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病从“络”辨治及川芎嗪实验验证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从“络”辨治及川芎嗪实验验证研究

论文摘要

对于缺血性脑中风病(IS)等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中医药辨证施治(分型分证论治)是具有优势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对符合IS发病学和病理学特征的中医理论认识不够,对IS证候发生、方药作用的机理仍缺乏适宜的解释途径,探讨“分证论治机理”,阐述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结合、理法方药体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1.目的综述并探讨IS从“络”辨治的中医学理论构架;并以IS为疾病的代表,从病证结合,方药治疗的角度,以化瘀解毒生络的治疗思路切入探讨并说明IS从“络”辨治的部分生物学基础,为开发治疗IS的中药提供筛选平台。工作假说:疾病、证侯、方剂为复杂系统。建立符合疾病特征的中医辨治理论体系(如从“络病”学的角度对IS进行辨治分析),整合相关证候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如络脉的现代生物学和病理学认识),可指导我们去研究方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通过疾病病理和生物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初步设计、细胞表型的观察,将有助于探寻IS从“络”辨治的合理性及方药的作用机理。2.实验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模型,以化瘀解毒方剂共同药物“川芎”的典型成分“川芎嗪”进行干预,设置六个浓度梯度,进行MTT细胞增殖检测并观察川芎嗪的促内皮细胞增殖效应。3.实验研究结果本次初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嗪在不同浓度下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不同的活性影响。作用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未加药组比较,小剂量药物(浓度为0.5mg/ml)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趋势(P<0.05),大剂量(浓度大于5mg/ml)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01),剂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川芎嗪具有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同时也可避免过度促进血管生长带来的副作用。4.结论川芎嗪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实验结果提示不同的剂量范围可能存在着作用的相对特异性,小剂量川芎嗪有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的潜质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功能。表明:(1)在治疗IS时川芎嗪的工作浓度区间可能存在于较低的剂量范围内;(2)中药单体可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3)验证了从“络”辨治IS的合理性,有助于指导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药物的筛选开发并加深对“络道衰变”、“瘀毒损络”与“化瘀解毒生络”特点的认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一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证论治研究进展
  • 二 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三 缺血性中风病病理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 一 从“络”辨治缺血性中风病的学术思想举隅及理论认识
  • 1. “络病”与中风病的相关源流索要
  • 2. 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归于“新病入络”而证治核心在于“病络” 王永炎院士创造性地提出络脉之病,既可以是“久病入络”(比如
  • 3. “络病”理论在中风病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 二 缺血性中风病从“络”辨证论治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1. 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概念
  • 2. “脉络—血管系统病变”与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
  • 3.“毒损脑络,,假说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4. 运用络病理论指导IS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络脉病变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
  • 三 缺血性中风病从“络”辨治的理论构架
  • 1. 论“毒损脑络,络脉受阻,络道衰变,络脉虚滞”为IS的主要病机
  • 2. 论“分证论治,截毒防变,化瘀解毒生络,通畅络脉”为 IS 的主要治则治法
  • 四 缺血性中风病基于络脉理论的实验验证研究切入点(工作假说)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实验验证研究
  • 川芎嗪对血管体外细胞实验模型——内皮细胞模型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  ;  

    缺血性中风病从“络”辨治及川芎嗪实验验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