期及晚期BV孕妇补充含维生素D的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妊娠中期补充最显着。⑵妊娠期BV患病特征:妊娠早期p H平均值为4.56±0.22(最高),妊娠晚期p H平均值为4.51±0.44(最低),妊娠中期p H平均值为4.52±0.38(中间),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三组平均值检验方差齐,用方差分析,F=0.192,P>0.05,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⑶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妊娠中期25-(OH)D水平最高(平均为26.04±8.42);妊娠晚期25-(OH)D水平居中(平均为21.08±6.92);妊娠早期25-(OH)D水平最低(平均为18.81±6.84),两两组间进行比较,(F=4.8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⑷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孕早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3.3%;妊娠中期缺乏组的占比为56.7%、不足组占比为26.7%、正常组占比为16.6%;妊娠晚期缺乏组的占比为60%、不足组占比为30%、正常组占比为10%。三组间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⑸BV患者不同妊娠期的25-(OH)D水平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P>0.05)。补充含VD补充剂对妊娠早、中、晚期维生素D有影响(P<0.05)。⑹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得到,妊娠期BV孕妇妊娠早、中、晚期补充含VD补充剂的孕妇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显着降低(P<0.05)。结论整个妊娠期,BV患者的维生素D的缺乏较明显;不同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25-(OH)D水平的变化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怀孕次数、生产次数、职业、民族、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与维生素D的补充有关。

高洋[3](2021)在《乳酸杆菌对宫颈HPV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将就诊于吉林省人民医院门诊512例患者行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分析,探讨乳酸杆菌对宫颈HPV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的影响。512例患者中包括124例初筛高危型HPV感染者、186例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者、202例患有细菌性阴道病者。行相关检查后进行治疗,比较阴道应用乳酸杆菌制剂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应用乳酸杆菌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为我院在治疗常见阴道疾病方面提供参考,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和建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门诊患者1354例。所有患者都于月经干净后的一周之内,进行分泌物检测。其中分泌物未见异常的437例患者,行阴道HPV感染载量测定、宫颈的脱落细胞学检查、阴道电镜检查和宫颈多点活检。知情同意后,记录信息分组研究。期间进行宣教,电话随访,最终完成三组研究者共计512例。将其中124例满足HPV实验组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实验组62例。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实验组给予阴道乳酸杆菌栓剂进行治疗。告知连续用药3个月后,每人月经干净一周之内来院查HPV及自身阴道分泌物;将满足细菌性阴道病的202例被研究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甲硝唑)和实验组(联合乳酸杆菌)各101例,治疗两个疗程,月经干净后一周之内再次检查;将满足念珠菌性阴道炎的186例被研究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克霉唑)93例和实验组(联合乳酸杆菌)93例,治疗两个周期,月经干净后一周之内再次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在阴道内应用乳酸杆菌制剂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应用乳酸杆菌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对记录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制表,利用SPSS 25.0版本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先采用卡方检验,之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计量资料先检测是否满足正态的分布,不符合正态的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HPV组:比较参与者的治疗情况,实验组有效率为72.58%,对照组有效率为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复查分泌物的PH和清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复查分泌物的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阴道优化率为80.65%,对照组的优化率为64.52%,比较两组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病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阴道优化率为88.12%,对照组的优化率为77.23%,比较两组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性阴道炎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0%,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阴道优化率为83.87%,对照组的优化率为69.89%,比较两组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用乳酸杆菌制剂可使阴道微环境中的乳酸杆菌数量维持稳定,可以改善阴道微环境。在宫颈HPV感染(载量小于100)、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中,阴道用乳酸杆菌制剂都具有一定正向治疗作用。

邢丽枝[4](2021)在《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探讨细菌性阴道病致病相关的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以及阴道内常驻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和惰性乳杆菌四种乳杆菌在正常妊娠妇女与胚胎停育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布的差异性。2.通过分析两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各种菌群数量上的差异性,进一步说明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加氏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的改变与胚胎停育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门诊,孕周在7~14周之间的正常妊娠早期孕妇31例,胚胎停育患者32例,均取其阴道分泌物,分别标记为正常妊娠组(A组,A1—A31)和胚胎停育组(B组,B1—B32)。2.对分好组的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c DNA的提取,并根据7种检验菌基因序列的V3-V4区设计特异性引物,然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3.