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源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食源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贺丰,王中秋,黄艳,李巧玲[1](2019)在《2016-2017年湘潭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2016-2017年湘潭市度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方法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6-2017年湘潭市的监测数据,按发病时间、年龄、初步诊断、暴露食品、包装状态、就餐场所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月份病例占全年的50.17%;1~4岁年龄组、10~1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占所有发病人数的40.97%,暴露食品中以粮食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所占比重最大;就餐地点以家庭和餐饮业发生食源性疾病最多。结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应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密切关注疾病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暴露食品,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本文来源于《河南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张若鸿,杨洋,李晓然,郭云昌[2](2019)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比及前景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在于减少食源性疾病负担。在全世界,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监测体系,包括基于事件监测、基于指标监测和完整食物链监测。基于事件监测体系利用非正规数据,占用资源最少。基于指标监测体系,依据常规化收集数据,是传统法定的疾病监测体系。完整食物链监测体系,被视为食源性疾病进行持续性风险分析的最佳方案。本文比较了各种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原理、最低监测能力和最低监测要求,讨论了一系列不同国家的真实案例,结合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特点提出了前景展望,为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彭佳艳,郑维斌[3](2019)在《2014~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最大年龄96岁,多发于25~55岁(50.42%),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检出率3.68%,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彭佳艳,郑维斌[4](2019)在《2010~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0~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保山市2010~2018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从时间、场所、致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16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0起),除1起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外,其余均为食物中毒,发病2677人,死亡20人。6~8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的56.3%、41.3%、75.0%。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及死亡人数最高,分别占总数的49.5%、50.0%;微生物性发病人数最高,占总数的31.4%;导致死亡病例主要为毒蘑菇、乌头碱,占总数的75%。家庭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72.1%、51.7%、90.0%。农村宴席及学校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高于其它场所。结论加强对农村宴席及学校的监管,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野生菌、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及死亡数。(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康利红,杨晓飞[5](2019)在《某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控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北京市某医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控步骤,探讨食源性疾病的监控方法,及时准确救治及报告信息,为防控肠道传染病提供保障。哨点医院从食源性疾病的区域管理、预检分诊救治、传染病管理、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防控意识、沟通能力以及面对食源性疾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工作质量的提高,为医务人员准确判断并鉴别食源性疾病、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及控制医院感染、提高防病治病的专业水平及其对肠道传染病的诊断救治能力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案》期刊2019年11期)
王美欢,凌水权,赵泽辉[6](2019)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起酒店婚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索致病因素,提出防控措施,为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核实病例共90例,罹患率7.20%,均为参加同一婚宴(或进食了婚宴食物)的宾客。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0%)、腹泻(98.89%)、腹痛(95.56%)、乏力(80.00%)、寒战(61.11%)、呕吐(37.78%)等,腹泻次数多为(10~20)次/d,大便性状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国际炒饭(OR=90.00,95%CI:4.81~1 683.86)是危险食物。分别从28份病例大便或肛拭子、2份厨房助手肛拭子和7份留样食物样品中检出肠炎沙门菌,菌株具有同源性。结论这是一起发生在酒店婚宴中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起发病的餐次是2月14日谢刘婚宴,食物为国际炒饭。建议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特别是承接大型宴会酒店的监督管理,消除食品生产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婕,张华涛,赵忠俊,王晓威,梁永柱[7](2019)在《2018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潍坊市2018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潍坊市2018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年潍坊市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35 737例,其中,8~10月发病例数最多,占57.53%,45~5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17.77%,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为主,占33.4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15%,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88.26%。结论应进一步提高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增强食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生,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龚玲芬,殷俊,刘萍,任梁,周伟杰[8](2019)在《2016—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导出2016—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年共上报11 082份病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监测报告例数有7 719例,占69.65%。18~60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占61.2%。对3 590份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阳性率为21.8%,其中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沙门菌、志贺菌阳性率分别为6.9%、5.4%、4.9%、4.5%、0.1%。可疑食物以肉与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较多。按进食场所统计,发生在家庭中的居首位,占61.2%,其次为宾馆饭店,占15.3%。结论 6—10月为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家庭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微生物。(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田继贵,张黎黎,王娅芳,朱姝,陈燕[9](2019)在《2018年贵州省粮食及其制品致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2018年贵州省粮食及其制品致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的分析,掌握因粮食及其制品致食源性疾病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有针对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搜集2018年贵州省网报病例,筛选出致病食物分类为粮食及其制品的病例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贵州省累计上报致病食物为粮食及其制品的病例共2261例,完成相应的腹泻标本228例,检出阳性菌27株,总阳性检出率为11.84%;8~11月份为发病高峰,20~59岁、农民为高发病人群,遵义市报告病例最多。进食的可疑食品主要为粮食及其制品中的米饭,加工方式主要以家庭自制为主,其次为餐饮服务业;临床症状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主要致病因子为沙门氏菌,其次为诺如病毒。结论加强哨点医院的建设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提高监测敏感性;做到有针对的宣传,普及民众对于粮食及其制品食品卫生安全的认识,尤其是高危粮食及其制品,减少因粮食及其制品导致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民众健康。(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21期)
翟光富,冯亚琴,赵存喜[10](2019)在《马鞍山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马鞍山市2015~2017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马鞍山12家哨点医院10 085例病例信息和检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31. 80%);就诊高峰期为6~10月;家庭(72. 04%)为主要可疑进食场所;可疑暴露食品以肉与肉制品(17. 21%)为主;家庭自制(39. 96%)为主要加工及包装方式;病原体检出以沙门菌(36. 77%)为主,<5岁组主要为诺如病毒,15岁~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病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为13(5,25) h,48 h内就诊率为88. 71%。结论农民是马鞍山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监测人群,夏秋季是高发季节,沙门菌为主要致病病原体。(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食源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在于减少食源性疾病负担。在全世界,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监测体系,包括基于事件监测、基于指标监测和完整食物链监测。基于事件监测体系利用非正规数据,占用资源最少。基于指标监测体系,依据常规化收集数据,是传统法定的疾病监测体系。完整食物链监测体系,被视为食源性疾病进行持续性风险分析的最佳方案。本文比较了各种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原理、最低监测能力和最低监测要求,讨论了一系列不同国家的真实案例,结合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特点提出了前景展望,为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与预警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源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贺丰,王中秋,黄艳,李巧玲.2016-2017年湘潭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
[2].张若鸿,杨洋,李晓然,郭云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对比及前景展望[J].卫生研究.2019
[3].彭佳艳,郑维斌.2014~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4].彭佳艳,郑维斌.2010~2018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5].康利红,杨晓飞.某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控方法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9
[6].王美欢,凌水权,赵泽辉.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9
[7].陈婕,张华涛,赵忠俊,王晓威,梁永柱.2018年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
[8].龚玲芬,殷俊,刘萍,任梁,周伟杰.2016—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9
[9].田继贵,张黎黎,王娅芳,朱姝,陈燕.2018年贵州省粮食及其制品致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9
[10].翟光富,冯亚琴,赵存喜.马鞍山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安徽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