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

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

论文摘要

处于剧变之中的近代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而监狱本身又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自晚清帝国以降,传统的对于受刑人控制方式因于诸多因素的作用始生变化,传统的狱制遂逐渐开始了近代化之路。但中国狱制的近代转型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转型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也就是近代狱制转型主要借助于哪些方面的变化来实现的?这一转型过程及制度的近代化对于当下狱制发展的启迪与借鉴的意义何在?本文的写作即在于为如上问题探询一个粗浅的答案,同时更在于反思近代的狱制转型,以为我国当下狱制发展进一言。本文共包括导论、主体内容的四章及尾章并代结语六部分:导论部分首先明确了选题的意旨:着意于通过近代狱制转型的研究为当下中国的狱制建设挖掘出某些有意义的借鉴。继而对于本论文的题目做以适当的解释:“近代中国”从时间上来看主要指清末新政至北洋政府时期,但因于制度的变迁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难于以时间来绝对界分,故本文的探讨仅以上述的时间范围为主而又不能完全受制于这一限定;近代狱制转型实质即为从本文所界定的狭义监狱向最狭义监狱转化的过程;“明暗之间”则主要指出了近代中国狱制转型的内隐性的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监狱史研究四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国外研究现状部分则着重介绍了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的贡献,并简要评价了冯克(Frank Dikotter)的《犯罪、刑罚及近代中国的监狱改革:1895-1949》的写作特点与不足。最后简要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主体内容的第一章为近代中国监狱理念的转型。监狱,从物质层面言,作为一种器物,实为精神——气质层面改良之基础。故而,中国近代的狱制转型必始于监狱——作为一种国家营造物的改良,也即改良监狱自当以改良监狱建筑物为前提。本章首先梳理了近代以前有关监狱的各种不同的称谓,继而系统挖掘了传统监狱的代表——圜土之制的法律理念:中国传统刑罚不仅体现报复,更主要是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秩序,天人合一。刑罚体现为一种“天”意,监狱的建筑自然也与“天”相关——监狱的外形即为天之体——圆形。因此,中国古代的“圆形监狱”的建筑形状实质即为“天人合一”的刑罚观念的体现。这一“宇宙和谐、天人合一”的观念,到了清代则大为淡薄,由此才开始了近代中国的监狱转型。近代开国以来,国人游历西方深感其狱制之美良,与清末中国监狱的黑暗、污浊相比,朝野上下、志士仁人皆意识到改良监狱乃为当务之急。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山西巡抚赵尔巽上奏《请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折文》之后,遂开始了罪犯习艺所的设立,此为近代监狱转型之嗥矢;其后本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监建设中的代表——湖北、奉天及京师模范新监的建设过程及建筑图式,并深入挖掘了新监之“新”的多层涵义——改善了囚人的生存环境;新监建筑所体现的监狱理念与传统的“圜土之制”迥然相异:新监的理念重在于实现对于服刑人的有效监视;新监的建设开创了中国监狱建筑史的新纪元,监狱建筑学由此诞生;新监建设层次性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因为少年监的建设集中体现了监狱的分类管理及教育刑理念,故本章最后一部分阐述了中国近代少年监的生成及启示。正文第二章为监狱控权人——监狱官的近代转型。首先概述了近代以前、讼狱一体的体制之下监狱官的设置、要求与待遇等,其后在近代中国监狱官转型的序曲与奠基之中,主要阐述了清末沈家本的主张:“养成监狱官吏与培养监狱专官”理论的提出及张之洞“监狱设专官”的实践。本章重点分析了民国初期监狱官的设置、选任、监狱官的待遇标准与薪俸、民初监狱招考看守的实践与意义。最后剖析了近代中国监狱官转型的一般规律——监狱官官僚体制的确立、监狱官素质与有效控制的密切关系——及这一转型过程所反映出的借鉴与不足。总体而言,监狱官的近代转型也反映出形式多于实质,最终使得这一转型也仅仅处于“明暗之间”。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监狱管理的近代转型。从收监到释放所体现的程序法定;对于服刑人的给养与卫生的法律规定与实然状态;作为与教育刑理念相配套的制度——劳动与教诲在近代狱制转型过程中的实然状况,并指出了对于服刑人的管理理念由传统的儒家礼教、体恤到近代为了实现对于服刑人的感化教育的宗旨的转变。本文的第四章以假释制度为核心考察了监狱行刑制度的近代化。