根据两组样本中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的分布特点,分析各组在检出率、年龄、孕周及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推测其与妊娠早期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结果1.A组(正常妊娠组)与B组(胚胎停育组)在阴道加德纳菌、普雷沃菌、阿托波氏菌、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及詹氏乳杆菌检出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胚胎停育组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氏菌表达量高于正常妊娠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普雷沃菌的表达量两组相比,胚胎停育组相对较高,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的表达量在胚胎停育组显着降低,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惰性乳杆菌及詹式乳杆菌在胚胎停育组的表达量相对较低,但与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胚胎停育的发生可能与阴道微生态的失衡有一定相关性;2.阴道加德纳菌、阿托波氏菌等厌氧菌的增多可能会增加胚胎停育的发生率;3.胚胎停育的发生与阴道内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等乳杆菌的减少有一定的关系;4.早期检测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及乳杆菌的变化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王佳[5](2021)在《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妇爽散”局部给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疗效,为BV中医外治法提供一种新药,为研究阴道微生态提供新的资料。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0例,共剔除7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123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予中药妇爽散阴部坐浴及阴道灌洗,对照组予温水外洗及西药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阴道塞用,用法均为每日1次,连用7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局部体征、理化检查的变化,记录评分并归纳,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算分析。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线索细胞清除率分别为88.24%、91.67%,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加德纳菌清除率分别为92.86%、100.0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白带常规:(1)胺试验方面,转阴率分别为88.52%、91.8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清洁度方面,正常率分别提高95.16%、96.72%,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检测各项指标观察示:(1)PH值:正常率分别为75.47%、36.0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阴道乳杆菌:观察组阳性率提高29.00%、对照组下降18.03%,观察组疗效显着(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观察组疗效优;(3)过氧化氢:转阴率分别为29.17%、36.17%,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唾液酸苷酶:两组转阴率分别为86.36%、87.50%,疗效均显着(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脯氨酸氨基肽酶:转阴率分别为54.35%、77.50%,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疗效更优。4、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医带下表现及症状改善:带下量改善率分别为38.71%、36.07%,带下色改善率分别为50.00%、91.80%,带下异味治愈率分别为61.29%、90.16%,外阴瘙痒转阴率分别为86.27%、91.07%,性交后阴部不适转阴率分别为94.34%、98.28%,两组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其中在带下量、外阴瘙痒、性交后阴部不适方面,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带下色、异味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照组疗效更加显着。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妇检体征:好转率分别为75.81%、73.77%,两组均疗效均非常显着(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妇爽散治疗BV临床疗效肯定,疗效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相近。2、妇爽散在改善阴道内微生态环境方面优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3、妇爽散在改善BV患者带下量及外阴瘙痒、性交后阴部不适、局部体征、唾液酸酐酶、过氧化氢等多方面疗效与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相似。4、妇爽散在改善BV患者在带下色及气味方面疗效不及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

张菊[6](2021)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并同时留取HP V检测及白带常规检验分析的1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PV检测结果分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在两组中根据白带常规检查结果分别分为阴道微生态正常及阴道微生态异常组,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的阴道炎感染情况、年龄分布、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以及避孕措施的关系。结果:HPV感染阳性者有538人,占33.6%;H PV检测阴性者有1062人,占66.4%;HPV感染检测阳性者中高危型HPV感染占29.4%,低危型HPV感染占2.3%,多重感染型占1.9%;HPV感染阳性者中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有211人,占39.2%;合并两种及以上的阴道炎次之,占14.3%;两组人群中阴道炎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尤其是细菌性阴道病;同时HPV感染的相关因素中的年龄、妊娠次数以及避孕措施在HPV感染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多数还合并有细菌性阴道病;不同类型阴道炎中特别是细菌性阴道病在HPV感染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阴道炎和女性所采取的不同的避孕措施均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HPV感染治疗中,为提高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彻底治愈阴道炎的必要性;进一步说明,治疗阴道炎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中具有一定意义。

