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典型农药类环境激素甲草胺、阿特拉津为对象,选用鲫鱼为模式生物,研究不同剂量、尤其是低剂量甲草胺、阿特拉津暴露对鲫鱼的生殖、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甲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暴露浓度为:1/8、1/16、1/64、1/256、1/1024、1/4000 LC50,采用半静态水体染毒方法,试验期间每天更换一半染毒溶液,以确保暴露浓度恒定不变,持续染毒2个月。应用分子生态毒理学等研究方法及体内、体外相结合手段,开展环境激素作用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尝试建立低浓度暴露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寻找水环境污染的早期预报的生物标志物,为环境激素的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剂量甲草胺及阿特拉津暴露可抑制鲫鱼的肝脏和精巢的生长、发育,使性腺指数和肝腺指数明显下降,作用影响呈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观察组织切片发现,甲草胺及阿特拉津暴露可损伤鲫鱼肝脏细胞结构,使肝脏细胞出现空泡、坏死、细胞肿大、胞质疏松等病理变化;并破坏鲫鱼精巢结构,影响其生殖能力,具有生殖毒性。2、低剂量甲草胺及阿特拉津暴露对鲫鱼肝脏谷胱甘肽(GSH)和激素代谢关键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甲草胺及阿特拉津对上述各个酶系产生一定的干扰,呈现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GST和UDPGT活性及GSH含量对甲草胺、阿特拉津暴露均较敏感,这些指标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了污染物对鱼体肝细胞的损伤,影响鲫鱼体内血清激素的平衡,造成内分泌系统的干扰危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3、采用放射免疫技术,研究低剂量甲草胺和阿特拉津暴露对鲫鱼性激素[17β-雌二醇(E2)、睾酮(T)]及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草胺可使鲫鱼体内的血清激素E2、TSH和T3水平上升,而T的水平下降。阿特拉津可使E2和T3水平上升,而对T及TSH没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鲫鱼体内血清性激素E2/T的比值是一种可以有效地指示污染水体中这两种农药类环境激素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毒性的生物标志物。4、鲫鱼UDPGT作为E2激素代谢关键酶,在UDPGT受明显抑制的情况下,无法代谢体内产生的E2,使得E2得以在体内累积,表现为明显负相关的趋势。并且GST在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甲草胺及阿特拉津的染毒浓度增加GST酶活力下降而T3水平则持续上升。鲫鱼肝脏激素代谢关键酶的活性的改变,可影响鲫鱼体内激素的水平,表明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机制。5、研究建立测定鲫鱼卵黄蛋白原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结果表明,鲫鱼VTG为二个150、160kda的同源二聚体。低剂量的甲草胺和阿特拉津都能够诱导雄性鲫鱼体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经低剂量甲草胺染毒后,鲫鱼体内VTG总体呈现为倒“U”型。而经阿特拉津诱导的鲫鱼体内的VTG呈现为不规则的波动,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对于鲫鱼而言,阿特拉津表现出内分泌干扰活性弱于甲草胺。并且雄鱼体内的VTG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能导致肝、肾等各种组织病变。6、提取鲫鱼血液总DNA,通过RAPD试验筛选出合适的引物,结果表明,低剂量甲草胺和阿特拉津暴露对鲫鱼DNA有损伤作用,可引起鲫鱼DNA序列发生变化,使DNA片断缺失或增加,并且基因多态性增加,存在一定的至突变性,呈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7、从鲫鱼血液中分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开展对淋巴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激素对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存在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甲草胺和阿特拉津对淋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7.7±7.6μg/L和97.6±26.4μg/L。两种环境激素对鲫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甲草胺在浓度达到7μg/L时就对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阿特拉津则在浓度达到50μg/L时才对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8、从鲫鱼头肾中分离纯化得到巨噬细胞,体外培养,用甲草胺和阿特拉津染毒。结果表明,甲草胺和阿特拉津对巨噬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8.2±7.1μg/L和153.9±23.5μg/L。甲草胺和阿特拉津对鲫鱼巨噬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O2-)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激素均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O2-)活性,呈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9、甲草胺和阿特拉津对细胞酶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环境激素对淋巴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酶活和巨噬细胞的LDH与酸性磷酸酶(ACP)酶活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由此可推测,甲草胺和阿特拉津对细胞酶活的抑制效应可能是其对鲫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功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10、通过活体染毒试验,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及血液白细胞计数。结果表明,低剂量甲草胺和阿特拉津染毒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液白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也均有明显下降。无论是体外染毒还是低剂量活体暴露实验均表明,当甲草胺和阿特拉津达到一定浓度后,对鲫鱼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功能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表明这两种环境激素对鲫鱼存在潜在的免疫毒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三氯生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20)
- [2].农药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1)
- [3].内分泌干扰类农药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1(05)
- [4].水中内分泌干扰性物质的检测综述[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12)
-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目标分析生物样品中的微量内分泌干扰污染物[J]. 分析化学 2017(03)
- [6].三丁基锡内分泌干扰及生殖毒性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06)
- [7].大豆异黄酮内分泌干扰毒性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01)
- [8].苯并芘对稀有鮈鲫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9)
- [9].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检测方法[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03)
- [10].除草剂乙草胺的毒性及其内分泌干扰活性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导刊 2010(06)
- [11].五氯酚对大型溞内分泌干扰作用的试验研究[J]. 盐业与化工 2016(12)
- [12].甲基睾酮对雌斑马鱼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3)
- [13].利用报告基因试验检测饮用水源水的内分泌干扰活性[J]. 生态毒理学报 2009(05)
- [14].国外内分泌干扰物管理和筛选体系及优先名录的建立[J]. 化学世界 2017(01)
- [15].欧盟确认4种邻苯二甲酸酯高关注度物质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03)
- [16].基于MIKE11模型的南淝河及其支流内分泌干扰风险评价与调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7)
- [17].农药联苯菊酯对大鼠内分泌干扰作用的研究[J]. 卫生研究 2012(03)
- [18].甲状腺激素受体介导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筛查内分泌干扰化学物[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6)
- [19].全氟辛基磺酸及其替代产品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 2013(05)
- [20].手性拟除虫菊酯内分泌干扰效应及其对映体选择性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9(05)
- [21].双酚A对雄性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J]. 上海农业学报 2012(04)
- [22].六氯苯与雌二醇共存时内分泌干扰活性拮抗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23].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干扰胰岛素分泌潜在作用机理[J]. 生态毒理学报 2014(02)
- [24].双酚A和酞酸酯对鱼类内分泌干扰效应及繁殖毒性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06)
- [25].核受体超家族及其酵母双杂交检测技术[J]. 生态毒理学报 2008(06)
- [26].MEHP对胚胎期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的内分泌干扰效应[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6)
- [27].DDT毒性及毒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1(10)
- [28].《农药内分泌干扰物评价方法》等三项行业标准通过审定[J].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15(02)
- [29].水中痕量污染物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活性评价[J]. 净水技术 2013(01)
- [30].典型酚类污染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对斑马鱼发育及核受体介导基因调控的分子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