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杨嘉宜[1](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王彤[2](2018)在《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60年来,云南省疟疾史研究在理论、个案、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人员广泛、研究时段集中等特点,但亦存在重视专题而忽略整体、重视现当代而忽视古代、个案分析多而综合研究不足等问题。未来的云南疟疾研究中,需拓宽疟疾史料的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要着重加强疟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将云南省疟疾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许时燕,黄国珍,汪丽波[3](2002)在《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文中指出目的为我省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滤纸干血滴法 ,按 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 992 -1 996年的 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 ,1 997-2 0 0 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阳性GMRT亦下降至 40以下 ,但 IFAT阳性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 9年平均的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境地区为高 ,元江流域次之 ;边境地区 1 992 -1 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 ,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各地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 ,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许时燕,黄国珍[4](2001)在《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
致谢 |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
附录二:参会调研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领域的研究 |
(一) 疟疾流行趋势的研究 |
1、全国性研究 |
2、云南省域范围内的研究 |
3、云南边境疟疾研究 |
(二) 疟疾治疗的研究 |
1、传疟媒介研究 |
2、疟疾药物研究 |
3、疟疾监测和预警研究 |
4、居民疟防知识研究 |
5、疟疾防控项目研究 |
二、历史学领域的研究 |
(一) 疟疾的基础性研究 |
(二) “瘴疟”、“瘟疫”方面的研究 |
(三) 疟疾文献的整理和汇编 |
(四) 环境史角度的疟疾研究 |
三、生物学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 |
四、云南省疟疾史研究的思考 |
(4)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四、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2]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J]. 王彤. 保山学院学报, 2018(04)
- [3]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J]. 许时燕,黄国珍,汪丽波.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2(01)
- [4]中缅、中越、中老边民疟疾带虫率及血清流行病学监测[J]. 许时燕,黄国珍.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