曾威红[7](2020)在《柯氏动弯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及其CAMP因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一种由厌氧菌异常增殖并替代阴道乳酸杆菌而引发的常见妇科疾病并伴随多种临床症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适,同时它还能提高如HPV、HIV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另外它还会引起盆腔炎、阴道出血及孕期早产等。正常阴道的pH值在3.8~4.2之间,而BV患者的阴道pH值则上升至4.5~6。目前BV主要的治疗策略是口服或阴道内使用甲硝唑等抗菌药来杀死阴道内非正常增殖菌。然而,大约10%至15%的患者并没有在第一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后获得治愈,且其复发率高达80%。因此研究BV发病机制,为临床开发更好的药物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柯氏动弯杆菌(Mobiluncus curtisii,M.curtisii)是革兰氏染色可变厌氧菌,其能够抵抗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甲硝唑,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在65%-85%的BV患者阴道中发现M.curtisii,且证实了M.curtisii的存在与BV治疗后复发高度相关。当前尚无M.curtisii在国内BV患者中感染的相关数据。已有研究表明M.curtisii的培养基上清能够破坏阴道上皮细胞,意味着M.curtisii很可能通过分泌细胞毒素参与BV的发展,但其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成分尚未明确。CAMP因子首次发现于B型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作为一种细胞毒素,它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孔从而杀死细胞。通过同源性分析发现,M.curtisii也能够表达CAMP因子,但它是否具备与GBS CAMP一样的细胞杀伤功能,它与细菌性阴道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又是如何,以上这些问题均尚未明确。围绕以上这些问题,本课题开展了如下相关研究,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为分析国内BV患者感染M.curtisii的情况,我们从临床收集了257例阴道拭子,抽提拭子上细菌的基因组DNA并作为模板,以M.curtisii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发现特异性引物PCR鉴定比Nugent Score检测更为精准,其中正常人感染M.curtisii的概率为5.7%,轻度BV患者为12.3%,重度BV患者为81.2%。此结果基本与国外的报道一致,证明感染M.curtisii与中国BV患者的疾病程度也呈正相关。(2)为探索M.curtisii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我们发现M.curtisii也能表达CAMP因子,因此我们表达并纯化了M.curtisii CAMP因子的重组蛋白,并发现该蛋白的聚集状态具有pH值依赖;(3)为进一步探究pH值对M.curtisii CAMP因子的影响,我们采用分子排阻实验证实M.curtisii CAMP因子在pH 4.4时为单体,随着pH的升高,逐渐有多聚体产生;另外,我们采用溶血实验表明M.curtisii CAMP因子在pH 5.7~7.4时具有溶解羊红细胞的活性,在pH为4.4时失活,预示着CAMP因子能在BV患者较高pH值的阴道内发挥功能,促进BV的发展。(4)为揭示CAMP因子发挥功能的机制,我们筛选了980个结晶条件,通过优化最终获得了M.curtisii CAMP因子单体蛋白单晶,采用X-射线衍射获得晶体衍射数据,并成功解析了1.85(?)M.curtisii CAMP因子单体的晶体结构,它是5+3模式组成的8个α-helix的花样结构。(5)圆二色谱(CD)实验表明CAMP因子有两个能垒,结合晶体结构,我们分别表达并纯化了其N端截短蛋白(NTD)和C端截短蛋白(CTD),采用CD实验表明其NTD比CTD稳定。(6)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我们在全长蛋白的N端或C端引入了一对半胱氨酸(命名为:Nmut或Cmut),使其形成二硫键以稳定N端或C端构象,采用CD实验显示Nmut和Cmut构象均稳定,同时采用溶血实验表明,在pH 7.4时,Nmut的N端被二硫键偶联后失去了溶血功能,蛋白还原后溶血功能恢复;Cmut的C端被二硫键偶联后比还原型溶血功能更强,这表明CAMP因子的N端对其功能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稳定C端有助于CAMP因子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表明国内BV患者的病情与M.curtisii的感染呈现正相关,M.curtisii CAMP因子具备破坏细胞膜的功能;我们成功解析了首个M.curtisii CAMP因子单体蛋白的晶体结构,结合CD等生化实验为进一步分析其发挥细胞毒性的机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提出假设,即M.curtisii可能通过分泌CAMP因子在BV患者阴道中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破坏阴道上皮细胞,从而帮助BV的发展。本研究将来有可能为临床治疗BV及相关妇科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刘莹[8](2020)在《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但是并非所有的感染者都会患宫颈癌。多数感染者,病毒会被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只有持续感染才会发展成宫颈癌。机体清除HPV的能力极易受到阴道微生态的影响。阴道菌群失调作为主要的协同因素,促使HR-HPV长期感染宫颈并最终导致癌变。本研究对从HR-HPV初次感染宫颈,到发展为宫颈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阴道菌群进行检测,获得总的菌群信息。研究阴道菌群变化与HR-HPV感染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阐明阴道菌群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并寻找最可能的差异细菌进一步研究。为宫颈癌的防治寻找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拭子,单纯HR-HPV感染30例,HR-HPV感染并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30例,HR-HPV感染并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1期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妇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女性30例,HR-HPV均为阴性。提取阴道分泌物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从HR-HPV感染状态和宫颈病变程度两方面分析阴道菌群的结构差异和变化特点,并最终筛选出最可能的差异细菌进一步研究。[结 果]◆健康女性、HR-HPV(+)女性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丰度>50%)。HR-HPV(+)女性乳酸杆菌在门、纲、目、科水平上较正常女性丰度有所下降,但是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样本的菌群分布在门、纲、目、科、属、种六个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健康女性、HR-HPV(+)女性的chao指数和ace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样本中总的菌群数量一样多。HR-HPV(+)女性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女性(P<0.05),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女性(P<0.05)。说明HPV(+)女性阴道菌群结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单纯HR-HPV(+)、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均以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丰度>50%)。随着疾病的进展,乳酸杆菌丰度有所下降,但是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样本菌群构成在门、纲、目、科、属、种六个水平上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单纯HR-HPV(+)、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的chao指数、ace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样本阴道菌群的丰富度(即数量)相当。