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

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地,遥感,监测,时空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1](2014)在《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区湿地的分布现状、变化过程和时空格局特征,该文通过多源遥感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完成了干旱区湿地信息的多期监测,实现了新疆地区2000、2005和2010年的湿地分布制图,并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地统计方法计算了近10 a时空变化情况,分析了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10 a来全疆干旱区湿地约增加了10.1%,2010年新疆湿地总面积达到22 438 km2,较2000年约增加了2 065 km2;2)在类型构成上,2010年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2.73%、29.43%、17.98%、8.92%和0.94%;3)在空间分布上,南北疆呈现不均衡,南疆湿地约占总体的76%,北疆湿地仅占24%;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流域,以河流湿地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着;4)新疆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变化幅度差异较大。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动态度分别为:2.58%、2.43%,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的动态度为:0.59%、0.43%;净增量最大的是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分别增加了827.92和531.86 km2,占湿地净增量的65.85%。在变化原因上,全球变暖、新疆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是湿地近年来增加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结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5期)

赵力[2](2011)在《土地整理工程镇赉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及动态监测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7月提出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规划,土地整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工程的镇赉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整理工程所导致的环境影响,选取了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前的五期(1987年、1999年、2003年、2005年、2008年)和实施后的一期(2009年)的遥感影象图,对其解译后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重点以建平区片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区域,选择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分维度指数等对建平区片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前后,盐碱地斑块数和旱田斑块数均有增加,它们的分维数指数变小,斑块形状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变大,说明对旱田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虽处于初期,但已经对景观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盐碱化进行跟踪评价;(2)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987年的1.378上升到2005年的1.438,再降低到2009年的1.348,从2008年经土地整理后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3)2005年的景观优势度指数是0.641,2009年的景观优势度指数是0.732,景观优势度指数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向单一化发展,旱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4)根据遥感分析可知,项目区盐碱化土地的面积呈现变大的趋势,盐碱地的面积仅次于旱田的面积。分析原因为目前为土地整理工程运行初期,许多地块只翻地未耕种,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须采取措施加以监控,及时掌握区域景观生态的变化情况,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预警机制,以防止生态系统丧失自我调控机能。结合现场调查、遥感图比较和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研究地区建立动态监测方案,形成土地整理区动态监测网络,有利于土地整理规划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田维渊[3](2009)在《雅安市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怎样有效地、科学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做出正确的监测和评估,已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末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监测研究,随后迅速发展。在国内,20世纪70年代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领域的应用也发展起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步认识到将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重要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数量、强度、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从雅安市2000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遥感图像出发,借助3S技术,数理统计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对雅安市进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本文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主要结论为:建立了2000年和2007年雅安市土地利用/覆盖的现状矢量数据库,遥感图像数据库;2000-2007年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矢量数据库,土地利用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大小,年变化动态度。通过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在景观水平上,从两期的景观指数对比:研究区缀块类型增加,各缀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小斑块个数增加,优势斑块连接度降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升高;缀块在自然与人为的干扰下,形状更加错综复杂;景观缀块各类型间相邻的类型有减少的趋势,接壤的景观类型丰富度有所下降。这些变化表明研究区大块面积景观减少,多样性增加,缀块之间的聚集程度减少,景观异质性增加。利用遥感技术较好地完成了对雅安市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任务,按质按量提交了符合要求的项目数据及报告。项目获得的数据为四川省环保局及当地政府掌握雅安市生态环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雅安市土地利用/覆??体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资料;为合理规划雅安市的景观格局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对雅安市土地资源利用的详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对土地资源做出综合评价,建立土地利用状态变化的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王艳[4](2007)在《若尔盖湿地遥感动态监测与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和资本。近年来,湿地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学科与研究领域。本文利用1977年、1994年、2001年3个年份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非遥感数据,如地形图,提取了若尔盖及其周边地区湿地资源,并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湿地的景观格局演化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初步探讨了地质、气候等方面因素,在若尔盖湿地形成演化中的控制作用。(2)对研究区的ETM/TM/MSS叁期影像数据进行了针对湿地信息的最佳波段组合的选择,得出了叁期影像数据假彩色合成RGB波段的最佳波段组合方式。其中,ETM的最佳波段组合为753波段,TM的最佳波段组合为547波段,MSS的最佳波段组合为231波段。(3)多时相湿地资源遥感监测。综合考虑比较权威的湿地分类方案和研究区湿地的具体特点及其在遥感影像上所反映的特征,初步建立研究区湿地的简单分类体系;建立了解译标志,利用目视解译提取了2001、1994、1977年3个年份的研究区湿地信息。遥感解译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萎缩有加重之势。(4)湿地景观格局分析。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研究区湿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从而了解研究区湿地的变化态势。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湿地景观的破碎度方法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说明是某些景观类型不断分割和分化,破碎化程度加大;研究区域优势度指数较高和均匀度指数低于0.5,说明研究区域湿地景观有占优势的类型,泥炭沼泽类型占有支配地位,其它类型的比例只占很小的部分。(5)在对现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有地质因素(构造运动)、气候因素、开渠排水、过度放牧、开采泥炭等;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造成本区近30年来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7-05-01)

