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的法国,从其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教育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1932年7月成立,它集合了党政、教育、电影、戏剧等各界著名人士,以辅助教育、宣扬文化为宗旨,对1930年代中国电影风潮的转向和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高峰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即是通过勾勒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这一个时间段的会务发展和活动进行状况,力图全面探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影理念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并试图比较分析其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系,来体现作为国民党在电影管理中“软”的一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与作为“硬”的一手的电影检查委员会,是如何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共同作用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从而全面展现1930年代国民党在电影方面的管理制度及其政策理念。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描述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的概况。首先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的背景及成立契机意图等入手,分析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缘由。然后叙述协会发起成立的具体史实,并对其会员身份构成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协会的“社会团体”性质,并指出其成员浓厚的官方背景。第二章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从成立到抗战爆发阶段的会务开展和活动情况进行整体概括。为纠正社会风气、引导中国电影走上正途,协会发起了“复兴国片运动”。协会还克服重重困难,在学校和社会上巡回演映教育影片,积极联合金陵大学摄制中国自己的教育影片。此外,协会还热心于教育电影书籍的编著,出版了系列教育电影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特别是备受当代中国电影史研究者重视的《中国电影年鉴(1934年)》。最后一部分是针对学术界对于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影片到底是《农人之春》还是《渔光曲》之争论的再分析。第三章通过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事业之新路线》、《电影事业之出路》等核心文件的分析,挖掘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宗旨、理念。首先是对于“教育电影”定义的争论:一是狭义的“教育电影”观,认为教育电影偏重于学校教学电影;还有一种是“大电影观”,认为所有的电影都是教育电影。针对《电影事业之出路》中提出来的“穷、弱、愚、私、乱”五大问题,协会提出五条电影取材标准,直接导致1933年国产影片转向和兴盛。同时,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理念中还有强烈的改良主义立场,以期通过温和的改良以建立国民新道德。第四章旨在通过1930年代国民党直接领导的电影检查委员会和间接控制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来论述1930年代国民党的电影文化政策。首先是分析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和左翼电影运动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联系。其次是电影检查委员会同左翼电影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三、四部分是对于1930年代的白色恐怖事件——“艺华事件”的一个新认识。结语部分总结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从成立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所作出的种种努力,探讨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电影检查委员会以及幕后的手——国民党在试图发挥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对于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起到了管理、控制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温和的改良以建立国民新道德”的目标,最终导致国民党领导的教育电影运动和左翼电影运动的合流,双方共同推动了中国电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论文; 电影检查委员会论文; 左翼电影运动论文; 年代影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