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样本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组内比较发现:单纯HR-HPV感染组与宫颈癌前病变组无论是在丰富度上(chao指数、ace指数)还是在多样性上(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这两组菌群结构相似,可以归为非癌组。而宫颈癌组与HR-HPV感染组、宫颈癌前病变组比较,在菌群多样性上(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差异越显着(P<0.05);◆差异分析发现: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和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P<0.05);[结论]乳酸杆菌是女性阴道的绝对优势菌群。阴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菌群多样性、复杂性的增加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癌变有关。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是HR-HPV长期感染宫颈并诱发癌变的主要协同因素。[目 的]第一部分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和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研究表明,阴道加德纳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在女性阴道中主要以生物膜形式存在。本部分研究拟于在体外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对其成膜规律、形成特点和空间结构进行描述。探讨随女性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的雌激素水平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阐明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特点,为下一步成功提取成熟生物膜建立基础。同时初步探讨雌激素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阴道加德纳菌感染寻找新的途径。[方法]首先,在体外以96孔板为载体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形成量,从而描述其生物膜形成规律。其次,模拟女性体内雌二醇浓度,用含有不同浓度雌二醇(100pmol/L、200pmol/L、400pmol/L、1000pmol/L)的培养基,体外培养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之后,在体外以金属钛片为载体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空间结构和特点以及不同浓度雌二醇对其空间结构和特点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厚度、活/死菌比例的影响。[结 果]◆阴道加德纳菌12h开始逐渐形成生物膜,24h进入快速生长期,96h生物膜生成量达高峰(P<0.05),之后不再增加(P>0.05);◆96h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呈现典型的三维立体结构,呈现“蘑菇云”状层叠,中间有大量通道和细胞外基质,至此成熟生物膜己形成;◆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P<0.05),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100pmol/L、200pmol/L、400pmol/L、1000pmol/L)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400pmol/L与1000pmol/L雌二醇浓度的抑制作用相当(P>0.05),400pmol/L是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最适浓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在相同时间点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厚度逐渐变薄(P<0.05)。在相同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逐渐变厚(P<0.05);◆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相同时间点时,100pmol/L组的生物膜比200pmol/L的生物膜成熟(P<0.05)、200pmol/L组的比400pmol/L组的成熟(P<0.05);[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可以在聚乙烯、金属钛表面形成致密的生物膜,但生物膜生长速度较慢,成膜时间较长。雌二醇可以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与作用时间和浓度相关。雌二醇主要通过抑制阴道加德纳菌形成厚度、延缓生物膜形成进程、影响生物膜内部结构而发挥作用的。适当浓度的雌二醇可以作为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的可选药物。[目 的]第二部分实验已经成功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证实了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本部分研究拟于在成功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基础上,提取成熟生物膜。将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与宫颈癌前细胞(H8细胞)共培养,研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对宫颈癌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初步分子机制。同时,研究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宫颈癌前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为进一步评价雌激素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 法]首先,在体外成功培养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并提取成熟生物膜。用含有不同浓度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培养基体外培养H8细胞,CCK8法检测H8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H8细胞迁移能力。利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刺激下,H8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Vimentin的表达情况。将不同浓度的雌二醇(Opmol/L、200pmol/L、400pmol/L、800pmol/L)与 H8 细胞共培养,利用 RT-PCR 法检测H8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物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 果]◆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抑制H8细胞增殖(P<0.05),对H8细胞迁移无影响(P>0.05);◆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在基因水平上低表达上皮标志物E-cadherin(P<0.05),高表达间质标志物 N-cadherin、Snail、Vimentin(P<0.05);◆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在蛋白水平上低表达上皮标志物蛋白E-cadherin,高表达间质标志物蛋白 N-cadherin、Snail、Vimentin;◆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对H8细胞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无影响(P>0.05);[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对宫颈癌前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通过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而发挥促癌作用。