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庭琴[1](2019)在《中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21世纪最受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当前,全球医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医药产业的竞争,其实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对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印两国同为医药生产大国,对于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差异。当前两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为让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地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比较中印两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创新既存在激励效应,也存在抑制效应。其次,本文测度了中印两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视角对中印两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作了对比分析。从中印医药产业的规模、医药发明专利申请数、医药专利密度、医药企业及研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中印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现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依据。再次,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以医药专利密度作为衡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中印两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发现印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抑制了印度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并对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本文从提升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政策、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医药产业研发资金及人才的投入这四个方面,为推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李长玲,纪雪梅,支岭,白如江[2](2010)在《2001-2009年我国科学学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科学学研究现状,对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两个阶段科学学主要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提取关键词。首先对高频词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学研究热点;其次,通过绘制两个阶段的共词网络并进行主成分展示,分析两个阶段科学学研究的主题;最后,对两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和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科学学是一门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科学,并且其理论和方法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张玫[3](2007)在《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与出口第一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一直居世界首位。200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泰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直到2006年仍然保持这一优势地位。但中国在水产品生产量与出口额上的绝对优势并不等于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从现实情况看,中国水产品生产与出口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诸如:养殖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配套程度不高、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水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提高、限制我国水产品生产资源优势的发挥,也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受进口国不断升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中国水产品要想在未来国际市场上获得发展机遇,需要从依靠资源比较优势转向全面提高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全面地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探讨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对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状况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主要依赖于养殖产量的增长;中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中国水产品生产和出口贸易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出口额多年连续居世界第一位,进口额也逐渐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出口;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有所增长,深加工品比重逐渐提高对其起到重要作用。(2)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从出口业绩上看,无论是分种类还是总体上考察,中国水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水产品竞争实力上看,中国水产品出口平均价格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相比不低,但分种类价格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处于中低水平,反映出我国水产品属“中低档货”的现状;对质量升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中国签订的相关国际协议来分析。结论是:加入WTO后进口关税的降低,不仅不会对我国国内水产品市场带来冲击,而且会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业降低生产成本,原因在于进口水产品中大多数是价格相对价廉的加工原料或养殖饲料;技术性贸易壁垒虽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一大障碍,但“倒逼机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中国与日本、韩国与越南渔业协定的实施,直接减少我国近海捕捞范围,减少加工原料的供应,使水产加工业原料上更加依赖进口;国际渔业补贴的改革趋势有利于我国水产品出口公平贸易。二是基于波特模型,对国内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产品生产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相关产业的发展制约着水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外水产品消费偏好差异大,不能促进水产品竞争力提升;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4)探讨了提升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多方着手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本文主要创新点是:从产品出口业绩与产品出口实力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用于中国水产品竞争力的实际测定;设计了水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得出中国主要水产品在主要出口销售市场上的质量竞争力有所提高的结论;首次将灰色关联分析法运用于相关因素对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定量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水产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产加工业的资本密集度,第三是利用外资。
崔卫东[4](2006)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我国进入“后WTO”过渡时期,对WTO成员国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使得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特别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之下,探讨政府行为应如何理性的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写作方法和逻辑架构等问题。第二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章界定有关农业竞争力的概念、层次与定义,分析农业竞争力的表象因素与本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我国目前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特征与矛盾等。第三章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本章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波特“钻石”)理论的内容、逻辑与观点进行了阐释,论述两者间的发展关系与异同。探讨我国农产业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劣势和竞争优劣势方面。阐释我国农业竞争力问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上的不合理背离现象和原因。对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评价与测度方法问题进行举证研究。第四章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的现实要素与波特“钻石”模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导向对包括农业竞争力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突出作用并以实例加以定性、定量的证明。构建基于政府行为优势的理论作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第五章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由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解决农业本质问题的唯一出路——全面的城市(镇)化战略。阐释了城市化规律与现阶段我国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论述我国农村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及其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城市(镇)化过程中政府作为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土地的利用问题上的政策和建构我国土地等资源的占用模型。