贾科利,常庆瑞[5](2007)在《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0年土地荒漠化景观格局的演变。结果显示,该区近15年来荒漠化的范围逐渐扩大,景观结构上斑块数量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下降,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21 474.5 hm2,荒漠化的主导类型已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1986~2000年荒漠化景观整体上向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严重威胁着西南和东北部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安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王静戟[6](2004)在《基于3S的区域土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四个不同时期的航空遥感图像、地面调查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系统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后,依据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规则,按照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法,进行了系统规划设计及实例验证。本系统以土地生态景观格局科学管理与动态监测为设计目的,结合了区域土地生态景观分析、监测、预警与生产实践要求。以实例应用为基本指导思想探讨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3S技术有效接合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系统的主编程语言采用的是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6.0,以MapInfo公司生产的地理信息系统控件MapX进行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系统包括土地生态景观数据管理与专题应用两大部分,内含数据维护、互动查询、指标分析、景观预测、输入输出、系统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可独立或联动解决景观数据的维护、检索与更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交互式查询、景观专题图生成;可对典型指标如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等进行单/多期分析;可以对所选择数据进行各种常用图表的制作,分析指定时间内的景观变化特点与未来预测。应用本系统对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土地生态景观研究分析表明,纸坊沟流域的土地生态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地区在1987年景观要素构成中以坡耕地和天然草地占明显优势;但随后坡耕地的优势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尤以1995年到2000年间变化最为明显,裸岩和幼林地的优势度值也在降低;有林地、灌木林表现出稳步增长态势,梯旱地、改良草地和苹果园地的优势度也在缓慢增长;而其它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变化则不太明显;在90年代末,天然草地在景观构成中占主导优势,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上述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在80年代末期以来加强治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目前土地利用格局趋于合理,形成了以天然草地占主体的景观格局。从对安塞县纸坊沟流域的实际应用中体验到,本系统在数据管理、景观分析、景观预测等方面具有界面友好、交互性好、操作便捷、模块设计合理、稳定性较高、易于维护等优点,基本实现了对区域土地生态景观格局的科学管理,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可应用于区域土地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监测与分析;可以为相关科学研究人员和生产决策者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对区域景观的监测与管理方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侯琳,彭鸿[7](2003)在《景观格局分析法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设施和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给建设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 ,也会对建设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本文在景观格局分析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景观指标获取及其分析方法在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03年03期)

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7月提出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规划,土地整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工程的镇赉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整理工程所导致的环境影响,选取了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前的五期(1987年、1999年、2003年、2005年、2008年)和实施后的一期(2009年)的遥感影象图,对其解译后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重点以建平区片作为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区域,选择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分维度指数等对建平区片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前后,盐碱地斑块数和旱田斑块数均有增加,它们的分维数指数变小,斑块形状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变大,说明对旱田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虽处于初期,但已经对景观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对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盐碱化进行跟踪评价;(2)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987年的1.378上升到2005年的1.438,再降低到2009年的1.348,从2008年经土地整理后景观多样性指数下降;(3)2005年的景观优势度指数是0.641,2009年的景观优势度指数是0.732,景观优势度指数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向单一化发展,旱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4)根据遥感分析可知,项目区盐碱化土地的面积呈现变大的趋势,盐碱地的面积仅次于旱田的面积。分析原因为目前为土地整理工程运行初期,许多地块只翻地未耕种,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须采取措施加以监控,及时掌握区域景观生态的变化情况,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预警机制,以防止生态系统丧失自我调控机能。结合现场调查、遥感图比较和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研究地区建立动态监测方案,形成土地整理区动态监测网络,有利于土地整理规划顺利进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4

[2].赵力.土地整理工程镇赉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及动态监测方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田维渊.雅安市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

[4].王艳.若尔盖湿地遥感动态监测与景观格局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5].贾科利,常庆瑞.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

[6].王静戟.基于3S的区域土地生态景观格局动态监测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7].侯琳,彭鸿.景观格局分析法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

标签:;  ;  ;  ;  

景观格局动态监测论文-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