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饲料工业行业的现状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姜松[1](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提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刘雪薇[2](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指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谢洁[3](2020)在《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化”的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伊戈尔·安索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次提出,随后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企业绩效以及二者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界中成为了热门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在不断走向信息化,世界经济与市场也在不断朝着一体化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导致我国诸多企业通过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来追求更长久的持续发展。尽管由专业化转向多元化发展的热潮接二连三被掀起,但是各家企业获得的最终成果却不尽相同,多元化发展的结果有喜有忧,有利有弊。百洋股份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也实施了多元化经营,其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动因是什么、公司的财务绩效是否得到了提升、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借助多元化为其保持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本文以百洋股份作为研究案例,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整理归纳了与多元化经营对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之后对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现状进行分析,选取2012年至2018年的财务数据,通过借助反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的指标对百洋股份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因,最终得出多元化经营对百洋股份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总结了百洋股份在实施多元化经营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为其在未来完善多元化经营,更好地发展扩张企业提出合理建议。
周志豪[4](2020)在《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酱油渣是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富含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本工作通过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两阶段水解酱油渣制备水解液,利用水解液中营养成分培养原始小球藻。原始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藻体富含蛋白质,广泛应用于食品、蛋白饲料。本工作拟利用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复合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酱油渣制备酱油渣水解液表面响应法优化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水解条件为料液比1:10、酶添加量1.6%、p H 4.2、温度50℃,时间113 min,还原糖得率为7.06%。在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碱性蛋白酶水解酱油渣,最优水解条件为p H 8.0、温度50℃、酶添加量2.00%、反应时间为100 min。所得酱油渣水解液化学成分和Basal培养基对比,水解液中Na+浓度偏高,K、Mg、Ca等大量元素浓度没有明显差别,还原糖浓度稍低,但铵态氮浓度高,具有培养原始小球藻的的潜在应用。(2)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条件优化Basal培养基稀释酱油渣水解液的最优稀释倍数为6倍,优化C、N、P源最佳浓度分别为15.00 g/L、1.00 g/L、1.25 g/L,再以葡萄糖为碳源、酱油渣水解液为氮源,补料培养原始小球藻,连续培养264 h,生物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达到7.65 g/L和3.21 g/L。(3)鱼类肠道粗酶对小球藻蛋白饲料的体外模拟消化原始小球藻粗蛋白含量约为44%,粗油脂含量约为33%,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2%,粗纤维含量约为3.4%,经氨基酸成分分析,原始小球藻含有八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EAAI>0.95;微生物指标和重金属含量均在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检出范围内,说明酱油渣水解液培养的原始小球藻适合作为鱼类的优质蛋白饲料。鲫鱼、草鱼肠道粗酶提取液体外消化原始小球藻粉,两种淡水鱼肠道粗酶提取液对小球藻粉均有良好的消化性能。
李爽[5](2020)在《TW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行定向增发市场自2006年以来,持续扩容,定向增发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渠道。特别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新常态”阶段的背景下,同公开增发、配股以及可转债等融资方式相比,定向增发股权的融资方式因发行定价灵活、成本低、获得融资效率高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对于帮助公司迅速解决营运资金需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实施定增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一直在稳定上升,有的公司甚至会在一年内申请实施多项定增方案,然而不同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后的市场反应及长期财务绩效却大相径庭。因此,研究不同行业领域的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及实施效果问题,不仅有助于类似上市公司做出更为有利的融资决策,也可为定向增发的监管及制度优化提供参考。本文以TW公司2015-2016年两次定向增发,总计作价70亿元收购大股东的三家公司股权进行资产注入为研究案例。以最优资本结构理论、协同效应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两次定向增发方案具体内容、实施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定价基准日的选择及资产评估增值率是否合理进行了评价,其次分析了TW公司两次定向增发的动因,然后采用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法,从定向增发实施前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三个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对TW公司股价提振效应明显,初步实现了双主业运营模式,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有所改善,但长期绩效未能延续,在增发后第二年开始有所下滑。通过详细分析发现大多是正面因素影响所致,如项目扩建增加费用支出、盈利兑现速度较慢,产能大幅提升导致存货周转率下降,因此并不视此次定向增发的实施是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行为。本文为中小投资者深入了解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全面认识企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参考意见。同时为其他想要通过定向增发注入优质资产、改善产业结构的公司提供了借鉴启示,并为定向增发市场的监管及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优化建议,旨在推动定向增发持续健康发展
