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以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在重症创伤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行小组制模式后的2014年6月~2015年5月178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实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2013年6月~2014年5月16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生满意度、患方投诉率。结果:小组模式组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和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创伤救护中小组护理模式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生满意度,降低了投诉发生率。
【关键词】小组护理;重症;创伤;急诊科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groupbasednursingmodelinthetreatmentofseveretrauma.Methods:AftertheimplementationoftheteammodelofJune2014and2015yearsmay178casesofseveretraumapatientsastheobservationgroup,selectmay164casesofseveretraumapatientsasthecontrolgrouproutineemergencynursingmodeofJune2013~2014yearimplemented.Observethetwogroupsofpatientsfirstaidtime,rescuesuccessrate,doctorsatisfaction,patientcomplaintrate.Results:therescuetimeofgroupmodelgroupwassignificantlylessthanthatofcontrolgroup,thesuccessrateofrescueanddoctors'satisfactionwere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therateofcomplaintswaslowertha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groupnursingmodelintheemergencytreatmentofseveretraumapatientsshortenthetimetorescuethepatients,improvethesuccessrateofthepatientsanddoctors'satisfaction,reducetheincidenceofthecomplaint.
KeyWords:groupnursing;severe;trauma;emergencydepartment
随着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创伤的发生日益增多。在我国其病死率高居各类疾病病死率的第四位,在小于45岁人群中其病死率排名第一[1]。及时有效的急救是避免和降低创伤造成危害的重要环节。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及创伤救治模式的转变,为急救护理团队提出了更新与更高的要求,抢救过程中医护及护理人员间的高效配合至关重要。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医院创伤病房的建立,鉴于急诊科常规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方面的缺陷,我科采取了以护理小组为单位的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进行救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实行小组护理模式后2014年6月~2015年5月178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128例,女50例,平均年龄(35±14)岁;选取我院急诊科实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2013年6月~2014年5月16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18例,女46例,平均年龄(34±14)岁。两组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工伤、斗殴伤。损伤程度评分(ISS)均>16分,剔除入院时已死亡患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对创伤患者进行救护。一般程序为:主班护士接诊,测量生命体征、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由医生查体,根据病情和医嘱寻求其他护士协助共同完成气道护理、采血、转运等护理工作,一般无暇对生命体征变化和用药情况及时记录,处置完毕回顾性完成抢救记录。
1.2.2观察组采用小组护理模式对创伤患者进行救护。成员组成:组长1名,气道护士1名,循环护士1名,其余在班辅助护士1名(抢救室病人较多时负责其他病人),护生1-2名。职责:组长负责病情评估,指挥抢救,管理现场、督导整体抢救质量并记录所有医嘱及病情变化,与医生和家属及时沟通;气道护士负责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予以机械通气和心肺复苏;循环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路,根据病情补液、用药,完成血液标本采集;辅助护士和护生协助完成导尿,药物的领取等工作。抢救结束后由循环护士负责患者的转运并与创伤病房进行病情交接,必要时加派人员协助转运;组长指导气道护士完成抢救记录。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生满意度、投诉纠纷发生率。急救时间:从患者来诊至各项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送入创伤病房的时间。抢救成功率:来时有生命迹象经抢救生命体征相对平稳送入创伤病房的重症创伤患者与本时段纳入对象之比。医生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根据抢救准备情况、应急能力、抢救配合情况、救护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得分与总分之比。投诉纠纷发生率:同期纳入对象中出现投诉纠纷人次与纳入对象之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抢救,观察组抢救成功170例,死亡和家属放弃抢救8例;对照组抢救成功149例,死亡和家属放弃抢救15例。观察者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生满意度、患方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创伤救护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把时间作为急救中重要的效率指标。