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假释制度由恩典到权利的历史演进,其后详尽分析了近代中国立法中假释制度确立的背景、过程及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在详细分析了民初假释立法的前提下,本文主要以《奉天监狱档案》为主要线索考察了假释在行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及这一运作过程所体现的“严格依法”、“程序法定”、“悛悔有据”、“注重事后考察监督”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进一步所反映出的始于清末的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总体的尊卑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个人仍然未能从家族之中获得彻底的“解放”,没有完成个人作为独立人格的自然人的“从身分到契约”的进化。转型时期的近代中国仍是或者更主要是一个“熟人社会”,基于“身分”的观念仍然在更多的领域中有所体现的社会状况;通过假释效果的考察分析指出了近代假释实践的有益与不足,并进而阐明了虽然民国时期实际上对于多名服刑人适用假释,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民众的法律情结也许更多的还停留于“报复惩戒”,而“教育刑”理念仍然未能深入人心。这同时也说明,制度的指令性运作也许能够实现,但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转型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刑罚观念实质是建立于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而社会心理的转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近代中国行刑制度的近代转型也必然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全文的最后一部分——尾章并代结语,深入分析了近代狱制转型的动因及对于近代狱制转型的一些反思。前者主要分析了近代中国狱制转型的要因——国家层面的政治诉求、理论层面的哲学基础及监狱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等;后者对于近代中国狱制转型的反思主要关涉:行刑社会化与狱制转型、狱制转型与“人治”、狱制转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与社会的需要。如上几方面的问题也正是中国当下监狱发展与建设必须要特别关切的,同时也是本文通过近代中国狱制转型的研究对于现在监狱建设的一点贡献。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旨
  • 二、关于题目的几点说明
  • (一) “近代中国”与“清末”之辨
  • (二) “狱”之解
  • (三) “明暗之间”之说
  •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 国内的情况
  • (二) 国外对于近代监狱史的研究评述
  • 四、本文的方法论及结构问题
  • 第一章 近代中国监狱理念的转型
  • 一、近代转型之前的中国监狱理念分析
  • (一) “狱”、“监”、“监狱”:称谓的演进
  • (二) 由夏迄清名称多样
  • (三) 中国传统的监狱理念:圜土之制分析
  • 二、外国监狱改良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三、清末民初的新监
  • (一) 罪犯习艺所的设立
  • (二) 新监的创设及图式
  • 四、新监之“新”分析
  • (一) 改善了囚犯的生存环境
  • (二) 新监的建筑所渗透的监狱理念的更新
  • (三) 新监的建设开创了中国监狱建筑史的新纪元——监狱建筑学的诞生
  • (四) 新监建设的层次性发展
  • 五、特殊监狱——中国近代少年监的生成与启示
  • (一) 中国近代促成少年监生成之路径
  • (二) 反思与启示
  • 第二章 监狱控权人——监狱官的近代转型
  • 引言
  • 一、中国前近代监狱官的资格与地位
  • 二、中国近代监狱官转型的序曲与奠基:以清末为线索
  • (一) 沈家本的主张:“养成监狱官吏与培养监狱专官”理论的提出
  • (二) 张之洞的实践:监狱设专官
  • 三、中国近代监狱官的转型:以民国初期的考察为核心
  • (一) 监狱官的设置
  • (二) 监狱官的选任
  • (三) 监狱官的待遇标准与薪俸
  • (四) 民国初期监狱招考看守的实践
  • 四、中国近代监狱官转型的借鉴与不足
  • (一) 可资借鉴之处
  • (二) 不足之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狱管理的近代转型
  • 一、由收监到释放:程序法定
  • (一) 收监
  • (二) 释放
  • 二、给养与卫生的法律规定与实然状态
  • (一) 给养法律层面的考察与实然状态
  • (二) 卫生方面的法律规定与实然状态
  • (三) 比较分析
  • 三、教育刑在监狱管理中的体现:劳动与教诲
  • (一) 概说
  • (二) 近代行刑中服刑人的劳动
  • (三) 近代行刑中对于服刑人的教育与教诲
  • (四) 评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刑罚执行制度的近代化——以假释制度为核心的考察
