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棉花黄萎病寄主范围广,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棉花黄萎病的变异比较大,田间症状表现出了不同的病症类型。为了明确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为揭示病原菌变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生物学性状测定法、鉴别寄主法、营养亲和群分析法对从陕西三原棉花试验田土壤中分离出的黄萎病菌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病原菌生物学性状测定表明,同一棉田中黄萎病菌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主要有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其中以菌核型居多,表现为培养菌落的微菌核多、分生孢子较多,菌落底部有同心轮纹;菌丝型菌落呈白色,气生菌丝致密发达,底部无同心轮纹,不产生微菌核;中间型菌落表面灰白,边缘光滑。2.温度测定表明,大多数棉花黄萎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也有少数菌株在28℃生长较快,但所有菌株在33℃下都不能生长。3.鉴别寄主测定表明,26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类型包括B19、A19、B1、B13、C2、B4、C3、B11、B12、A23、A34等12个菌株,他们占供试菌株的41.6%;中等致病类型包括C14、C17、C20、A9、C9等9个菌株,他们占供试菌株的34.6%;弱致病型包括B22、A8、B2、C6、B8,占19.2%。4.结合病圃鉴定及苗期致病性测定结果,建议采用海岛棉7124和陕2234作为高抗或抗病品种,泗棉3号做为高感品种或感病品种,陕4080作为感病或耐病品种。5.营养亲和性测试的结果表明:经在KPS培养基上诱发培养, 28个菌株共获得295个nit突变株,不同菌株的突变率差异较大。经鉴定:获得nit1共235个,占总量的79.66%;nitM共59个,占总量的20.00%; nit3仅1个。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表明,28个菌株可分为2个营养亲合群(VCGs),即26个供试的棉花黄萎病菌属于同一亲和群,即所有菌株都和泾阳标准菌株亲和,而与新疆标准菌株不亲和。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与分布1.2 棉花黄萎病菌的形态1.3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及危害性1.4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1.5 棉花黄萎病菌在组织及土壤中的分布1.6 棉花黄萎病菌的存活力及土壤检测1.7 棉花黄萎病致病力的研究1.8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研究1.8.1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特性1.8.2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化特性1.9 棉花黄萎病菌的变异和营养亲和性1.9.1 棉花黄萎病菌的变异1.9.2 棉花黄萎病菌的营养亲和性研究1.9.2.1 营养体亲和群及其研究方法1.9.2.2 棉花黄萎病菌亲和群1.9.3 棉花黄萎病菌VCG 与DNA 多态性1.1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棉花黄萎病菌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2.1 材料与方法2.1.1 菌株的采集、分离纯化2.1.2 固体培养性状的观察2.1.3 液体培养性状及观察2.1.4 不同棉花黄萎病菌株产孢量的测定2.1.5 苗期致病性测定2.1.5.1 供试菌种2.1.5.2 鉴别寄主2.1.5.3 棉苗培育2.1.5.4 菌液的制备2.1.5.5 接菌方法2.1.5.6 调查记载2.1.6 数据处理2.2 结果与讨论2.2.1 黄萎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测定2.2.2 供试棉花品种的抗病性2.2.3 黄萎病菌的培养性状2.2.4 不同温度对黄萎病菌生长影响2.2.5 分生孢子产量2.3 结论与讨论2.3.1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与致病类型有关2.3.2 温度对病菌的生理特性有明显的影响2.3.3 菌落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与致病力相关第三章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3.1 材料与方法3.1.1 供试菌株3.1.2 培养基制备3.1.3 nit 突变体的诱发和突变类型的鉴定3.1.4 营养体亲和性测定3.2 结果与分析3.2.1 nit 突变株及其突变类型3.2.2 菌株间的营养体亲和性3.3 结论与讨论第四章 结论4.1 种植品种的抗病性对病原菌的致病力有影响4.2 同一棉田黄萎病菌存在着致病力的分化4.3 温度对病原菌的生理特性的影响4.4 26 株黄萎病菌属于同一营养亲和群——泾阳亲和群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棉花论文; 致病力论文; 棉花黄萎病菌论文; 营养体亲和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