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于苏轼,有人说他是“奉儒学而出入老庄”,在苏轼的一生中,从未形成真正的归隐,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断过林泉之思。他始终徘徊于仕与隐之间,用舍行藏,出入不定。但是,正是这种矛盾的归隐情结,以及这其中所蕴涵的种种深刻的生命感悟和人生体验给苏轼诗注入了更深重的内涵。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苏轼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深重。”正是基于此,本文选择从苏诗中所表现的归隐情结入手,着重探讨这种归隐情结在“流水”、“月”、“雨”、“青山”等意象中的体现。以挖掘和体悟苏诗中那些被人们称为深刻而深重的东西。本文一方面探讨苏轼的归隐情结,而另一方面则重在分析苏轼的这种归隐情结在“流水”、“月”、“雨”、“青山”等意象中的体现。而关于第一个方面,也就是苏轼矛盾的归隐情结,苏轼于诗中都有过深刻的反思和明确的表述,不矫饰,不做作。所以文中大都引用苏轼的原诗作为小标题,并籍此引申发挥,把意蕴、情感相同的诗句刚在一起加以分析。比如,写到自己向往林泉而不解归山之时所表现出的惭愧之情;对自己“留连于物”与“冥顽难化”的深刻反思;以及于这种种矛盾中所生发的玄思、参禅之意等等。本文第二大部分,则重点探讨这种归隐情结在“流水”、“月”、“雨”、“青山”等意象中的体现。看苏轼如何在用舍行藏之间于“流水”意象中寄寓随物流转的豁达以及安时处顺的生命达观;看苏轼的贬谪生涯与苏诗“月”意象的独特关联;看苏轼浮萍浪迹生涯与“晚雨留人入醉乡”的天意相留之意,和且趁闲适的生命之感。最后一个意象,即“青山”意象,苏轼于这一意象中既渗透了自己的遁世情结,同时也表现出了难以割舍的世俗情怀,正是仕与隐之间的矛盾赋予了这个意象全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