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老年人群的认知进行调查评估,观察其可能危险因素,并对针灸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针灸改善认知的“关键脑区”,从而为进一步探讨针灸改善认知的中枢机制提供靶向依据。方法:研究分三步进行,首先是以一系列的量表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排除血管性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认知障碍的基础上,对来自社区和老年大学的老年人群进行认知评价,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者,并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MCI发病的相关性。第二步回顾分析既往文献,对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针灸临床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采用海马区注射Aβ法制作AD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智三针组和非穴组,其中智三针组予针刺“智三针”;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非穴点;模型组除不予针刺,其他操作均同其他两组。一个疗程后,利用FDG-PET观察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关键脑区”,为进一步探讨其中枢机制提供靶向依据。结果:临床调查部分:正常组和MCI组两组性别构成比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和MCI组两组间年龄段分布和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是否接受再教育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教育情况(0R2.44)和文化程度(ORO.45)是MCI阳性率的危险因素,年龄(0R1.35)是MCI阳性率的保护因素。文献分析部分:总体疗效比较,单纯针刺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52,2.35)];针药结合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0R=4.15,95%CI(2.37,7.29)]。治疗前后MMSE增分比较,单纯针刺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WMD=-0.58,95%CI(-1.03,-0.14)];针药结合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WMD=2.07,95%CI(1.59,2.55)]。针刺前后MMSE得分比较,单纯针刺组针刺前后MMSE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WMD=-2.21,95%CI(-2.57,-1.84)];针药结合组针刺前后MMSE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WMD=-4.80,95%CI(-3.16,-2.53)]。动物实验部分: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嗅球、扣带回、额叶皮质3区、运动皮质、顶叶联合皮层、压后皮质、感觉皮层、视觉皮层;智三针激活脑区:终纹床核、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脚、中脑被盖、脑桥;针刺非穴激活的大鼠相关脑区主要为:背侧丘脑、下丘脑。结论:老年认知功能与年龄、文化程度及再教育情况息息相关。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群MCI的发病率逐步上升,且上升趋势也随之增长;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中MCI的发病率越低,而再教育可以减少老年人群MCI的发病率。在老年MCI人群中,以延时回忆能力下降最为明显,而定向力能力几乎完整保留。针灸对AD患者的认知具有改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前后患者MMSE评分均有明显增高;但是在短期疗程比较中,单纯针刺的效果不及西医药物,针药结合的效果最好,并优于西药。然目前针灸治疗AD的临床研究鲜有遵循循证医学的,多为无随机对照,无盲法,小样本,短时的临床研究,故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有待以后设计更客观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智三针”与非穴比较,其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大,具有特异性;“智三针”激活的脑区从功能上与AD动物模型的“关键脑区”从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提示“智三针”激活的脑区(以边缘系统为主)可能是其改善认知的关键效应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