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

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

论文摘要

河流沉积物中蕴含丰富的环境信息。利用河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进行物源识别、沉积环境信息提取和环境污染评价是当前环境磁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则常被用作判别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干流地区的沉积物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点。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长江口、三峡库区及干流的部分城市或区域江段,以流域整体为对象的系统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及长江口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三峡水库156m蓄水前,在宜昌、荆州、城陵矶、鄂州、九江、湖口、安庆、铜陵、芜湖、南京、江阴、镇江、等城市江段以及长江口崇明环岛潮滩系统采集干流中泓沉积物、边滩沉积物、支流沉积物、表层水样及植物样品,综合运用环境化学、环境磁学、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等学科知识及测试手段,从流域角度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地球化学及环境磁学特征。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1)磁铁矿主导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磁铁矿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纵断面上,从中游到下游,磁性矿物含量呈下降趋势,晶粒呈变细趋势;横断面上,从中泓到边滩,磁性矿物含量亦呈下降趋势,晶粒亦呈变细趋势。与干流相比,支流沉积物中不完整反铁磁性物质含量相对较多,亚铁磁性矿物晶粒较细。随着支流泥沙的入江,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相应发生改变,支流物源贡献是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空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2)中泓沉积物的重金属总量及生物可利用态含量较低,与本流域土壤岩石元素背景值相近,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15618-1995),不存在重金属污染。边滩与支流沉积物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与城市排污有关的Cu、Pb、As、Ni等元素含量较高。边滩与支流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较高,所占比重较大,容易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性大,应予以关注。从中游到下游,中泓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差异较大。粒径与重金属沿程差异密切相关,经过粒径校正后的沿程差异明显减小。(3)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汞的含量总体较低,基本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中泓沉积物基本保持自然地质背景状态。边滩沉积物中汞含量明显偏高,反映出人类活动对近岸水域影响较大。边滩沉积物汞的含量高值出现在九江-铜陵区域。(4)崇明环岛潮滩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吸收重金属时,各重金属元素共同进入植物根系,未发现选择性吸收现象。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具有地域差异性,崇明北岸芦苇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南岸。互花米草对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能力高于芦苇和蔗草。芦苇和互花米草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根系>茎>叶,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含量一般大于50%,通过植物收割方式能有效转移重金属。被广泛用作造纸原材料的芦苇的收割在减轻长江口重金属污染上发挥着巨大生态效应。(5)中泓沉积物颗粒整体较粗,以砂粒为主,砂粒含量达63%,平均粒径112μm;边滩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砂组分为主,粉砂组分含量达51%,平均粒径26μm;支流沉积物颗粒最细,以粘土和粉砂粒级组分为主,粘土和粉沙粒级组分含量分别为39%和52%,平均粒径9.2μm。(6)粒度是影响沉积物磁性特征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中晶粒以假单畴一多畴为主(粉砂)的磁铁矿,与较粗粒级的石英、长石(细砂)伴生,并富集于细砂沉积物中,因此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细砂组分的磁化率最大。但将沉积物筛分为三种不同的粒级组分后再测磁化率,出现磁化率与粒径成反比现象,即随着粒级的变细,磁化率愈高。粒度亦是影响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粒径颗粒吸附重金属能力不同。重金属元素Cu、Mn、Pb、As和Ni等性质较为相似,主要富集于细颗粒组分中;与此相反,Sr、Cr和Zr元素趋于富集在粗颗粒组分中。本论文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环境磁学、环境地球化学、沉积学、生态学等手段,从流域角度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沉积物元素数据库,为三峡完全封坝后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的比照参数。(2)系统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中泓、边滩、支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总量与生物可利用态含量水平、污染状况、沿程分布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长江中下游重金属污染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3)研究了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吸收与累积的能力大小、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重金属的植物生态效应。(4)探讨了粒度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和重金属特征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环境磁学及其在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
  • 1.2.1 环境磁学简介
  • 1.2.2 环境磁学在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
  • 1.3 国内外河流重金属研究进展
  • 1.3.1 河流重金属研究概述
  • 1.3.2 河流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 1.3.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4 河流重金属污染评价
  • 1.3.5 长江流域重金属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长江流域概况
  • 2.2 长江中下游干流流域概况
  • 2.2.1 自然地理特征
  • 2.2.2 水环境现状
  • 2.2.3 重大工程影响
  • 2.3 长江口区域概况
  • 2.3.1 自然地理特征
  • 2.3.2 生态环境污染状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 3.1 长江中下游干流样品采集
  • 3.2 长江口样品采集
  • 3.3 实验分析
  • 3.3.1 主要实验内容
  • 3.2.2 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
  • 4.1 引言
  • 4.2 分析原理与测试方法
  • 4.2.1 环境磁学原理
  • 4.2.2 磁性测量及分析方法
  • 4.3 干流中泓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 4.3.1 磁性矿物的类型与含量
  • 4.3.2 磁性矿物的晶粒特征
  • 4.3.3 磁性矿物的沿程分布特征
  • 4.4 干流边滩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 4.4.1 基本磁性特征
  • 4.4.2 边滩沉积物横断面磁性特征
  • 4.5 支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 4.5.1 基本磁性特征
  • 4.5.2 支流汇入对干流中泓沉积物磁性影响
  • 4.6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 4.6.1 崇明东滩基本磁性特征
  • 4.6.2 磁性特征垂向变化
  • 4.7 小结
  •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 5.1 引言
  • 5.2 重金属影响因素与测试方法
  • 5.2.1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5.2.2 测试分析方法
  • 5.3 干流中泓沉积物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5.3.1 含量水平
  • 5.3.2 沿程分布
  • 5.3.3 重金属粒径归一化研究
  • 5.3.4 重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5.3.5 重金属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5.3.6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分析
  • 5.4 干流边滩和支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含量水平
  • 5.4.2 边滩沉积物典型横断面
  • 5.4.3 重金属元素间相关性分析
  • 5.4.4 重金属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5 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长江中下游干流表层水和沉积物汞含量特征
  • 6.1 引言
  • 6.2 样品测试方法
  • 6.2.1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 6.2.2 水体汞测试方法
  • 6.2.3 沉积物汞测试方法
  • 6.3 长江中下游干流表层水体汞的含量特征
  • 6.3.1 含量特征
  • 6.3.2 原因探讨
  • 6.4 长江中下游河道沉积物中汞的含量特征
  • 6.4.1 中泓沉积物中汞含量特征
  • 6.4.2 边滩沉积物中汞含量特征
  • 6.5 小结
  • 第七章 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
  • 7.1 引言
  • 7.2 植物修复原理与测试方法
  • 7.2.1 植物修复原理
  • 7.2.2 样品采集
  • 7.2.3 测试方法
  • 7.3 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
  • 7.3.1 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 7.3.2 植物体吸收重金属的地域差异
  • 7.3.3 不同植物体的重金属含量特征
  • 7.3.4 植物体的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
  • 7.3.5 植物根系吸收重金属元素的选择性
  • 7.4 小结
  • 第八章 粒度对沉积物磁性和重金属特征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粒度分析原理与测试方法
  • 8.2.1 粒度测试分析原理
  • 8.2.2 粒级划分
  • 8.2.3 粒度测试分析方法
  • 8.3 粒度对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
  • 8.3.1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 8.3.2 粒度沿程分布特征
  • 8.3.3 粒度对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
  • 8.4 粒度对长江中下游沉积物重金属特征的影响
  • 8.5 重金属的磁学响应探讨
  • 8.6 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磁学及重金属地球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