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债转股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为民,郑昊[1](2022)在《对不良资产处置中银行债权保护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不良资产处置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稳定银行经营、保护银行债权、推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2014年以来,中国相继推出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宏观调控措施,市场风险、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不断提升。为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近几年银行不断尝试并推出新方法、新手段,使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但现实中,仍存在的不良资产债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则成为近年银行业面临的新问题,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特别是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了更加严峻的不良承压挑战,增加了风险防控压力。鉴此,在继续加快推动不良资产处置的同时,必须正视债权保护问题,有所作为。
宋芳秀,胡司盾[2](2021)在《我国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发展阶段和理性程度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特别是再融资新规出台以来,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量快速增长。在转股、持有到期、债券出售等退出方式中,可转债的投资者多采取转股的方式退出。本文基于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探讨了不同时期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并对理性转股和非理性转股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转股溢价率、转债存续阶段对可转债转股比例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正股行情和附加条款的触发对转股比例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偏股型的转债更容易促使转股行为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于包含可转债重要信息的股债特性指标愈发关注。我国可转债市场上的非理性转股比例较高,投资者的非理性转股行为主要取决于对短期内财富收入的预期。
朱艺璇,顾海华,白冰[3](2021)在《国有企业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以中国铝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铝行业发展现状和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具体方案,对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前后的财务效果、股权结构、资金支持、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后成功解决了债转股在公司估值、交易模式、退出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去杠杆效果较好,盈利能力短期提升明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对其他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要借鉴意义在于:实施债转股不能仅仅"治标"而不"治本",应保证战略投资者决策的独立性,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郭复初[4](2021)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财务管理和财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胜利。财务理论也取得重要创新,在不同所有制资本作用互补、国家提供社会资本、战略财务、资本区域配置优化和财务政治学理论等方面有所建树。"十四五"期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产生许多新的财务问题需要研究,从而推动财务理论和财务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例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企业核心科技战略投资,消费财务,智能财务等,都值得学者们深入研究。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财务学科必将建立与发展起来。
焦梦潇[5](2021)在《债转股中转股股东股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杨柳[6](2021)在《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提出
石楠[7](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其内部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李莹[8](2021)在《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非金融企业杠杆水平过高、财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市场化债转股被提出。本轮债转股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促使企业降低杠杆水平、优化融资结构,从而充分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尤其是相关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和船舶行业,故本文选择建筑行业的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建工”),着重对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通过挖掘去杠杆的原因、途径及效果,归纳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及进展,来对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二者间的关系。然后,从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出发,研究其市场化债转股的方案,从操作步骤、标的企业、实施主体、定价主体、退出机制五方面详细分析,凸显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征。继而联系政策推进、行业转型及自身杠杆率情况,分析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之后借助相关理论,从财务状况分析其去杠杆效果,又从治理结构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对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从目前看来,安徽建工的市场化债转股取得初步成效,杠杆率呈现下降,债务困境逐渐化解,业务承接能力有效提升,治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最后,分析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面临的困境,从转股后的股权管理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对安徽建工未来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安徽建工为例,以去杠杆政策为背景,分析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以及效果,丰富了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视角,完善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建筑行业的特征,为后续建筑行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借鉴经验。
姬明明[9](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郭东[10](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二、对债转股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债转股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对不良资产处置中银行债权保护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相关背景 |
二、当前银行债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
(一)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效率与效益的取舍和挑战 |
(二)政府介入背景下银行债权在兑付公平性上的失衡 |
(三)破产清算及破产重整在银行债权保护方面的缺失 |
(四)银行客户与业务选择、抵押担保设置、风控管理能力、债权维护手段缺位,导致后续债权保护乏力 |
三、对不良资产债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
(一)遵循信贷规律,规范经营、合规操作,强化风险防控,是遏制不良资产产生的前提,更是不良资产债权保护的良药 |
(二)加强自身风险防范,做好债权管理,确保权益不受损失,是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体现 |
(三)积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最大限度保护银行债权,从减少债权损失多样性上进行探索 |
1. 转变思维模式,改变工作流程,探索债权保护新方式,改革核销规程,提升权益保护的系统性 |
2. 重视债转股方式,增加不良资产处置途径,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向不良资产要效益 |
3. 不良资产债权保护上要有取舍意识,增强债权保护过程中的弹性,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处理上增加博弈能力,提升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驾驭水平 |