  • 一、假释制度的历史演进:由恩典到权利
  • 二、近代中国立法所确立的假释制度
  • (一) 假释制度在近代中国的初见
  • (二) 民初立法所确立的假释制度概说
  • (三) 民初所确立的假释制度面面观——比较视点的考察
  • 三、近代刑罚执行中假释制度的实然性考察
  • (一) 适用的实然状况:以《奉天监狱档案》为主要线索
  • (二) 假释实践的分析
  • (三) 假释效果的分析
  • (四) 借鉴与不足
  • 尾章并代结语——中国近代狱制转型的反思与前瞻
  • 一、近代中国狱制转型要因分析
  • (一) 作为国家层面的政治诉求的收回“治外法权”与国人一定程度的自觉
  • (二) 监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三) 传统儒家观念发生动摇
  • 二、对中国近代狱制转型的几点反思
  • (一) 行刑社会化与狱制转型
  • (二) 狱制转型与“人治”
  • (三) 狱制转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 (四) 经济因素的影响与社会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墙内的话剧演出[J].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9(05)
    • [2].服刑人员在做“套圈”游戏[J]. 江淮法治 2019(02)
    • [3].中國減刑制度發展報告[J]. 中国法律 2014(02)
    • [4].服刑人员在烧伤ICU治疗中的心理护理[J]. 医疗装备 2016(07)
    • [5].表情[J]. 新世纪周刊 2009(15)
    • [6].针对有毒瘾社区服刑人的矫正范式转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服刑人权利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J]. 理论探索 2012(02)
    • [8].全國監獄工作會議召開[J]. 中国法律 2015(04)
    • [9].服刑人权利保护中的几个争议问题探析[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0(03)
    • [10].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心理矫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4)
    • [11].变刑期为学期[J]. 检察风云 2012(05)
    • [12].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3)
    • [13].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J]. 精神医学杂志 2011(06)
    • [14].严控再次犯罪指标下的行刑误区——监禁模式固化的成因及系统性破解[J]. 政治与法律 2018(11)
    • [15].服刑人员组织公民行为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 2010(06)
    • [16].服刑人员攻击行为特征及与公正感知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03)
    • [17].死刑犯寻亲:被拐30年后的“等着我”[J]. 法律与生活 2018(12)
    • [18].“高墙”里的文明之花[J]. 走向世界 2012(28)
    • [19].近期学术观点推介[J].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5(10)
    • [20].男性服刑人员情绪智力调查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5)
    • [21].在社区矫正中犯罪被害人的参与和权利保护[J].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22].服刑人员权利意识变迁的社会学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3].安徽省白湖全力维护服刑人员合法权益[J]. 方圆 2016(21)
    • [24].改造“怪事”:重病服刑人员缘何盯住他不放?[J]. 法律与生活 2018(17)
    • [25].未成年服刑人员62例甲沟炎治疗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 2012(16)
    • [26].开展服刑人员HIV阳性结果告知的探索[J]. 社区医学杂志 2010(19)
    • [27].“视频会见”化解高墙内的牵挂[J]. 法律与生活 2018(01)
    • [28].创业培训在狱中[J]. 就业与保障 2011(05)
    • [29].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30].微评/角度[J]. 中国律师 2018(07)

    标签:;  ;  ;  ;  

    明暗之间:近代中国的狱制转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