雌二醇不能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用于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目 的]第三部分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是通过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EMT而发挥促癌作用。EMT作为诱发细胞癌变的关键步骤已被学术界认可,但是其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调控尚不明确。本部分实验在之前建立的“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EMT”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发EMT的详细信号转导过程,旨在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作用后,H8细胞的TLR4、P-Smad2/3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发生EMT中的变化趋势。利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研究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的H8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抑制TLR4蛋白的表达,研究TLRU对H8细胞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 果]◆免疫荧光显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上调H8细胞TLR4、P-Smad2/3蛋白的表达;◆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0.1ng/ml TGF-βi(EMT阴性对照浓度),可以显着增强H8细胞的EMT(P<0.01)。提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发生EMT是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0.1ng/ml TGF-βi”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TLR4抑制剂,可以逆转H8细胞的EMT(P<0.01),证实了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的EMT是受到TLR4调控的;◆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0.1ng/ml TGF-β1”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TLR4抑制剂后,p-Smad2/3的表达显着下调,证实了 TGF-β1/Smad是其下游信号通路,受到TLR4调控;[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是通过TLR4-TGF-β1/Smad信号通路诱导H8细胞发生EMT,是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协同HR-HPV感染人宫颈上皮细胞并促发癌变的主要机制,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潜在靶点。

冯新月,李琼[9](2020)在《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它是阴道正常的菌群失调:阴道乳杆菌数量减少,导致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数量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内源性混合感染。其主要发病原因是阴道菌群失衡,从阴道微生态角度出发诊疗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近年中医药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和治疗在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治法在该疾病诊治内容中也逐渐增多。通过对近年来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治本病提供参考。

石朝利[10](2020)在《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明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1.课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次治疗拟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对照组为非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且排除其他恶性疾病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rction,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有无差异。2.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在50例对照组中,宫颈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22人(44.0%);在53例实验组中,宫颈鳞癌组织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37人(69.8%),表明宫颈鳞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53例实验组中,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异常组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31人(77.5%),SCC正常组中检测出具核梭杆菌感染阳性的有6人(46.4%),经统计学分析,SCC异常组患者宫颈鳞癌组织具核梭杆菌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病理及临床相关性,发现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家族史、骨髓抑制、肿瘤大小、HPV分型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核梭杆菌感染与临床分期、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进一步分析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预后差(进展/未控)的组具核梭杆菌阳性的11人(29.7%),阴性组的1人(6.2%),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具核梭杆菌感染可能是宫颈癌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2.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呈正相关,具核梭杆菌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相关性。3.具核梭杆菌感染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预后呈负相关,具核梭菌可能与宫颈鳞癌放化疗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二、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带下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带下方剂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方剂检索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数据规范
        2.3 统计学处理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物频次
        4.2 高频药物类别
        4.3 药物性味归经
        4.4 组方规律
        4.5 核心药物组合
        4.6 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第二部分 哈氏1号方临床研究 哈氏1号方治疗细菌性阴道病(脾虚湿困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记录