(四)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债权,以法律维权堵住债权债务纠纷中的漏洞,使不良资产处置能够最大化得到保障 |
1. 加强与法院沟通交流,着重在法律运用过程中对债权保护的落实 |
2. 加强对逃废债行为的惩戒力度,从法律层面加大银行债权保护 |
3. 加强对实控人和保证人的财产查询及监控力度,保障债权能有效溯源 |
4. 加大法律对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维护公正市场秩序 |
四、总结与启示 |
(2)我国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发展阶段和理性程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可转债转股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理论基础 |
1.传统期权理论。 |
2.行为金融学视角。 |
(二)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研究假设 |
1.正股行情。 |
2.转债价格对转换价值的偏离。 |
3.股债特性。 |
4.分红因素。 |
5.附加条款。 |
6.转债剩余期限。 |
三、实证模型设计 |
(一)被解释变量 |
(二)解释变量 |
1.转股溢价率。 |
2.股债特性。 |
3.转债余额占比。 |
4.正股行情。 |
5.条款触发情况。 |
6.分红情况。 |
(三)控制变量 |
1.企业股票估值水平与财务数据。 |
2.市场行情及市场预期。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研究数据和时间段样本 |
(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检验 |
(三)实证结果 |
1.主模型全样本回归结果。 |
2.样本分时段回归结果。 |
3.稳健性检验。 |
(四)对非理性转股的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3)国有企业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以中国铝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债转股的实施动因 |
(二)债转股的操作模式 |
(三)债转股的实施效果 |
三、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概况 |
(一)中国铝业简介 |
(二)中国铝业债转股实施动因 |
1. 铝行业经历周期性低迷后逐步回升 |
2. 有效控制杠杆水平,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 |
(三)中国铝业债转股具体方案 |
四、中国铝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效果分析 |
(一)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1. 资本结构分析 |
2. 股权结构分析 |
3. 资金支持分析 |
(二)财务效果分析 |
1. 偿债能力分析 |
2. 盈利能力分析 |
3. 成长能力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借鉴意义 |
(一)研究结论 |
(二)中国铝业实施债转股的借鉴意义 |
1. 实施债转股不能仅仅“治标”而不“治本” |
2. 应保证战略投资者决策的独立性 |
(4)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
(三)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财务理论创新 |
1.对外直接投资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财务研究 |
2.“一带一路”投资中的风险控制特殊性问题研究 |
3.“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 |
(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财务理论创新 |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展望 |
(一)新发展格局与财务理论创新的初步探索 |
1.研究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财务理论 |
2.研究我国产业资本布局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各产业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产业支撑 |
3.研究我国资本在区域配置上的合理化,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地域发展基础 |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与财务理论创新 |
(三)需求侧改革与财务理论创新 |
四、结束语 |
(8)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去杠杆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去杠杆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关系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去杠杆的含义 |
2.1.2 债转股的含义 |
2.1.3 债转股的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不完备契约理论 |
2.2.3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3 去杠杆下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分析 |
3.1 去杠杆现状分析 |
3.1.1 去杠杆的政策演进 |
3.1.2 去杠杆的途径分析 |
3.2 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 |
3.2.2 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 |
3.3 市场化债转股对去杠杆的意义分析 |
3.3.1 市场化债转股是去杠杆的必然要求 |
3.3.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去杠杆的实施 |
4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安徽建工概况 |
4.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历程 |
4.2.1 操作步骤 |
4.2.2 标的企业 |
4.2.3 实施主体 |
4.2.4 定价机制 |
4.2.5 退出机制 |
5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5.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5.1.1 市场化债转股政策的推动 |
5.1.2 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
5.1.3 安徽建工去杠杆降风险的需求 |
5.1.4 安徽建工改善盈利的需求 |
5.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5.2.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去杠杆效果分析 |
5.2.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2.3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
5.2.4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对参与主体的影响分析 |
5.3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
5.3.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困境 |
5.3.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改进对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契约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资本结构理论 |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4.2 行业基本情况 |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
4.3.3 具体实施进程 |
4.3.4 退出机制 |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
5.2.3 退出渠道分析 |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
5.3.1 经营风险 |
5.3.2 投资风险 |
5.3.3 利益输送风险 |
5.3.4 风险规避措施 |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6.2 相关建议 |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对债转股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不良资产处置中银行债权保护的几点思考[J]. 周为民,郑昊. 国际金融, 2022(01)
- [2]我国可转债转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发展阶段和理性程度的分析[J]. 宋芳秀,胡司盾. 经济纵横, 2021(11)
- [3]国有企业债转股实施效果研究——以中国铝业为例[J]. 朱艺璇,顾海华,白冰. 经营与管理, 2021(12)
- [4]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与财务理论创新——“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郭复初. 财务研究, 2021(04)
- [5]债转股中转股股东股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焦梦潇.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6]云南锡业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杨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其内部风险的影响研究[D]. 石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D]. 李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9]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