创伤后60min称为黄金抢救时间[2],早期死亡在重症创伤的黄金时间中占较大比例,能否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救治的关键干预阶段[3]。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急救网络较为发达,能够迅速将患者送至有急救条件的医院[4]。这就使得急诊科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重症创伤救治的关键所在。医院护理急救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医院急诊科急救水平的高低[5],因此,高效的护理团队在重症创伤救护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3.1小组护理急救模式是重症创伤救护的必然趋势随着近年来创伤急救新理念和急救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时间和环节救治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重症创伤病情重,变化快,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接诊、治疗、转送等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得院内复苏与创伤病房对患者实施确定性治疗的中间衔接期过长,影响救治成功率,已严重制约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而小组护理模式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急救护理小组犹如一张临时救治指挥网,从评估、救护、沟通、护送全程有序展开,以组合操作代替逐项操作,发挥团队协作功能,有效地缩短了抢救时间;急救小组作为一个团队,组内人员职责清晰,特长互补,协同救治,有效提升了创伤救治成功率。因此,随着重症创伤治疗进展应运而生的护理小组为单位的重症创伤救护模式是重症创伤救护的必然方向。
3.2小组护理急救模式能有效促进医护人员在重症创伤救护中的合作效率治疗和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无论哪一块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救治过程。沈伟峰等[6]指出,创伤救治不仅仅依靠外科医师的参与,更需要组建一支适应创伤急救的高素质创伤救治团队。重症创伤的救护工作不是简单的排序,伤情的判断评估、抢救程序的简化、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都至关重要。护理小组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对伤情主动评估,及时有效的应对,运用预见性思维积极主动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主动分担与家属的沟通任务等都使得医护合作更加通畅有效。抢救流程中以急救小组为单元,在密切的工作配合中相互理解,使医护人员的配合得到了最合理的优化,有效的提高了创伤救护质量,也使得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星提高。
3.3小组护理急救模式能有效促进整个护理急救队伍重症创伤救护能力的提高重症创伤护理是一门特殊的专业,救护涉及多专业学科,操作技能复杂,对时效性要求很高[7]。常规的护理急救局限于个人能力,缺乏护理人员之间紧密的配合,对病情和整个救治过程缺乏预见性评估,必然导致护理人员创伤护理水平在重症创伤救护中的滞后。严重创伤中护理小组急救模式层级搭配、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配合,从容应对各种重症创伤救护工作,全面锻炼和培养了处理重症创伤的综合能力。小组急救模式中护理人员主动评估、参与整个抢救操作,根据伤情实施预见性护理,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有助于评判性思维和核心能力的培养[8]。国内创伤护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创伤急救护理的培训还十分薄弱[9]。创伤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训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小组制模式不失为创伤护理培训的较好方式。
3.4护理小组急救模式在急诊处置中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由于在急诊处置中小组成员协调工作,能有效弥补个人工作能力的不足。同时有组长和其他组员的监督、帮助,能对护理服务进行及时补救。高效的抢救服务,及时的护患沟通也使纠纷与投诉率明显下降。
4小结
护理小组模式适应了重症创伤救治发展的需要,人员配置优化,注重了抢救的时效性,促进了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是重症创伤护理的发展趋势。重症创伤救护中小组护理模式使医护合作的协作性得到强化,合作满意度得到提高。同时,重症创伤中小组制工作能有效降低护理投诉事件;其模式也为创伤护理人员培方式提供了参考。由于我院实行此种工作模式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对护理人员自身体会还没做更多的调查;实行小组模式后重症创伤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追踪资料还没有完成;另外此种模式在其它临床急重症救护中的应用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秀香,刘义德.急救中心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69-370.
[2]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9):2348-2350.
[3]RussoA.Negativeandpositiveprognosticfactorsinpolytrama,especiallyreferringto“goldenhour”[J].AnnItalChir,2009,80(5):337-349.
[4]茂兴.现场急救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193-199.
[5]李雪英,肖小玲.优化救治流程在创伤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239-240.
[6]沈伟峰,江观玉,干建新.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14-117.
[7]李水莉,李颖.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8]梅静华.急诊护士超前护理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医学新知杂志,2013,23(2):144-145.
[9]胡敏,王登台.创伤一体化急救模式护士培训现状及展望[J].解放前护理杂志,2014,31(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