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员工利益 助力宁江发展

代表员工利益 助力宁江发展

一、代表职工利益 加快宁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红[1](2021)在《县级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问题探究 ——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为例》文中提出

董燕[2](2021)在《成都市十陵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吕佳宁[3](2021)在《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研究 ——以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自党创建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所创造的辉煌,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中,城市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人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社区治理能力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社区党组织要与时俱进,确保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针对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具体归纳了L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党性教育滞后、党史知识模糊;责任意识淡化,服务理念淡薄;队伍素质参差,重行政轻党务;疲于完成任务,缺乏创新等问题。并且从党的理论武装不到位,缺乏对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人民中心理念不突出,缺乏对作风建设是永恒性主题的认识;党政职责不明确,缺乏对组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认识;监督保障机制不协调,缺乏制度建设是保障从严治党的认识四个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六个方面,为推动新时代L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城市社区党的建设要求,立足城市社区实际,结合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党建新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

寸待春[4](2021)在《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镇公务员是中国共产党在偏远落后地区执行政务的基础,他们保障着基层各类行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自2012年以来,我国推进了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也加快了对法制化社会建设的步伐,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的开展和完成,乡镇公务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尽心尽力,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身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相对其他条件好的地区的乡镇公务员来说,贫困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的责任更重大,工作也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和督查,所需要的材料量更大而且精细又繁杂,面临的压力也就更大,非常容易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同时,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自然条件都比较差,在重重压力之下乡镇公务员的思想和情绪更容易出现波动,个人压力状态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更直接关系到各类国计民生工作完成的质量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乡镇公务员,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乡镇公务员的压力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关注的研究问题是龙陵县这个边境县(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乡镇公务员的压力现状问题。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调查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当前存在的压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思路上,一是总结和描述目前龙陵县乡镇公务员的压力现状问题;二是深入剖析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问题的影响因素;三是结合激励——保健理论和压力管理理论,提出应对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本文研究结果发现龙陵县乡镇公务员的压力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脱贫攻坚压力大、工作晋升和调动难、工作影响家庭生活、工作制度刚硬、环境条件艰苦、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究其原因是:环境条件较差、组织结构与氛围不够好、职业发展受限、工作制度不合理、工作与家庭有矛盾、工作导致个人身心健康问题突凸显。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应对策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规划职业发展、建立弹性工作制度、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关心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

陈迪飞[5](2020)在《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项目作为公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工业升级,该类基础设施项目也随之需求增大,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污水处理项目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求进一步被挖掘,同时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环境的紧缺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更多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资金短缺问、管理水平滞后、运营效益差等系列问题制约着我国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进步伐。污水处理处理项目BOST融资模式为解决发展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政府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化解了融资压力又运管水平也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益。本文基于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模式的研究,从政府的前期招商洽谈社会资本到招投标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再到合同的签订项目的落地实施。(1)在分析BOST内涵和成功要素的基础上,结合BOST融资困境,剖析了BOST融资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中应用的驱动因素;(2)建立了睢宁县高铁商务区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结构,明确了该项目前期论证、物有所值评价及实施和移交阶段的操作流程;(3)根据污水处理厂的项目特点,建立了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项目的机构组织机构,明确了建设阶段的项目管理目标;(4)建立了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模式污水处理费用收取模式,建立了项目试运营和运营阶段的服务标准和运营期的特别补偿标准;(5)论证了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对项目的补贴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各自风险出现的概率测算了风险支出数额,并结合补贴年数对项目的年支出补贴数额进行了测算,建立的政府对项目公司的补贴流程;(6)通过对项目移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明确了项目移交程序、移交范围和移交条件,对重点移交问题进行可特别说明。该论文有图9幅,表4个,参考文献89篇。

