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大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高校贫困生群体,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具有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地区分布差异明显等特点。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教育收费增长过快;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天灾人祸、子女较多、父母下岗或年老疾病等特殊原因;学生本人和家长主观方面的原因,等等。从1950年初至今,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这个资助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资助实施主体上看,政府监督管理欠缺,教育投入不够;高校资助体系不完善;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缓慢;其他组织或企业缺乏资助动力。从资助实施对象看,缺乏主体意识和诚信意识。从资助实施效果看,公平无法保证,效率参差不齐。产生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就业难造成还贷难;助困与育人存在脱节;社会缺少慈善文化和氛围。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全方位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对资助体系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推进政府更好作为;改善就业环境和还款机制;培育慈善文化和慈善机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