张名戈[6](2019)在《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引领区域经济成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国产业快速、稳当发展。水产养殖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对海洋动、植物蛋白以及饮食爱好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规模的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未来可期。大连市物产丰富、淡水和海洋资源充裕,是东北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产品供应基地。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中进入日新月异的持续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遇到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营方式不规范、种质退化、病害、科技水平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因此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的研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水产品消费贸易情况、行业环境、渔业地位、各市水产类型、产品产量以及大连渔业资源等角度分析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大连水产养殖业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中存在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发展规模零散,养殖缺乏标准,品牌意识不足,以及产品附加值低、水产品深加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问题方面,通过对论文借助的SWOT分析法,对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整理分析,帮助笔者更加清晰地判断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竞争优势及市场机会。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得论文基于前文研究成果,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支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优化养殖品种,深化优质结构,建立水产品养殖行业组织,企业加强树立产品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对策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制定,而是从大连市地区的宏观层面进行考量,希望能够为其他类似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通过对文献分析法的利用和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的系统梳理,运用在丰富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渔业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采取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在论文客观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方法探索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研究解决对策,对解决大连市水产养殖业遇到的困境,推动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提出的改善建议,在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为国内类似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贾高旺[7](2019)在《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大豆油和鱼油的可行性,本实验通过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饲料中的大豆油和鱼油两部分对凡纳滨对虾饲料中脂肪酸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一:本实验旨在研究饱和脂肪酸钙和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3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组、饱和脂肪酸钙组,分别记为D1、D2和D3,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淀粉酶、胰蛋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D3组和D2组对虾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低于D1组(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D3组对虾血淋巴中丙二醛含量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D3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D1组,D3组血淋巴葡萄糖浓度显着高于D1组(P<0.05),D2组与D1组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并且不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优于饱和脂肪酸钙的替代效果。实验二:本实验旨在研究不饱和脂肪酸钙完全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组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0.3±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实验共4组,对照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组、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组,分别记为V1、V2、V3和V4,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实验期为56d。实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灰分等生长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引起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P<0.05),但是对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各组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V1、V2组对虾血淋巴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V3、V4组(P<0.05);V1、V2组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葡萄糖、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V3、V4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以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大豆油是可行的。
刘春晖[8](2019)在《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饲料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饲料安全、动物疫病、管理水平等问题导致饲料行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剧,持续发展压力日增。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对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现状、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饲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饲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进行了分析。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现状为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生产企业经济类型不断变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饲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优势突显。