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土汤方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的《金匮要略》中的《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原文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该方由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灶心黄土等7味中药所组成。黄土汤方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温经止血药(灶心黄土),温中补虚药(甘草、白术、附子),凉血止血药(黄芩),滋养阴血药(干地黄、阿胶)。仲景在原文中指出黄土汤主治之出血为远血,此处“远血”,是指虚寒性出血,不独以出血部位的远近解。近年来虽然不断地将黄土汤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是临床上仍然是将其作为脾胃阳虚致胃肠道出血的常用方。黄土汤证的病机虽然为脾胃虚寒,但其在本质上是包涵气虚在内的。由于黄土汤方所主治的病证是血证,而出血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治疗学上不可忽视由出血所产生的标热。本文从理论、临床资料分析、实验研究等三方面来探讨黄土汤方各用药组成部分的配伍意义。从理论上分析认为,温中补虚药的配伍意义为:1、温阳散寒,2、补气健脾,3、升举阳气;滋养阴血药的配伍意义为:1、滋养阴血为首要,2、补血同时,尚可止血,3、制约附子之温燥,4、增加灶心黄土之功效;凉血止血药配伍意义为:1、佐制,2、清热,3、止血;温经止血药配伍意义为:1、温中燥湿2、入脾止血。通过对临床103个医案资料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对理论分析进行证实。我们发现在温中补虚药的选择时,以补气药更为常用,温中补虚药附子性虽温燥,但是并非禁药。滋养阴血药生地善于止血、熟地更善养血,在滋阴药和补血药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补血药。黄土汤虽然主治虚寒性出血,但是寒凉药常常在配伍使用中出现,其配伍意义非仅反佐。温经止血药灶心黄土虽然有取材不易之缺点,但与赤石脂相比仍然更为常用,血证治疗在使用姜时,常选用止血作用较强的炮姜。通过对黄土汤方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凉血止血药在方中起着较好的止血作用,但凉血止血药的作用机理并不在增加血小板的数量上,同时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到在急性出血期滋养阴血药的补血作用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从侧面验证了滋养阴血药在黄土汤方中的配伍时机当为慢性的出血时,即血出不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