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接受了城市群这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其产生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及城市群带来的发展红利将推动“城市群”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国家层面的成渝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即将出台,针对成渝经济区的研究日益广泛和深入,如何有效地解决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构建新增长极的角度来探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重点,以城市群经济效应的基本理论和增长极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如何确定和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为研究主线。主要内容如下:论文明确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布局。认清了成渝经济区在中国经济版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加肯定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和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对其的重要性。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向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格局、人口分布和城市规模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成渝经济区培育和构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后,本文就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成渝经济区无法在短期内培育出与成都、重庆抗衡的第三个特大型城市,进一步地通过对比分析和spss统计软件分析确定了城市群才是适合“第三极”的增长极形态,而川南城市群是综合素质最高的城市群,理应担当“第三极”这一重要角色。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产业分工、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等层面提出了川南5市如何突破行政界限,强化区域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渝“第三极”战略规划的几项建议,以期为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最终得出了成渝经济区必须变双核发展为三中心多向发展,改变现有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培育川南城市群这一继成都、重庆后的“第三极”,加速川南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以期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良好的区域协作平台。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 城市群的理论研究1.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1.2.3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框架1.4 论文研究方法简介第2章 相关范畴的界定及分析2.1 有关城市群的概念界定2.1.1 城市群的概念界定2.1.2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的动力机制2.1.3 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关系2.2 区域空间开发的模式2.2.1 增长极开发模式2.2.2 点轴开发模式2.2.3 成长三角开发模式第3章 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分析3.1 成渝经济区相关范畴的界定及分析3.1.1 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界定3.1.2 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现状3.1.3 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3.1.4 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3.2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3.2.1 城市化水平方面3.2.2 城镇空间集聚方面3.2.3 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方面第4章 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战略意义及"第三极"的选择研究4.1 "第三极"的相关概念分析4.1.1 佩鲁对增长极的判定原则4.1.2 "第三极"的概念4.1.3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判定标准4.2 构建成渝"第三极"的战略意义4.2.1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目前最适合成渝经济区的开发模式之一4.2.2 可以强化经济联系,弥补成渝走廊的经济支撑空缺4.2.3 有利于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4.2.4 有利于尽快缩短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4.3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4.3.1 成渝"第三极"的选择应更多地考虑城市群而非单个城市4.3.2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第5章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5.1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布局5.2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及发展现状5.2.1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5.2.2 川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5.3 川南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5.3.1 城市之间"各自为政,争当领袖"现象仍然存在5.3.2 产业结构不合理,协调程度低下5.3.3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5.3.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缺乏高等级交通路线5.4 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第6章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一体化策略研究6.1 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6.2 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3 明确各城市产业分工,形成组合城市错位发展6.4 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信息产业6.5 行政干预辅助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6.5.1 突破行政区划,构建新型区域管理体制6.5.2 构建区域利益协调制度,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成渝经济区论文; 第三极论文; 一体化论文; 川南城市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