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辩证研究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辩证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用证素辨证对《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进行整合、统一与发展。方法:(1)对《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运用共时与历时研究、分析与综合方法进行整理分类,以提炼结果;(2)对《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涉及的381条原文(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校注.《伤寒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进行分析,提炼证素,组成实质证型,并根据情况,对原文适当调整,辅以十纲证类之病位为框架,以证素病位为基点对调整后的原文进行重新归类;(3)以太阴病证为例,选择208例名老中医医案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进行理论验证与计量诊断研究;(4)按照中医理论造成太阴病脾虚寒湿证与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大鼠模型,对其进行组织形态学、微观指标研究。结果:(1)《伤寒论》的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实为三阳三阴辨证,后人称其为“六经辨证”,并成为《伤寒论》约定成俗的辨证体系称谓。从原文分析,三阳三阴辨证的实质主要为辨病位病性。(2)运用证素辨证对三阳三阴证进行分析,可以涵盖绝大多数条文,并且辨证目的确切,辨证内容完整、统一,证素的内涵外延明确,证素特征规范,理论层次清楚,术语统一,表述严密,证名规范,可克服以往《伤寒论》研究古今诸法混用的情况。(3)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可提高辨证的精确性,并论证《伤寒论》的“病”即证类,其囊括若干证型的论断是正确的。(4)根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复合造模的方法,成功制备出太阴病脾虚寒湿证、阳明病肠热腑实证动物模型,比较符合中医病因病机。体温、D-木糖吸收率、Na+-K+-ATP酶活性以及胃、肝、小肠、脾脏、结肠的部分组织形态学改变可作为二证的鉴别指标。结论:用证素辨证可以整合、统一和发展《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病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对《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文献研究
  • 1 三阳三阴的概念
  • 1.1 三阳三阴的基本概念
  • 1.2 六经
  • 1.3 六经病
  • 1.4 六经辨证
  • 2 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
  • 2.1 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 2.2 医学基础——主为《内》、《难》
  • 3 三阳三阴辨证的层次
  • 3.1 辨证纲
  • 3.2 辨证类
  • 3.3 辨证型
  • 4 三阳三阴辨证的实质
  • 5 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
  • 5.1 传变的意义
  • 5.2 传变的因素
  • 5.3 传变的方式
  • 6 十纲在《伤寒论》辨证中的体现
  • 7 吴瑭倡三焦辨证,补充六经辨证之美中不足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实质证型研究
  • 1 证素辨证的三阶双网结构
  • 2 三阳三阴病证涉及的具体病位与病性及各自频次
  • 2.1 病位及其频次
  • 2.2 病性及其频次
  • 3 三阳三阴病证涉及的具体证型与分类
  • 3.1 单一病位证型
  • 3.2 复合病位证型
  • 3.3 病位难以确定的证型
  • 3.4 难以确定证型之条文
  • 4 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探讨
  • 4.1 从原文证素辨证分析认识"证"
  • 4.2 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组合规律
  • 4.3 证素辨证的评价
  • 第三部分 太阴病证的证素辨证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及分析
  • 2.1 症状、体征分布频次积分
  • 2.2 证素分布
  • 2.3 证素组合项数
  • 2.4 证型分布
  • 3 讨论
  • 3.1 太阴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分析
  • 3.2 太阴病的主要证素分析
  • 3.3 "病"即证类囊括若干证型的正确性
  • 3.4 组合规律探析
  • 3.5 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件可提高辨证的精确性
  • 第四部分 太阴与阳明病证的实验动物模型探讨
  • 1 实验目的
  • 2 立论依据
  • 2.1 太阴病脾虚寒湿证模型
  • 2.2 阳明病肠热腑实证模型
  • 3 实验材料
  • 3.1 实验动物
  • 3.2 药品及试剂
  • 3.3 实验器材
  • 4 实验方法
  • 4.1 药物煎制
  • 4.2 大鼠用药量的换算
  • 4.3 动物分组
  • 4.4 模型复制方法
  • 4.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6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外观指标
  • 5.2 体温测定结果
  • 5.3 血浆D-木糖测定结果
  • +-K+-ATPase)活性检测结果'>5.4 肝脏三磷酸腺苷(Na+-K+-ATPase)活性检测结果
  • 5.5 各组大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 6 讨论
  • 6.1 模型机理探讨
  • 6.2 模型评价
  • 6.3 模型的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成果、论著等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辩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