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论文题目: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于航

导师: 邓军

关键词: 逆冲推覆,盆地演化,构造应力场,前陆盆地,油气勘探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川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北缘,其北与秦岭造山带、西与龙门山逆冲带、东南部与华南褶皱系毗邻。本文根据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演化特征,结合区内基本石油地质条件,重点研究了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川、陕、鄂交界处,分隔着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该带西北端受汉南地块限制,东部有黄陵地块的阻挡,其展布方向由西北部的北北东向、中部的近东西向、至东南部的北东东向,呈一向西南凸出的弧形,是由一系列呈向西南突出的巨型逆冲推覆断裂带构成。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以发育一系列的弧形逆冲断裂及断裂间所加褶皱断块为基本特征。自北东向西南,以城口-房县断裂、镇巴-鸡鸣寺断裂为界,可将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划分为北大巴山冲断褶带、南大巴山冲断褶带及南大巴山推覆前锋扩展褶皱带三部分;根据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年代、推覆前后地层接触关系、不同期推覆构造间的空间交切、复合关系等标志来判定,大巴山弧形推覆构造主要是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推覆构造的叠加复合。因此,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是一个具多成因、多期构造叠加的复杂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 结合盆地古地理与构造演化分析,将盆地演化划分为早古生代的克拉通拗陷、晚古生代的克拉通裂陷和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以及三叠纪至震旦纪的陆陆碰撞、中新生代的陆内造山构造演化阶段。通过对川东北地区NE、NW、EW 向构造相互形成时序关系分析,并与大巴山构造带及湘鄂西构造带的交切复合类比,从而在研究区筛分出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构造。通过对各期构造的褶皱轴迹和共轭节理的统计分析,恢复了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构造的古应力场。在对研究区已知油气田解剖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断层、不整合、构造叠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并对研究区生、储、盖及其组合进行了研究,重点解剖了石炭系构造气藏的成藏体系、气藏特点及油气聚集规律,分析了二叠系生物礁类型及成礁序列、生物礁气藏特点及成藏模式,以及中三叠统构造-岩性气藏的基本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在以上综合研究基础上,对本区油气勘探前景区进行了预测,认为勘探重点应是南大巴山推覆前缘和米仓山—大巴山前缘的前陆盆地地区为油气勘探重点构造带。

论文目录:

前言

一、研究简史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工作进展情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层

一、扬子地层区

二、陕南秦岭地层区

第二节 构造

一、龙门山构造带

二、秦岭造山带

三、扬子地块北缘

四、华南褶皱系

第二章 川东北地区基本地质构造特征

第一节 大巴山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

一、推覆构造带划分及组成

二、推覆构造时限

三、大巴山推覆构造结构特点

第二节 其它构造带

一、米仓山复背斜隆起区

二、川东褶皱带

三、盆地构造区

第三章 盆地演化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第一节 盆地演化

第二节 构造演化

一、基底形成阶段

二、震旦-三叠纪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陆陆碰撞演化阶段

三、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前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第三节 构造应力场分析

一、印支期构造应力场

二、晚燕山-早喜山期构造应力场

三、喜山晚期构造应力场

第四章 构造对油气控制作用

第一节 古隆起对油气聚集控制作用

第二节 断层与油气运聚

一、断层规模与油气

二、断层开启点与油气关系

三、断层几何形态、组合与油气

第三节 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第四节 构造叠加与复合油气运聚

一、构造叠加类型

二、构造叠加与油气聚集

第五章 川东北油气聚集规律及成藏分析

第一节 前陆冲断带油气藏特征

第二节 川东北地区油气藏特点

一、川东北石炭系构造带气藏

二、南通巴构造带油气勘探

第三节 生、储、盖组合及特点

一、烃源岩

二、储层

三、盖层

第六章 川东北地区含油气条件和目标区预测

第一节 大巴山推覆前缘滑脱褶皱带

一、含油气条件

二、生油条件及油气演化

三、有利勘探目标

第二节 前陆盆地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6-01-04

参考文献

  • [1].川东北地区气藏流体物性分析与研究[D]. 王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 [2].川东北地区综合治理井漏技术研究[D]. 蒲军宏.西南石油大学2015
  • [3].川东北地区陆相地层致密砂岩储层预测[D]. 贾跃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4].川东北地区欠平衡钻井可行性评价[D]. 魏巍.西安石油大学2011
  • [5].川东北地区高压气井溢流机理研究[D]. 包凯.西南石油大学2015
  • [6].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D]. 李晨睿.西南石油大学2017
  • [7].川东北地区河坝构造岩石物理特征及工程应用研究[D]. 朱定军.成都理工大学2009
  • [8].川东北地区漏失井固井技术研究[D]. 初永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 [9].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 胡峰.西南石油大学2015
  • [10].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精细研究[D]. 李阔.长江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沉积相、成岩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D]. 王瑞华.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
  • [2].川东北地区普光构造带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D]. 李国军.成都理工大学2008
  • [3].川东北地区普光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演化[D]. 凡元芳.中国地质大学2006
  • [4].南大巴构造特征及演化[D]. 石文斌.中国地质大学2007
  • [5].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构造演化特征与圈闭形式[D]. 夏在连.成都理工大学2005
  • [6].川东地区高陡构造成因机制及含油气性分析[D]. 赵裕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7].川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赵正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8].川东北飞仙关组石膏成因和分布与储层发育的关系[D]. 陈果.西南石油学院2005
  • [9].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D]. 韩小俊.成都理工大学2002
  • [10].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D]. 高红灿.成都理工大学2004

标签:;  ;  ;  ;  ;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