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书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中心小学校644300
【摘要】小学低段数学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培养其计算的技能,思维的开发。小学数学中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统计、空间图形,都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会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关键词】小学低段;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2-190-01
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一、当前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存在的不足
曾听过小学二年级上乘加和乘减这课时,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有四块糖,问这位小朋友一共有几块糖,学生稍加思考便列出式子,4+4+4=12或者3×4=12,然后老师又继续问道,如果从一个盒子里面拿出一块,小明一共还有几块呢,老师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列出乘减的式子,殊不知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11块,老师只好把自己个人的想法说了出来。看到这种情景后,感觉创设这样的情境,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思维锻炼没起到多大的调动作用,创设情境只停留在表面上。
1.一味表扬,课堂僵硬
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只注重结果,只要学生答对了,教师就表扬“很好、不错”。有时甚至是学生在重复他人的答案,教师也给予公式化的肯定。这样的表扬长久之后,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表现突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抑制。
2.口算当笔算,拔苗助长
有些教师对口算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口算就是笔算。一般口算步骤简单,运算过程简单,以至于不必在纸上列竖式就能在头脑中很快得出结果,于是将口算看成是简单的笔算。认为笔算与口算没有差别,而仅是简单与复杂的区别。
二、加强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建议
1.创设情景,诱导深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创设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小学生计算能力潜移默化的形成。比如小学二年级在学习乘加和乘减时,可以设置如下情景,事先准备好:四个盒子,有3个盒子里有4块糖块,一个盒子里只有2块,其中用彩纸事先挡好最后一个盒子,这些糖块是同学们的慰问品,你们喜欢吗?表现好的话就奖励给你们。问题:我们一共有多少块糖块可以用来品尝呢?会列算式吗?学生们情绪激发起来自然而然地列出3×4=12或者4+4+4=12。这个时候可以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学生们的表现,为打开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疑,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们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出示第4个盒子),讨论:要知道盒子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找出来吗?学生会提出疑问:这样就不能运用乘法算式来计算盒子里的糖块了,因为每个盒子里的糖块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学生们有了问题,思维自然也就打开了,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自己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样的算式?预设学生会产生如下答案:把每个盒子里的糖块数加起来(4+4+4+2);先把3个有4块糖的盒子相加再加第四个盒子。(4×3+2)乘减法问题自然就产生出来了。如果继续设置情境,如果把第4个盒子也看成有4块糖块会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一步一步诱导出4×4-2;让学生在情景之中充分发挥抽象的思维,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了他们对抽象数字符号的感情。
2.加强口算教学,“厌算”变为“乐算”
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主动思考而形成的。由于低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不同、能力也有较大差别,学生口算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时候,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已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能力,教师不要忽略了学生这一知识前提。比如:学习21+12两位数的加法时,在了解了学生已有21+2的知识背景后,请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不难发现学生会利用口算轻而易举的得出结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口算的欲望,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总之,在小学低段课堂教学中,培养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还要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他们,让课堂成为原生态的课堂,使他们享受到计算带来的快乐,个性得到张扬,计算的潜能得到发挥,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口算的针对性训练,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的计算思维真正“动起来”,“动”出学生的激情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成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一般课堂上,人们往往对正确资源关爱有佳,而对错误资源认识不够,在失误面前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在面对"课前准备不充分"这个失误时,不应该慌张,而应发挥教育机智,把它作为一种资源,让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绚丽花朵,成为课堂的亮点。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辉.计算教学要把握三个“平衡点”[J].数学大世界,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