孙贵林[6](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刘玥[7](2020)在《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文中研究表明机床工具工业是制造机器的母机工业,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管理局对机床工具行业实行统一有序的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虽一方面提升了我国机床工具产品的自给率,另一方面因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等因素拖慢了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国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原先僵化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权力得到下放,原先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政府部门经历裁撤与调整;从市场层面来看,商品经济逐渐为机床工具产业发展所认可,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注入到社会生产的领域。以此为背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应运而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作为当代的行业组织,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行会、商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产生方式来看,国家通过裁撤机床工具局主动将机床工具工业的管理权力下放给社会。原机床工具局局长梁训瑄等干部也利用改革之势积极组建筹委会,到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后承担起管理机床工具行业的职责。由于成立时间较早,国内缺乏发展经验,因此在成立初期协会经历了探索阶段。一方面主要理顺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通过行业调查等手段对机床工具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解,并将其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反映给政府。在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协会在管理机床工具行业中更加发挥起市场化的职能,譬如为扩大产业贸易坚持主办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等。当代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协会也根据市场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引导企业发展,避免行业出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机床工具产业存在的特殊性意义,国家政策也需时时给与协会、行业相应的扶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机床工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罗潇[8](2020)在《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许多国际园艺组织对“社区花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大同小异,综合之后得出社区花园是指以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邻里和谐为目的,在社区内合理安排土地,有组织地对土地进行花园式规划和土地划分,通过租赁、分配等方式提供给社区居民从事园艺体验活动的地方。它起源于欧洲,后影响到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19世纪及二战后带来了极高的社会救济作用,上世纪70年代后又重回人们的热点关注,这一次的回归不仅仅在于社区花园带来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关注其生态、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近年社区花园开始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上海、成都等地率先通过社区花园的方式,将社区或周边零碎的绿地利用起来,召集社区中的园艺爱好者、热心人,建立起公众参与式园艺团体,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的同时,也告诉其他人种植的技术与艺术。但目前来看,社区花园在国内的整体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快速城市化无可避免,许多城市正处于新城拓展与老城改造并举的局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钢铁巨兽一般的禁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社区邻里间的交往、社区共同体的意识亟待加强。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接触自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老城社区周边管理缺失的灰色空间与新城边缘待建的土地甚至有些社区内部绿化地被居民自发开垦,逐渐聚集成为非正式的公众园艺菜地,社区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且忽视了居民们的需求,采取“是堵不是疏”的方式强制清理菜地,引起了上下对立冲突的局面,这在各种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如何合理规范化非正式的“菜地”,建立科学的社区花园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重庆主城中社区及周边存在的居民自发聚集种植形成的“非正式”社区花园为调查对象,通过理论与历史发展的基础研究,总结社区花园设计方式方法、经营管理模式、政策保障三个方面的经验:在设计上发掘社区花园的多重功能,在规划时即明确份地的大小。植物规划通过分发种子引导种植等;在管理上采取吸引社区花园外部力量的参与,延续份地出租的模式;拟定相关政策规章以保障社区花园的发展。第二,通过网络和线下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重庆主城中较为典型的非正式社区花园进行环境现状研究,总结出居民自发聚集种植蔬果而形成非正式社区花园在空间分布、种植园艺植物的特征。发现重庆主城区范围内非正式社区花园存在形式复杂、空间分散分布边界不明确、景观效果差、功能单一;从事园艺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园艺食物产品。第三,对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社区融入程度,非正式社区花园参与者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面临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者对非正式社区花园的态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居民在非正式社区花园中呈现的自发参与性、从众表现、追求实用性的特征;社区管理方由于在管理经验、制度上仍然缺失,导致态度上理解却不支持的两难状态。最后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得出由非正式向正式转变的科学规划方式和社区管理策略。提出“以人为本、参与为基、自然为工”的社区花园营建原则。营建应遵循“获取土地许可,召集参与、规划设计、组织与长期运营”的四项基本流程。在设计规划上从选址、社区花园空间、份地和道路规划、功能结构规划、植物规划和种植建议、配套设施规划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关于社区花园管理制度建立和营建方法以促进社区参与者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具体方案,以期能为社区花园初期建设过程中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