        2.6 统计学处理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收集情况
        4.2 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
        4.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讨论
    1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
    2 中医治疗带下的时代更迭
    3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 哈氏妇科的传承创新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脾虚湿困是BV反复发作的主要病机
    7 BV易复发
    8 中医预防BV复发的探讨
        8.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8.2 慎避外邪,饮食有节,劳逸适中
    9 中医辨证论治
    10 选方用药及分析
        10.1 哈氏1号方组成
        10.2 方解释义
        10.3 药物作用分析
    11 替硝唑栓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维生素D的概述
    1.2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的研究现状
    1.3 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研究现况
    1.4 妊娠期维生素D缺乏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相关联研究现况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妊娠期BV孕妇基本信息概况
    2.2 妊娠期BV患病特征
    2.3 妊娠期BV患者孕早、中、晚期25-(OH)D水平变化
    2.4 孕早、中、晚BV患者维生素D分类构成比
    2.5 妊娠期BV孕妇一般情况与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
    2.6 妊娠期BV孕妇影响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不同妊娠期BV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情况
    3.2 BV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3.3 维生素D与BV的相关性
    3.4 维生素D与BV发生的可能机制
    3.5 不足与展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血清 25-(OH)D 水平对妊娠期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乳酸杆菌对宫颈HPV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分析应用乳酸杆菌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分析阴道应用乳酸杆菌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分析阴道应用乳酸杆菌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特点
    1.2 胚胎停育的常见病因
    1.3 胚胎停育与BV相关致病菌的相关性
    1.4 荧光定量PCR在阴道分泌物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 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分布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标本采集及储存
    2.3 实验材料
        2.3.1 实验试剂和耗材
        2.3.2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阴道分泌物检查
        2.4.2 样本DNA的提取
        2.4.3 DNA浓度质检
        2.4.4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5 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的制备
        2.4.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判断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实验样本信息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菌鉴定结果
        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检出情况
        3.2.2 阴道加德纳菌鉴定结果
        3.2.3 普雷沃菌的鉴定结果
        3.2.4 阿托波氏菌的鉴定结果
        3.2.5 惰性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3.2.6 卷曲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3.2.7 加氏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3.2.8 詹氏乳杆菌的鉴定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伦理审批表
综述 阴道加德纳菌致病机制及妊娠期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6 病情程度轻重分级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观察记录方法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处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年龄
        1.2 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
        1.3 病情分级分布
        1.4 治疗前白带常规比较
        1.5 治疗前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比较
    2 疗效情况
        2.1 白带常规检查测指标改善情况
        2.2 阴道微生态检测比较
        2.3 症状疗效
        2.4 局部体征比较
        2.5 疾病疗效判定比较
        2.6 综合疗效比较
    3 不良反应
讨论
    1 本研究治法立论依据
        1.1 中医认识
        1.2 西医治疗特点
    2 妇爽散主要药物分析
    3 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药物分析
    4 临床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患者自觉症状及局部体征方面分析
        4.3 白带常规及阴道微生态方面分析
        4.4 中药外治法的优势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3.1 相关诊断标准
        3.2 质控原则
    4.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柯氏动弯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及其CAMP因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
    1.2 BV的流行性
    1.3 BV的检测和治疗
        1.3.1 BV的检测方法
        1.3.2 BV的治疗方法
    1.4 柯氏动弯杆菌与BV的发展
    1.5 M.curtisii CAMP因子概述
        1.5.1 成孔毒素
        1.5.2 CAMP因子
    1.6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菌
        2.1.2 质粒
        2.1.3 化学试剂
        2.1.4 分子克隆试剂
        2.1.5 蛋白纯化耗材与缓冲液
        2.1.6 蛋白电泳耗材与试剂
        2.1.7 蛋白免疫印迹试剂耗材与缓冲液
        2.1.8 晶体筛选试剂及晶体防冻液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子克隆