存在饲料资源矛盾突出、影响饲料质量安全的因素较多、饲料工业产能相对过剩、行业信息化建设滞后、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饲料原料价格波动较大、玉米等能量饲料不足、蛋白饲料原料匮乏以及衡阳市饲料行业起点低、规模小、分布广泛、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饲料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大众对食品安全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给饲料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根据衡阳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饲料行业面临的新形势,综合分析衡阳市饲料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采取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挖掘本地微量元素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大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构建饲料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饲料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及管理等综合措施,力争进一步开拓市场进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拳头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饲料产品。高效、安全、优质的饲料产业,可以促进衡阳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让群众放心的高质量动物产品,为畜禽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保障。
仓萍萍[9](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提出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葛迅一[10](2019)在《基于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的含秸秆浮性水产饲料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产养殖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饲料原料供不应求的情况逐渐加重,而农作物秸秆具有数量多、来源广、成本低的特性,是一种很好的饲料原料,但因为秸秆含有大量纤维素类物质,存在适口性差和难于消化等问题,无法直接用于生产饲料。双螺杆相较于传统单螺杆具有更强的混合、剪切作用,可有效破坏秸秆的纤维组织结构,但目前将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应用于制备含农作物秸秆颗粒饲料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针对我国水产饲料行业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现状,开展基于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的含秸秆浮性水产饲料制备研究,为缓解水产养殖业饲料原料紧张的现状,解决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提供参考。本文对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压膨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将膨化过程分为混料输送、熔融和熔体输送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非塞流颗粒体系分别建立非啮合区和啮合区的混料输送模型并进行相应求解,得到统一的固体混料输送率Qs,建立非啮合区混料熔融模型,得到固相质量平衡方程、熔膜温度分布方程、熔融热量平衡方程并求解,再建立啮合区混料熔融模型,得出经过一次啮合区混料熔融总变形比能dw’p,将啮合区与非啮合区混料熔融理论结合分析,得出混料熔融段长度Zτ,以幂律流体分析熔融段数学模型,建立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Bird-Carreau本构方程,完成番茄秸秆混料挤压膨化过程流场分析准备工作。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并结合MATLAB进行方程计算,完成了螺杆结构设计,同时采用SOLIDWORKS建立相应的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出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PolyFlow生成流体,设置好相应参数和边界条件后进行了流场模拟分析,得到了含秸秆混料在双螺杆挤出腔体中的压力、迹线、剪切速率分布图,验证了该双螺杆挤出模型设计的合理性。本文参考中国水产行业鲤鱼成鱼饲料营养成分要求,以番茄秸秆粉、鱼粉、标粉为主要原料,以喂料速度、螺杆转速、熔体输送段温度、混料含水率为变量,以试验饲料颗粒膨化度、质构特性、成型质量、含粉率、水中稳定性为鲤鱼饲料品质评判依据,进行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压膨化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单因素试验与准备,并搭建了相应的鲤鱼饲料品质检测平台。本文从上述五个鲤鱼饲料品质方面对不同喂料速度、螺杆转速、熔体输送段温度、混料含水率下的含秸秆鲤鱼饲料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通过数据、图表、SEM电镜图片的形式清楚的分析出鲤鱼饲料品质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优化后的双螺杆挤压膨化喂料速度为50r/min、螺杆转速为100r/min、熔体输送段温度为120℃、混料含水率为24%,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得出此工艺参数下的含秸秆鲤鱼饲料各项品质指标都表现较优异。
二、水产饲料工业行业的现状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饲料工业行业的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饲料 |
2.2 试验管理 |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
4 讨论 |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
4 讨论 |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生长性状统计 |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
4 讨论 |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
3.3 GO功能注释 |
3.4 KEGG富集分析 |
3.5 差异基因统计 |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
4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
2.2 样品采集 |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 结果 |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
3.2 OTU聚类分析 |
3.3 OUT韦恩图 |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
3.7 Beta多样性分析 |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
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选题背景 |
1.2.科学问题 |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研究内容 |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论文框架 |
2.研究综述 |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
2.1.1.磷流定量核算 |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
2.3.1.资源化技术 |
2.3.2.技术评估方法 |
2.4.小结 |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
3.1.系统边界 |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
3.2.1.P-WAM框架 |
3.2.2.核算原则 |
3.2.3.流核算方法 |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
3.4.数据来源 |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4.2.4.畜禽养殖(AH) |
4.2.5.水产养殖(AQ) |
4.2.6.农产品加工(AP) |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
4.4.本章小结 |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
5.2.1.磷汇 |
5.2.2.磷源 |
5.3.结果验证 |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
5.5.本章小结 |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
6.1.1.预测模型框架 |
6.1.2.情景设定 |
6.1.3.变量预测 |
6.2.预测结果分析 |
6.2.1.总量结果 |
6.2.2.分系统结果 |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
