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于缺血性脑中风病(IS)等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中医药辨证施治(分型分证论治)是具有优势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对符合IS发病学和病理学特征的中医理论认识不够,对IS证候发生、方药作用的机理仍缺乏适宜的解释途径,探讨“分证论治机理”,阐述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结合、理法方药体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1.目的综述并探讨IS从“络”辨治的中医学理论构架;并以IS为疾病的代表,从病证结合,方药治疗的角度,以化瘀解毒生络的治疗思路切入探讨并说明IS从“络”辨治的部分生物学基础,为开发治疗IS的中药提供筛选平台。工作假说:疾病、证侯、方剂为复杂系统。建立符合疾病特征的中医辨治理论体系(如从“络病”学的角度对IS进行辨治分析),整合相关证候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如络脉的现代生物学和病理学认识),可指导我们去研究方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通过疾病病理和生物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初步设计、细胞表型的观察,将有助于探寻IS从“络”辨治的合理性及方药的作用机理。2.实验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模型,以化瘀解毒方剂共同药物“川芎”的典型成分“川芎嗪”进行干预,设置六个浓度梯度,进行MTT细胞增殖检测并观察川芎嗪的促内皮细胞增殖效应。3.实验研究结果本次初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在不同浓度下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不同的活性影响。作用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未加药组比较,小剂量药物(浓度为0.5mg/ml)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趋势(P<0.05),大剂量(浓度大于5mg/ml)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01),剂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川芎嗪具有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同时也可避免过度促进血管生长带来的副作用。4.结论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实验结果提示不同的剂量范围可能存在着作用的相对特异性,小剂量川芎嗪有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的潜质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功能。表明:(1)在治疗IS时川芎嗪的工作浓度区间可能存在于较低的剂量范围内;(2)中药单体可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3)验证了从“络”辨治IS的合理性,有助于指导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药物的筛选开发并加深对“络道衰变”、“瘀毒损络”与“化瘀解毒生络”特点的认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从络辨治论文; 瘀毒阻络论文; 毒损脑络论文; 络道衰变论文; 化瘀解毒生络论文; 络脉细胞模型论文; 川芎嗪论文; 缺血性中风病论文; 络脉论文; 络病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