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教”思想刍议

孔子“德教”思想刍议

论文摘要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科技至上的种种弊端,带来了人们心灵的残缺和道德的滑坡,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论语》的思想内容为参考,归纳总结其中的“德教”思想予以分析和探讨。同时,通过阅读和收集大量相关的研究著作与文章,吸取各家观点,尽可能从比较深的层次来挖掘孔子“德教”思想精髓,并加以系统的研究和阐发,为当代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内容和方法,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符合本国实践和时代的需要,彰显民族特色。本文对孔子的“德教”思想进行了纵向性的整理和阐释。第一部分论述孔子“德教”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问题,任一道德教育理论建构的理论前提就是关于“人”的思考。孔子认为“性近习远”,前者决定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后者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是其“德教”思想的理论前提。第二部分论述了孔子“德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一,“德教”的目标——圣人与君子。为使其“德政”的政治主张能得以顺利实施,孔子提出了“圣人”与“君子”的德教目标,期望通过他们将他的政治主张与伦理要求结合在一起,达到一个“德治仁政”的社会;其二,“德教”的具体内容——仁与礼。“仁”是从人的“爱人”本质上强化人固有的内心德性,是孔子“德教”思想的内核。“礼”是从实践上规范人的天性,是孔子“德教”思想的外在形式。“仁”“礼”结合表现德教的具体内容有:爱人、忠恕、孝悌、信义、智勇;其三,“德教”的过程——由“知”到“行”。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学道知德”;“寓教于‘诗乐’”;“立志有恒”;“知行合一”;其四,“德教”的修养方法——正己修身。孔子认为道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内化”,主要方法有:内省自克、学思结合、以身作则和环境陶冶。第三部分是孔子“德教”思想的简要评价。首先分析了孔子“德教”思想的基本特点;其次就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最后剖析了孔子“德教”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四部分通过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阐释孔子“德教”思想在当代高校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孔子“德教”思想的当代价值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和弘扬孔子的“德教”思想,充分挖掘其所含的当代价值,并从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结合点,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写作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一、性近习远——孔子“德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 二、孔子“德教”思想
  • ﹙一﹚圣人与君子——“德教”的目标
  • ﹙二﹚仁与礼——“德教”的具体内容
  • ﹙三﹚知到行——“德教”的过程
  • 1、学道知德——道德认识的培养
  • 2、寓教于“诗乐”——道德情感的培养
  • 3、立志有恒——道德意志的培养
  • 4、知行合一——道德行为的培养
  • ﹙四﹚正己修身——“德教”的修养方法
  • 三、孔子“德教”思想的评价
  • ﹙一﹚孔子“德教”思想的特点
  •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德教”思想的比较
  • 1、同为纷乱的社会探求出路
  • 2、都肯定“德教”在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 3、“德教”的“成人”目标不谋而合
  • 4、同样是“有教无类”的选择“德教”对象
  • 5、同样采用“启发式”的“德教”教学方法
  • ﹙三﹚孔子“德教”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1、把“德教”和政治过度地结合在一起
  • 2、怀旧复古的学术作风
  • 3、阻碍社会的进步
  • 4、忽视个体价值的存在
  • 四、孔子“德教”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孔子“德教”思想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 1、坚持“德教为先”,安邦治国
  • 2、汲取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教”目标,加强道德修养
  • 3、发扬其丰富的“德教”教学方法,完善高校道德教育方法
  • 4、秉承“身教示范”加强道德教育队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孔子“德教”思想刍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