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有效地将目的基因位点特异性地整合到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避免外源基因随机插入基因组,这是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中未解决的重要问题。链霉菌噬菌体ΦC31整合酶可以将外源核苷酸序列定点整合到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的特异性位点上,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由于外源基因随机插入造成的基因突变风险,可以成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转基因位点特异性重组操作和基因治疗的有用工具。现在常用的几种基因转移途径,病毒载体由于随机整合和免疫学性质,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非病毒载体如裸DNA载体的转移效率受不同细胞类型的影响,也有潜在的随机整合外源基因到宿主基因组的可能性。近年来新出现的蛋白转导技术能够在几乎不受细胞类型限制的条件下,转移一个活性的蛋白进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在体内可以通过小鼠的血脑屏障,提示该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基因转移途径在基因治疗和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首先研究了ΦC31整合酶在体外的生物学特性。我们通过建立新的体外ΦC31酶的活性检测系统,表达纯化了23.8U/mg的重组ΦC31整合酶蛋白,它能够在pH6.5—11,温度9—37℃的条件下表现酶活性。在最适条件下(pH8.5,温度20℃),ΦC31整合酶蛋白的Km和Vmax分别是6.261 nmol/L和0.8621 nM-1min-1。利用原子吸收质谱分析(ICP-mass)发现,ΦC31整合酶蛋白结合高浓度的K+离子,没有发现结合Ca2+,Mg2+和Mn2+等金属离子的特性。红外傅立叶光谱(FT-IR)和圆二色仪(CD)对该蛋白构象的研究表明,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的卷曲的比例十分敏感地受pH值,温度,离子浓度和酶的DNA底物等条件的影响。在一些蛋白酶的抑止剂(如EDTA,EGTA,2-ME,PMSF,DTT)和低浓度的去垢剂(如0.1%Tween20和TritonX-100)的条件下,该整合酶活性基本不受影响。以上研究表明ΦC31整合酶的性质与已发现的λ重组酶家族成员(如Cre重组酶)完全不同,是一种新型的丝氨酸重组酶。ΦC31整合酶体外检测系统的建立和酶动力学性质的研究,将为后续的以该酶为代表的大分子量的丝氨酸整合酶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应用ΦC31整合酶在基因转移途径上仍然需要考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蛋白转导技术可以转移一个不受细胞类型限制的外源蛋白进入哺乳动物细胞中,转导后的蛋白在细胞中瞬时存在并表现生物活性。这一技术为有效地应用ΦC31整合酶介导的定点整合提示了新的方向。为了建立ΦC31整合酶的蛋白转导系统,我们构建了定量检测ΦC31整合酶功能的哺乳动物的293-PB[EGFP]报告细胞系。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证实,我们制备的融合TAT-PTD(HIV-1的Tat蛋白的47—57aa的蛋白转导结构域)的ΦC31整合酶蛋白能够以密度依赖性的方式进入所有与之共孵育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并且有效地介导特异性核苷酸序列位点的精确重组反应。至此,一个新的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应用蛋白转导技术,转移ΦC31整合酶的方法体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我们从哺乳动物细胞中ΦC31整合酶的细胞定位与功能的研究入手,发现增加外源的ΦC31整合酶在细胞核内的分布,能够很好地增加该酶介导的细胞染色体水平的重组功能。为了更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应用ΦC31整合酶,我们用NLS(SV40大T抗原的核定位信号)对ΦC31整合酶蛋白的C端进行了修饰。通过ΦC31整合酶分别以蛋白转导和质粒DNA转染的细胞学实验,证实C端融合NLS的ΦC31整合酶能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更好的重组效果。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利用TAT和NLS修饰的ΦC31整合酶(TAT-ΦC31-NLS)经蛋白转导介导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特异性地整合到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中,筛选得到的细胞系能够长期高效表达hFⅨ蛋白,并且表现出大约50%的外源hFⅨ基因位点特异性地整合在细胞基因组的psiA位点。在细胞中的瞬时存在的TAT-ΦC31-NLS能够介导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细胞基因组。活性TAT-ΦC31-NLS蛋白转导4天后的细胞,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实验已经不能检测到细胞中残存的整合酶蛋白。细胞周期和早期细胞凋亡分析实验表明,TAT-ΦC31-NLS蛋白转导对293和COS-1等哺乳动物细胞没有明显的影响。至此,我们应用TAT-ΦC31-NLS蛋白优化了ΦC31整合酶的蛋白转导技术,并且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介导外源hFⅨ基因定点整合在细胞基因组中,从而为更安全有效的转移ΦC31整合酶进入细胞的途径提供了新的例证。TAT-ΦC31-NLS整合酶蛋白能够从大量培养的细菌中经过一步快速的亲和纯化步骤制备,我们希望它能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应用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操作和基因治疗的领域。