6.2.4.预测模型验证 |
6.3.本章小结 |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
7.2.2.多目标决策 |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
7.4.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主要结论 |
8.2.主要创新点 |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的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多元化经营与绩效正相关的研究 |
1.2.2 多元化经营与绩效负相关的研究 |
1.2.3 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不相关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多元化经营的内涵 |
2.1.1 多元化经营的定义 |
2.1.2 多元化经营的分类 |
2.2 多元化经营的动因 |
2.2.1 资源剩余理论 |
2.2.2 风险分散理论 |
2.2.3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4 市场势力理论 |
2.3 财务绩效的评价 |
2.3.1 评价内容 |
2.3.2 评价方法 |
3 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现状分析 |
3.1 公司及其涉足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公司概况及其多元化历程 |
3.1.2 公司涉足行业发展现状 |
3.2 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分析 |
3.2.1 经营单元数 |
3.2.2 赫芬达尔指数 |
3.2.3 熵指数 |
4 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财务绩效分析 |
4.1 基于财务指标对比的绩效分析 |
4.1.1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1.2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
4.1.3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
4.1.4 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绩效分析 |
4.2.1 数据选取 |
4.2.2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4.2.3 提取公因子 |
4.2.4 公因子命名 |
4.2.5 因子得分分析 |
4.3 基于其他相关理论的绩效分析 |
4.3.1 基于剩余资源理论分析 |
4.3.2 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分析 |
4.3.3 基于风险分散理论分析 |
4.3.4 基于市场势力理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财务绩效提升建议 |
5.1 优化主业强化核心竞争力 |
5.2 及时调整多元化结构 |
5.3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酱油渣的概述 |
1.1.1 酱油渣的来源及特点 |
1.1.2 酱油渣对环境的影响 |
1.1.3 影响酱油渣综合利用的因素 |
1.1.4 酱油渣的利用现状 |
1.2 利用有机废物培养微藻现状 |
1.3 微藻在饲料中的利用现状 |
1.3.1 鱼类饲料添加剂 |
1.3.2 家畜饲料添加剂 |
1.4 体外消化在饲料方面的应用现状 |
1.4.1 体外消化的基本原理 |
1.4.2 体外消化应用于水产动物 |
1.4.3 体外消化应用于牲畜家禽动物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酱油渣预处理及其水解液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料液比对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
2.3.2 pH值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
2.3.3 温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
2.3.4 酶添加量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
2.3.5 时间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
2.3.6 响应面实验模型的建立 |
2.3.7 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
2.3.8 酶解实验的优化与验证 |
2.3.9 碱性蛋白酶酶解实验 |
2.3.10 酱油渣水解液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的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纯水稀释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 |
3.3.2 Basal培养基稀释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 |
3.3.3 Basal培养基6倍稀释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生长动力学分析 |
3.3.4 Basal培养基6 倍稀释水解液C、P、N浓度优化 |
3.3.5 原始小球藻的C、N补料培养 |
3.3.6 不同条件培养原始小球藻生产成本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鱼类肠道粗酶对小球藻蛋白饲料的体外模拟消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原始小球藻粉营养成分分析测定 |
4.3.2 原始小球藻粉安全性检测 |
4.3.3 原始小球藻藻粉的体外消化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原始小球藻藻粉营养成分分析 |
4.4.2 原始小球藻藻粉作为鱼类饲料安全性分析 |
4.4.3 原始小球藻藻粉的体外消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申报的专利 |
(5)TW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定向增发相关概念 |
2.1.1 定向增发的定义 |
2.1.2 定向增发的分类 |
2.1.3 定向增发发行程序 |
2.2 定向增发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
2.2.1 财务绩效 |
2.2.2 市场表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代理理论 |
第三章 TW公司定向增发背景及概况 |
3.1 TW公司基本情况 |
3.1.1 行业背景介绍 |
3.1.2 增发方TW公司介绍 |
3.1.3 资产注入方介绍 |
3.2 TW公司2015年定向增发概述 |
3.2.1 定向增发方案介绍 |
3.2.2 定价基准日的选择 |
3.2.3 资产评估增值率 |
3.3 TW公司2016年定向增发概述 |
3.3.1 定向增发方案介绍 |
3.3.2 定价基准日的选择 |
3.3.3 资产评估增值率 |
3.4 两次定向增发后业务结构介绍 |
第四章 TW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及效果分析 |
4.1 TW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分析 |
4.1.1 2015年定向增发动因分析 |
4.1.2 2016年定向增发动因分析 |
4.2 基于市场反应视角效果分析 |
4.2.1 定向增发前后股价波动明显 |
4.2.2 市场短期正效应 |
4.3 基于财务绩效视角效果分析 |
4.3.1 营运能力指标表现不一 |
4.3.2 盈利能力改善明显 |
4.3.3 偿债能力有所下滑 |
4.3.4 成长能力略微上升 |
4.4 基于非财务绩效视角效果分析 |
4.4.1 双主业运营初步实现 |
4.4.2 关联交易有效减少 |
4.4.3 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
第五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
5.1 对上市公司应用的启示 |
5.1.1 选择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的资产 |
5.1.2 确保资产评估价格合理 |
5.1.3 做到信息披露内容全面 |
5.1.4 注重后续资产整合管理 |
5.2 对定向增发监管及制度优化的建议 |
5.2.1 完善定向增发定价机制 |
5.2.2 加强注入资产质量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水产养殖业理论基础 |
2.1 水产养殖业概述 |
2.1.1 水产养殖业的分类 |
2.1.2 水产养殖业的特征 |
2.2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海域承载力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3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大连水产养殖资源现状 |
3.1.1 渔业资源丰富 |
3.1.2 水产类型多样 |
3.2 大连水产养殖取得的成绩 |
3.2.1 渔业地位逐步提升 |
3.2.2 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