        2.3.2 蛋白表达与纯化
        2.3.3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2.3.4 晶体筛选-悬滴法
        2.3.5 羊血红细胞裂解实验
        2.3.6 圆二色谱
        2.3.7 荧光光谱
        2.3.8 蛋白质交联(Cross-linking)
        2.3.9 BV阴道拭子的收集
        2.3.10 BV阴道拭子基因组的抽提与PCR鉴定
        2.3.11 M.curtisii的培养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引言——科学问题
    3.2 M.curtisii与国内女性患细菌性阴道病相关
        3.2.1 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方法鉴定M.curtisii
        3.2.2 PCR方法与Nugent Score检测M.curtisii的比较
    3.3 M.curtisii CAMP因子具有细胞杀伤能力
        3.3.1 M.curtisii CAMP因子可溶性表达和纯化
        3.3.2 M.curtisii CAMP因子聚集呈现pH依赖性
        3.3.3 M.curtisii CAMP因子的溶血功能检测
    3.4 M.curtisii CAMP因子的晶体结构
        3.4.1 M.curtisii CAMP因子晶体筛选
        3.4.2 M.curtisii CAMP因子的晶体衍射数据收集与处理
        3.4.3 M.curtisii CAMP因子晶体结构的模型质量
        3.4.4 M.curtisii CAMP因子的整体结构
        3.4.5 M.curtisii CAMP因子的表面静电势分析
    3.5 M.curtisii CAMP因子与GBS CAMP因子的结构比对
        3.5.1 M.curtisii与不同种属CAMP因子氨基酸序列比对
        3.5.2 M.curtisii与GBS CAMP因子的结构相似
    3.6 M.curtisii CAMP因子构象分析
        3.6.1 圆二色谱鉴定CAMP因子的二级结构
        3.6.2 圆二色谱鉴定CAMP因子NTD和CTD的二级结构
        3.6.3 CAMP因子有两个能垒
        3.6.4 荧光光谱鉴定CAMP因子的构象改变
        3.6.5 CAMP因子N端和C端的溶血功能分析
    3.7 讨论
        3.7.1 M.curtisii的感染与国内细菌性阴道病病情呈现正相关
        3.7.2 特异性引物PCR检测M.curtisii更为精准
        3.7.3 M.curtisii CAMP因子聚集具有pH依赖性
        3.7.4 M.curtisii CAMP因子结构解析
        3.7.5 M.curtisii CAMP因子具有破坏细胞膜的功能
        3.7.6 M.curtisii CAMP因子可能参与促进BV病情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引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而发挥促癌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通过TLR_4-TGF-β_1/Smad信号通路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EM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阴道加德纳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进展
    1.1 中医治疗
        1.1.1 中医内治法:
        1.1.2 中医外治法:
        1.1.3 内外同治: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小结

(10)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
        1.1.2 宫颈癌的概述
        1.1.3 HPV及 HPV疫苗概况
        1.1.4 宫颈癌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1.1.5 微生物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1.6 具核梭杆菌的概述
        1.1.7 总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实验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对照组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收集资料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Q-PCR实验原理及步骤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实验组结果
        3.1.1 实验组病例资料
        3.1.2 实验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2 对照组结果
        3.2.1 对照组病例资料
        3.2.2 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检测结果: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核梭杆菌感染结果对比分析
    3.4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5 具核梭杆菌感染情况与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的预后的相关性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病变
    4.2 具核梭杆菌与疾病
    4.3 具核梭杆菌与恶性肿瘤
    4.4 HPV与恶性肿瘤
    4.5 具核梭杆菌与宫颈癌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带下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及哈氏1号方治疗脾虚湿困型带下的临床研究[D]. 王禄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孕期血清25-(OH)D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翠珍.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3]乳酸杆菌对宫颈HPV感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治疗的影响[D]. 高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妊娠早期胚胎停育患者阴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D]. 邢丽枝. 兰州大学, 2021(12)
  • [5]外用妇爽散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观察[D]. 王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D]. 张菊.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柯氏动弯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及其CAMP因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 曾威红. 暨南大学, 2020(02)
  • [8]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D]. 刘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9]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 冯新月,李琼.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13)
  • [10]具核梭杆菌在同步放化疗宫颈鳞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与放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D]. 石朝利.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细菌性阴道病78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