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与河口湾演变

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与河口湾演变

论文题目: 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与河口湾演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地质

作者: 李保华

导师: 李从先,王强

关键词: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河口湾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包括早期的河谷充填沉积、中期的河口湾沉积以及晚期的三角洲沉积。本文试图通过对下切河谷典型部位钻孔地层的分析,建立地层格架,并探讨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充填、河口湾演变及三角洲发育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冰后期长江三角洲下切河谷体系包括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等4种沉积相类型。这些沉积相在古河谷的不同部位组合关系不同,形成下切河谷充填层序在横向上的差异。在古河谷下游地区,下切河谷充填层序中4种沉积相发育齐全,自下而上由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组成。在上游地区,浅海相和河口湾相相继变薄直至尖灭,三角洲相则发生相变,过渡为河口湾顶砂坝相。钻孔测年资料揭示的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最大海侵发生时间,以及黄桥、金沙、崇明等砂体的发育时间,都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吻合。钻孔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表明,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物源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早期河流相中近源成分较多,晚期三角洲相中可能混有黄河源的成分。HM03孔和CX03孔沉积物中的化学风化指标在钻孔垂向上的变化相当一致,反映了冰后期长江流域的气候经历了两个“温湿——冷干”的变化过程,其中第一个冷干期可能对应着新仙女木事件,第二个温湿期可能对应着全新世大暖期。这个结论与其它学者的结论十分相近,表明沉积物的化学风化参数是较好的指示流域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有机碳同位素比值在HM03孔和CX03孔中的变化受沉积环境控制明显。δ13C值在HM03孔河口湾相中的变化可能指示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由于影响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比值的因素比较复杂,利用它在河口地层中研究气候变化必须格外小心。对HQ03、HM03和CX03孔上部河口砂坝相沉积物特征的对比表明,黄桥期沉积物所反映的水动力条件最强,海门期次之,长兴期最弱。样品平均起动流速的比较证明,冰后期长江河口湾的为一个强潮河口湾。通过与钱塘江河口湾的比较,认为喇叭状的河口湾和水下沙坎的存在,是强潮形成的必要条件。由此推断,强潮形成条件的消失是冰后期长江强潮型河口湾演变为中潮型河口的主要原因。根据长江三角洲古海岸线变化资料分析表明,喇叭状的河口湾地形在金沙期砂体出露水面后彻底消失。据此推测冰后期长江河口潮汐类型转变的时间应当在金沙期砂体出露地表之时,大约距今2000年前后。冰后期最大海侵时期长江古河口湾的沉积物分布模式与钱塘江现代河口湾的沉积物分布模式十分相似,但是与目前国际流行的河口湾模式相去甚远。因此,长江古河口湾和钱塘江现代河口湾可能代表了某种尚不为人知的河口湾模式。借鉴钱塘江现代河口湾的沉积动力空间变化模式和沉积物分布模式,建立了长江古河口湾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并将其推广为一种下切河谷沉积模式。通过此模式推断的长江水下三角洲垂向沉积相序列,与实际钻孔资料比较吻合。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冰后期不同时期地层体积的计算,估算出了冰后期不同时间段长江入海输沙总量的变化,并且对变化原因作了探讨。长江三角洲在整个冰后期、冰后期海侵阶段和海退阶段的沉积物数量分别为14415.5×108t、7955.9×108t和6459.6×108t。。其中,下切河谷沉积量超过三角洲两翼,海侵期沉积量大于海退期,南翼沉积量大于北翼,两翼前缘沉积量大于后缘。通过分析冰后期滞留于现今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数量与长江输沙量之间比值的变化,估算长江总输沙量在冰后期海侵阶段为15911.9×108t,在海退阶段为11332.6×108t,年均分别为1.92×108t和1.74×108t。在整个冰后期,长江总输沙量为27244.5×108t,年均1.82×108t。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三角洲研究

1.1.2 下切河谷研究

1.1.3 河口湾研究

1.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地理概况

2.2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发育史

2.3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3章 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

3.1 钻孔地层特征

3.1.1 HQ03孔

3.1.2 HM03孔

3.1.3 CX03孔

3.2 沉积相类型

3.2.1 河流相

3.2.2 河口湾相

3.2.3 浅海相

3.2.4 三角洲相

3.3 下切河谷地层格架

3.4 下切河谷充填过程

第4章 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样品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第5章 冰后期长江河口湾演变与沉积模式

5.1 冰后期长江河口湾演变

5.1.1 冰后期长江强潮古河口湾存在的证据

5.1.2 冰后期长江河口湾的演变——时间、地点及条件

5.2 长江古河口湾沉积模式

第6章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

6.1 材料与计算方法

6.1.1 界面划分标准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冰后期沉积物时空分布特点

6.2.2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主要沉积场所和沉积时期

6.2.3 冰后期长江沉积通量的变化

6.2.4 二千年来长江沉积通量的变化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7-12-28

相关论文

  • [1].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 张瑞虎.华东师范大学2011
  • [2].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 徐涛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 [3].冰后期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区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演化[D]. 王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
  • [4].珠江三角洲和近岸河口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D]. 王珊珊.中国海洋大学2008
  • [5].黄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古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D]. 庄丽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
  • [6].长江三角洲东部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耦合作用[D]. 魏子新.华东师范大学2004
  • [7].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D]. 庄克琳.中国海洋大学2005
  • [8].宁绍平原及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学研究及古环境意义[D]. 覃军干.同济大学2006
  • [9].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 黄湘通.同济大学2006
  • [10].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江苏段河道演变与现代冲淤分析[D]. 曹光杰.南京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  

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与河口湾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