综上所述,本文说明了链霉菌噬菌体ΦC31整合酶的在体外催化重组反应的特性,为ΦC31整合酶在体外的基因重组操作和细胞中介导定点整合的应用提供了基础:通过对ΦC31整合酶的修饰和转移方法的优化,建立了在细胞中更有效和安全地利用ΦC31整合酶的蛋白转导方法,从而避免了利用的病毒和DNA载体可能造成的ΦC31整合酶基因随机整合和长期表达造成的毒性;最后以蛋白转导ΦC31整合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介导外源hFⅨ基因的位点特异性整合的应用研究,为ΦC31整合酶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操作和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作了初步探索。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白木香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筛选[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16)
- [2].《自然》:破解整合酶的三维结构[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07)
- [3].羟基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与HIV-1整合酶的分子模拟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6(05)
- [4].HIV整合酶的晶体结构被成功解析[J]. 药学进展 2010(06)
- [5].天然酚酸类化合物抑制HIV整合酶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 2008(09)
- [6].HIV整合酶及其抑制剂[J]. 中国输血杂志 2012(S1)
- [7].HIV-1整合酶三维结构[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04)
- [8].HIV-1整合酶四聚体结构模拟及其活性位点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9(06)
- [9].Sp100与HIV-1整合酶互作并抑制其介导的病毒整合(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03)
- [10].整合酶及细胞辅助因子LEDGF与慢病毒整合[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03)
- [11].天然化合物抑制HIV整合酶的研究进展[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9(05)
- [12].pEASY-E1-Int1表达载体的点突变改造与整合酶的表达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6)
- [13].фC31位点特异性整合酶系统研究进展[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7)
- [14].phiC31整合酶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治疗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8(06)
- [15].φC31整合酶与转基因动物研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02)
- [16].一种快捷可靠评价链霉菌噬菌体准ФC31整合酶功能的双荧光报告系统(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07)
- [17].Daxx与ΦBT1相互作用并抑制其重组活性(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3(01)
- [18].位点特异整合酶φC31的作用机制及应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19].二酮酸化合物与HIV-1整合酶识别的分子模拟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6(03)
- [20].基于φC31整合酶的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组操作技术研究进展(英文)[J]. 蚕业科学 2011(03)
- [21].ΦC31整合酶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4)
- [22].天津市HIV/AIDS未治疗人群整合酶基因多态性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1)
- [23].病毒末端DNA与不同长度HIV-1整合酶四聚体的对接研究(英文)[J]. 生物物理学报 2010(10)
- [24].分子模拟技术评估我国HIV-1整合酶突变位点的耐药性[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7(12)
- [25].以分子模拟技术研究HIV-1整合酶和黄芩素的相互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24)
- [26].ΦC31整合酶介导猪基因组定点修饰的探讨[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02)
- [27].φC31整合酶系统介导的位点特异性整合研究进展[J]. 遗传 2011(06)
- [28].HIV整合酶结构、功能及其二酮酸类抑制剂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4(02)
- [29].第二代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dolutegravir[J]. 上海医药 2014(21)
- [30].Importin α1与HIV-1整合酶相互作用及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英文)[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4(03)
标签:链霉菌噬菌体论文; 整合酶论文; 蛋白二级结构论文; 酶活性论文; 蛋白转导论文; 转染论文; 蛋白转导结构域论文; 人凝血因子论文; 核定位信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