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0年国内学者黄宁生和匡耀求提出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自该模型提出后,被广泛借鉴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由于其还处于发展阶段,故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根据笔者对该模型的研究,认为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6个方面:(1)对于特定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中,除土地外影响人口承载力的资源应该还有水、能源等。(2)计算综合承载力时,令各因子权重相等,取值过于主观。(3)计算综合承载力时,使用简单的线性加权,未考虑到各类资源间的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等问题。(4)承载状态标准的划分过于粗糙。如甲、乙两个地区同样是人口超载,但是两个地区间人口超载程度上是否又有区别呢?这显然是传统模型需要拓展的。(5)静态分析时,以参照区为标准,直接套用传统模型计算地区的单个相对资源承载力,忽视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以及生活成本不同的事实,造成实证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存在质疑。(6)动态分析时,许多文献都把全国作为参照区,以全国的平均水平为准,由于研究区是参照区的一个子集,所以对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增长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会造成影响(具体分析见正文第2章)。鉴于此,本论文基于以上指出的6点不足,对传统模型进行改进。如提出了基于“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原则”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原则”下的综合承载力模型,并把“资源相关项”,“修正因子”等引入模型;把“承载状态划分标准”由原来的“超载、临界、富余”扩展到“严重超载、超载、临界、富余、非常富余”5种状态;实证分析时选取的研究区不能包含参照区作为其子集等。通过这些改进,使新模型比传统模型在理论体系上更加科学,同时实证结果也将更加精准。其次,本论文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从横向上实证分析了2008年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8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中,人口数量超过综合承载力的省直辖市共有20个,其中承载状态为严重超载的省共有11个,承载状态为超载的省、直辖市共有9个;(2)人口数量低于综合承载力的省份共有11个,其中承载状态为富余的省共有6个,承载状态为非常富余的省共有5个;(3)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其中人口超载的省份大多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且人口严重超载的省份大多在中部地区而非东部地区,人口富余的省份大多在我国西部地区。同时从纵向上对新疆1978年-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78-2008年新疆相对资源承载状态都是非常富余。(2)1978-2008年新疆过剩人口、相对综合承载力都是呈递增的趋势。再次,本论文运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出中国1978-2008年9省市的单个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然后通过变异系数来分析中国承载力地区差异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承载力差异从大到小的省市分别是山西,山东,北京,甘肃,福建,贵州,云南,湖北,安徽。(2)山西的承载力差异变化趋势整体上呈“M”型。(3)山东的承载力差异变化趋势整体上呈倒“N”型。(4)北京,甘肃,湖北的承载力差异变化整体上呈递增趋势;云南的承载力差异变化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安徽的承载力差异变化整体上比较平稳。(5)福建,贵州的承载力差异变化整体上呈先递减后递增趋势。同时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δ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实证分析中国东、中、西部9省市的承载力差异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1978-2008年整个研究时段内存在δ收敛的有湖北,云南和山东。(2)1978-2008年承载力增长整体上存在β绝对收敛。(3)1978-2008年承载力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的有山东,安徽,湖北和山西。最后,本论文运用脱钩理论研究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1978-2008年北京市综合承载力与土地资源主要表现为脱钩关系,即综合承载力的增加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2)1978-2008年北京市综合承载力与能源资源的脱钩与负脱钩的年份基本持平,即综合承载力的增加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有些年份增加,有些年份降低,但总体持平;(3)1978-2008年北京市综合承载力与经济资源都是表现为负脱钩即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寺堡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发展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12)
- [2].协调促进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01)
- [3].中国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1)
- [4].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省思[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12)
- [5].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 2016(36)
- [6].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7(06)
- [7].伊犁河谷县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6(02)
- [8].黑龙江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 节水灌溉 2016(04)
- [9].老河口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市场 2016(38)
- [10].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1)
- [11].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张掖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04)
- [12].水土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2)
- [13].塔里木河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J]. 生态学报 2015(09)
- [14].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预测[J]. 统计与决策 2015(15)
- [15].2000~2010年山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J]. 科学之友 2013(12)
- [16].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承载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5)
- [17].太原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S2)
- [18].郑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18)
- [19].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四川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18(05)
- [20].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及其实证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7(02)
- [21].天津市海洋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
- [22].基于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17(10)
- [23].上海市2003~2012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4].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2)
- [25].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河南省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商业 2014(21)
- [26].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3(01)
- [27].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与产业 2013(03)
- [28].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13(05)
- [29].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J]. 经济视角(下旬刊) 2013(08)
- [30].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改进及其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