3.2.3 水产品消费贸易持续增长 |
3.2.4 养殖环境不断改善 |
3.3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
3.3.1 受财政政策收紧影响 |
3.3.2 养殖品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滞后性 |
3.3.3 水域污染越发严重 |
3.3.4 水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 |
3.4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养殖容量超负荷 |
3.4.2 养殖户组织程度低 |
3.4.3 传统养殖业发展势头下滑 |
3.4.4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
3.4.5 水域污染严重 |
4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分析 |
4.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4.1.2 产业基础优势 |
4.1.3 人力资本优势 |
4.2 内部劣势分析 |
4.2.1 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
4.2.2 养殖容量负荷过大 |
4.2.3 养殖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
4.3 外部机会分析 |
4.3.1 水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 |
4.3.2 经济持续增长 |
4.3.3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
4.4 外部威胁分析 |
4.4.1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
4.4.2 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
4.4.3 替代品的威胁 |
5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建议 |
5.1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5.1.1 指导思想 |
5.1.2 遵循的原则 |
5.2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 |
5.2.1 行业发展总体方向 |
5.2.2 行业发展的重点 |
5.3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
5.3.1 建立起多元化、开放型的融资机制 |
5.3.2 优化养殖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 |
5.3.3 加强水域污染防范 |
5.3.4 优化水产养殖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
5.3.5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水产养殖业核心竞争力 |
5.3.6 认清政策形势,提高水产养殖业保障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简介 |
1.2 对虾饲料工业发展状况 |
1.3 对虾蛋白质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
1.4 对虾糖类营养需求及研究现状 |
1.5 对虾脂肪营养需求 |
1.6 国内外对虾配合饲料脂肪源替代相关研究进展 |
1.6.1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豆油的研究现状 |
1.6.2 对虾类配合饲料中替代鱼油的研究现状 |
1.7 脂肪酸钙在配合饲料中的应用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2.1.2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2.1.3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3 不同脂肪酸钙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4 不同脂肪酸钙对肝胰腺中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
2.2.5 不同脂肪酸钙对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2.6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3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3.4 不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3.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免疫与代谢指标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虾的来源及暂养 |
3.1.2 实验饲料配制及饲养管理 |
3.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3.1.4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3.2.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
3.2.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大豆油对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4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影响 |
3.2.5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代谢酶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6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GLU、TG、TCHO含量的影响 |
3.2.7 不饱和脂肪酸钙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脂肪酸种类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脂肪酸组成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3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3.4 不饱和脂肪酸钙替代大豆油和鱼油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功能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饲料产业研究 |
1.3.1 国内外饲料产业理论研究 |
1.3.2 世界饲料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1.3.3 我国饲料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现状 |
2.1 衡阳市饲料产业总体情况 |
2.2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
2.2.2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
2.2.3 生产企业经济类型不断变化 |
2.2.4 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
2.2.5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
2.2.6 饲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
2.2.7 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优势突显 |
2.3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饲料资源矛盾突出 |
2.3.2 影响饲料质量安全的因素依然较多 |
2.3.3 饲料工业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竞争力不强 |
2.3.4 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 |
2.3.5 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
第3章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1 饲料原料 |
3.1.2 饲料生产企业 |
3.1.3 养殖业 |
3.2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3.2.1 行业发展市场潜力很大 |
3.2.2 饲料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
3.2.3 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带动产业升级 |
3.2.4 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
3.3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1 饲料总产量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 |