武旭[9](2018)在《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调适探析》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在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快,政府各方面的职能发挥尤为重要,公务员作为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者,他们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乡镇作为最小的行政单位,政府的公共服务直接作用于农村和农民群众,乡镇公务员面临的工作内容较国家、省、市、县级的公务员工作内容更加细致、琐碎和繁杂,承担的责任越大,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就越大。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工作运转,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服务的质量,所以探寻乡镇公务员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一个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调查采样,分析该地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发现大多数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迫、晋升竞争的激烈、乡镇环境的限制、工资福利的缩水、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导致个人产生抑郁、暴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进而阐明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将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调适方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公务员,尤其是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重视起来,在思想上强化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工作上完善各类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晋升、奖惩、绩效等激励机制,为乡镇公务员提供更多提升素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生活环境,让乡镇公务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周新年[10](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二、代表职工利益 加快宁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代表职工利益 加快宁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研究 ——以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内涵、功能及特征
    2.1 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内涵
        2.1.1 社区概念界定
        2.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建的思想理论历史沿革
        2.1.3 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内涵
    2.2 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功能
        2.2.1 战斗堡垒的政治功能
        2.2.2 凝心聚力的服务功能
        2.2.3 监督保障的组织功能
    2.3 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的特征
        2.3.1 鲜明的时代性
        2.3.2 面临的复杂性
        2.3.3 克难的艰巨性
第三章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建的现状
        3.1.1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现状
        3.1.3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
    3.2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
        3.2.1 党性教育滞后、党史知识模糊
        3.2.2 责任意识淡化、服务理念淡薄
        3.2.3 队伍素质参差、重行政轻党务
        3.2.4 疲于完成任务、缺乏创新意识
    3.3 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基层党建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党的理论武装不到位,缺乏对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地位的认识
        3.3.2 人民中心理念不突出,缺乏对作风建设是永恒性主题的认识
        3.3.3 党政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对组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认识
        3.3.4 监督保障机制不协调,缺乏制度建设是保障从严治党的认识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4.1 强化政治建设,突出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
        4.1.1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4.1.2 大力开展政治教育
        4.1.3 强化政治建设功能
    4.2 推进思想建设,突出思想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4.2.1 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4.2.2 丰富党员思想教育内涵
        4.2.3 创新党员思想教育方式
    4.3 健全组织建设,突出组织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地位
        4.3.1 打造“四个铁一般”干部队伍
        4.3.2 激励“关键少数”的关键作为
        4.3.3 以立政德引领社区的道德建设
    4.4 加强作风建设,突出作风建设党的形象地位
        4.4.1 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
        4.4.2 坚持问题导向,倾听民众呼声
        4.4.3 强抓干部作风,抵制不良风气
    4.5 严明纪律建设,突出纪律建设的治本之策地位
        4.5.1 强化从严治党意识
        4.5.2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
        4.5.3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4.6 完善制度建设,突出制度建设的关键性地位
        4.6.1 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从严治党的管理制度
        4.6.2 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建立健全监督执行机制
        4.6.3 以制度法规的执行力约束力规范党员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

(4)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乡镇公务员
        二、工作压力
        三、工作压力源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压力管理理论
        二、激励——保健理论
第二章 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现状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龙陵县基本情况
        一、龙陵县基本县情
        二、龙陵县乡镇公务员数量结构情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
        四、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五、访谈的方式与过程
第三章 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第一节 龙陵县乡镇公务员的压力现状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样本对象的压力感大小及交叉分析
        三、样本对象存在的主要压力问题
    第二节 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条件因素
        二、组织结构与氛围因素
        三、职业发展因素
        四、工作特点因素
        五、工作与家庭因素
        六、个人身心健康因素
第四章 应对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防止扶贫责任异化,明确基层政府及扶贫干部职责
        三、 合理规范借调行为,形成编制动态调整的合理机制
    第二节 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一、建立落实容错纠错机制
        二、打破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增效
        三、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
    第三节 规划职业发展
        一、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二、完善晋升和调动制度
        三、增加技能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节 建立弹性工作制度
        一、精文简会,提高工作效率,缓和加班常态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标准和要求
        三、落实周末和假期,保证乡镇公务员应有的休息时间
    第五节 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
        一、综合考虑乡镇公务员的家庭远近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请销假制度
        二、对乡镇公务员家庭给予针对性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对乡镇公务员的婚恋问题给予关心和帮助
    第六节 关心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
        一、制定落实乡镇公务员定期体检制度
        二、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三、提高乡镇公务员的自我调适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BOST融资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2.1 BOST内涵延伸及成功要素分析
    2.2 BOST融资模式困境分析
    2.3 BOST融资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3 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模式构建
    3.1 BOST融资模式的结构分析
    3.2 BOST融资模式的操作程序
4 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
    4.1 项目特点
    4.2 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4.3 项目公司基本情况
    4.4 项目建设目标
    4.5 项目建设阶段管理
5 污水处理厂项目运营
    5.1 政府提供的外部条件
    5.2 试运营
    5.3 正式运营
6 污水处理厂BOST项目补贴
    6.1 补贴承受能力论证
    6.2 项目政府补贴的操作
7 污水处理厂移交
    7.1 项目的移交程序
    7.2 项目的移交范围
    7.3 移交条件
    7.4 项目移交的重点问题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一) 关于国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行业组织研究综述
        (三) 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综述
    三、章节内容
第一章 协会成立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一、机床工具工业历史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一) 近代以来国外机床工具技术的引入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体制改革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1988-1992)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1949年-1978年工业管理体制及产业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成立及初期发展
        (一)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成立的经过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
        (三) 政府指导与协会初期活动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协会与产业发展(1992-2016)
    一、从幼稚到成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市场化职能
        (一) 扩大交易:展览会的持续举办
        (二) 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三) 鼓励企业出口与积极“入世”
    二、国家、协会与市场:三者互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应对危机:市场失灵与行业自治
        (二) 市场经济的新问题:“协会失灵”
        (三) 国家政策与机床工具产业发展
第四章 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行业组织的发展经验
    一、历史回顾:中国传统的行业组织
    二、市场自发性行业协会的发展
    三、他山之石:日本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社区花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社区花园营建与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社区花园规划建设发展历程
    2.2 建设社区花园的理论基础
    2.3 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社区花园的分类
    2.4 社区花园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重庆市主城非正式社区花园环境现状调研
    3.1 重庆主城区社区花园营建现状
    3.2 调研对象选择原则和研究样地的确定
    3.3 现状调研
    3.4 重庆非正式社区花园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重庆市主城非正式社区花园的社会需求调查
    4.1 建设社区花园的社会调查设计
    4.2 居民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4.3 社区管理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公众参与式园艺的社区花园营建设计策略
    5.1 社区花园营建的原则
    5.2 公众参与式园艺社区花园营建的流程
    5.3 公众参与式社区园艺花园营建要点
6.公众参与式园艺的社区花园管理策略
    6.1 社区花园管理制度建立
    6.2 社区参与营建方案建议
7.结语
    7.1 结论与启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致谢
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9)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调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
    (一)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分析
二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制度因素
    (二)地域因素
    (三)人文因素
    (四)自身因素
三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影响
    (一)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对集体团结的影响
    (四)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四 关于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调适的建议
    (一)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为乡镇公务员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提高乡镇公务员自我调适的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畴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1.3.5 权力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思路、方法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6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2.1.5 小结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2.2.5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3.1.3 小结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3.2.5 小结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3.4.1 岛洲型聚落
        3.4.2 沙洲型聚落
        3.4.3 新沙洲型聚落
        3.4.4 小结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4.4.6 小结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4.5.3 顺德社的类型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5.5 本章小结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6.3.1 城郭型墟市
        6.3.2 乡村传统墟市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6.3.4 小结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7.1.1 顺德区划沿革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7.5 本章小结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8.4.1 工业化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9.3.1 理论总结
        9.3.2 余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古籍、史料
    三、族谱、碑刻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六、外文文献
    七、其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代表职工利益 加快宁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问题探究 ——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为例[D]. 李晓红. 吉林大学, 2021
  • [2]成都市十陵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董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新时代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研究 ——以松原市宁江区L社区为例[D]. 吕佳宁. 延边大学, 2021(02)
  • [4]龙陵县乡镇公务员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 寸待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睢宁县城北污水处理厂BOST融资模式研究[D]. 陈迪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7]国家、行业组织与产业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创建与发展(1988-2016)[D]. 刘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D]. 罗潇. 西南大学, 2020(01)
  • [9]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调适探析[D]. 武旭. 吉林大学, 2018(04)
  • [10]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代表员工利益 助力宁江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