3.3.2 畜牧业养殖方式变化改变了饲料品种的比例 |
3.3.3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力提高饲料企业综合素质 |
3.3.4 良好的营销服务将促进饲料企业更好的发展 |
第4章 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谋发展 |
4.2 挖掘本地微量元素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
4.3 对接“一带一路”,进入国际市场 |
4.4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大研发推广力度 |
4.5 拓宽饲料资源,引导企业“走出去” |
4.6 构建饲料行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饲料行业管理 |
4.7 积极推进饲料行业信息化建设 |
4.8 加大政府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及管理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
1.3.1 论文观点 |
1.3.2 论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回顾 |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
2.2 评价与启示 |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础理论 |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经济模型 |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
4.2.1 规模布局 |
4.2.2 主要问题 |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研究结论 |
5.1.5 讨论 |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2.4 讨论 |
5.3 本章结语 |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
6.3.1 研究结论 |
6.3.2 结论验证 |
6.4 本章结语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
7.1 主要结论 |
7.2 转型机制 |
7.3 本章结语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的含秸秆浮性水产饲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论文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的现状 |
1.3 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鲤鱼饲料的番茄秸秆混料膨化机理研究 |
2.1 番茄秸秆混料膨化鲤鱼饲料膨化原理 |
2.2 同向啮合双螺杆混料输送段理论分析 |
2.2.1 非啮合区混料输送模型建立与求解 |
2.2.2 啮合区混料输送模型建立与求解 |
2.2.3 啮合区与非啮合区混料输送理论结合分析 |
2.3 同向啮合双螺杆混料熔融段理论分析 |
2.3.1 非啮合区混料熔融模型建立与求解 |
2.3.2 啮合区混料熔融模型建立与求解 |
2.3.3 啮合区与非啮合区混料熔融理论结合分析 |
2.4 同向啮合双螺杆混料熔体输送段流场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番茄秸秆混料膨化的双螺杆流道数值分析 |
3.1 螺杆结构设计 |
3.1.1 螺杆几何参数确定 |
3.1.2 螺杆挤压膨化相关参数设计 |
3.1.3 同向啮合双螺杆三维模型建立 |
3.2 双螺杆挤压膨化全流道流体POLYFLOW仿真 |
3.2.1 双螺杆挤出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2.2 双螺杆挤出流场计算任务设置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3.3.1 压力分布 |
3.3.2 流体迹线分布 |
3.3.3 流体剪切速率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番茄秸秆混料膨化鲤鱼饲料试验准备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及检测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鲤鱼配合饲料试验配方 |
4.2.2 试验饲料的制备 |
4.2.3 单因素试验设计 |
4.3 检测方法 |
4.3.1 营养成分测定 |
4.3.2 膨化度测定 |
4.3.3 质构特性测定 |
4.3.4 成型质量测定 |
4.3.5 含粉率测定 |
4.3.6 水中稳定性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的品质研究 |
5.1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品质的影响 |
5.1.1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膨化度的影响 |
5.1.2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质构特性的影响 |
5.1.3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
5.1.4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含粉率的影响 |
5.1.5 喂料速度对鲤鱼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 |
5.1.6 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挤压膨化较优喂料速度确定 |
5.2 螺杆转速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5.2.1 螺杆转速对鲤鱼饲料膨化度的影响 |
5.2.2 螺杆转速对鲤鱼饲料质构特性的影响 |
5.2.3 螺杆转速对鲤鱼饲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
5.2.4 螺杆转速对鲤鱼饲料含粉率的影响 |
5.2.5 螺杆转速对鲤鱼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 |
5.2.6 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挤压膨化较优螺杆转速确定 |
5.3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5.3.1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鲤鱼饲料膨化度的影响 |
5.3.2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鲤鱼饲料质构特性的影响 |
5.3.3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鲤鱼饲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
5.3.4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鲤鱼饲料含粉率的影响 |
5.3.5 熔体输送段温度对鲤鱼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 |
5.3.6 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挤压膨化较优熔体输送段温度确定 |
5.4 混料含水率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
5.4.1 混料含水率对鲤鱼饲料膨化度的影响 |
5.4.2 混料含水率对鲤鱼饲料质构特性的影响 |
5.4.3 混料含水率对鲤鱼饲料成型质量的影响 |
5.4.4 混料含水率对鲤鱼饲料含粉率的影响 |
5.4.5 混料含水率对鲤鱼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 |
5.4.6 含番茄秸秆鲤鱼饲料挤压膨化较优混料含水率确定 |
5.5 优化结果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水产饲料工业行业的现状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3]百洋股份多元化经营的财务绩效研究[D]. 谢洁.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D]. 周志豪. 湘潭大学, 2020(02)
- [5]TW公司定向增发动因及效果研究[D]. 李爽.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6]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名戈.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脂肪酸钙替代鱼油和豆油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D]. 贾高旺.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8]衡阳市饲料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刘春晖.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基于双螺杆挤压膨化技术的含秸秆浮性水产饲料制备研究[D]. 葛迅一. 扬州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