肖树忠[5](2006)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研究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以及对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确立的,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提出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为政府优化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采用系统分析、跨学科研究、比较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理论,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建立理论基础;二是通过对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和运行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了可借鉴的经验;三是分析了我国宏观管理体制及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对于地市级的影响;四是以唐山市为例对目前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五是依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框架与重点任务。 本项研究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把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创新战略,进行协同建设的观点。二是认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经济转型期政府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平稳过渡,促进行政区域型经济向经济区域型经济转变的重要途径,提出立足行政区域,着眼于经济区域,充分依据农业资源区划进行体系建设的思路。三是提出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核心任务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从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益事业、协会组织、农业企业、科技示范户、政策支撑六个子体系。五是提出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行政管理的统一,打破行业分割,重新设置相关机构,重新划分机构职能,鼓励农民协会组织和各类农业企业发展,培植科技示范户,完善建立财政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政策,优化创新环境等。 本项研究对于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速行政管理及科研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市级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保证国家创新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区域农业技术创新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金赛美[6](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周倩[7](2006)在《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校科技领域,不仅意味着科技人员的发展受到重视,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成为近三、两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关注的热点。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种需要。论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运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除导言外,共分3个部分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导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指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基本概念。专业的概念、标准、专业化的概念、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的概念与特殊性、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概念、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等;二是发展了专业化运动理论,提出职业专业化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方面。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主要是结合背景,提出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科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日益重要,科研项目、经费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合作特别是跨学科、跨区域、全球性的合作日渐增多,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也说明了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通过比较与调查,分析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依据专业化运动理论,分析、解决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美国和台湾地区高校科技管理专业课程的分析、论证,设计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第五章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实现模式进行探讨。初步提出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
汤咏[8](2006)在《中国蔬菜出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得到了巨大发展,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出口品种不断扩大。然而,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出口蔬菜的年平均价格不断下降了;蔬菜出口量增长速度缓慢;蔬菜出口的标准被进口国要求得越来越苛刻等等。中国蔬菜生产已有的规模和继续扩张的势头,使蔬菜国际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扩大中国蔬菜出口,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占领国际蔬菜市场,已成为当前中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中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蔬菜出口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是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促进中国蔬菜出口策略的基础。 蔬菜出口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蔬菜生产性因素,中国蔬菜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中国蔬菜不具有比较优势,那出口受阻符合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原则。要增加中国蔬菜的出口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蔬菜产业的生产优势,进而提高蔬菜的出口竞争力。二是蔬菜非生产性因素,如果中国蔬菜具有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那么为什么中国蔬菜在出口层面的竞争力不明显,即为什么中国蔬菜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蔬菜出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的蔬菜技术标准、组织体系和营销体系、国际市场的蔬菜需求量、国际标准及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对中国蔬菜的出口会产生影响。因此分析和评估中国蔬菜产业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和出口层面的国际竞争能力,研究如何使中国蔬菜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农业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助于指导蔬菜生产流通企业更好地面向国际市场进行生产经营,为政府采取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拟从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蔬菜产业的生产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中国蔬菜出口主要因素,提出促进中国蔬菜出口的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蔬菜生产和出口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蔬菜生产大国,也开始成为蔬菜出口大国,但是中国蔬菜出口额占总产量的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蔬菜出口大国,中国还不是一个蔬菜出口强国。近几年来,蔬菜出口价格不断下降,出口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出口额的提升。 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在适用范围上的极大局限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能
丁琼[9](2005)在《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入WTO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通过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及优势—机遇、劣势—机遇、优势—挑战、劣势—挑战等战略匹配,论文探讨了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
王春玲[10](2005)在《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突出存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果林产品的生产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生产中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最好的部分。我国进行果林产品生产的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果林种植面积、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果林产品的贸易总量和贸易总值连年稳定增长,中国果林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WTO规则下,中国的果林产品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世界市场的考验,但也为其加快进入世界市场带来了机遇。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结合“核心竞争力”“资源差异”、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竞争力动态性研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合我国果林产品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详细统计并分析研究了世界及中国果林产品的贸易环境、贸易格局、产品结构;对形成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操作性对策建议。本研究对推进我国果林产品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果林产品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运用国际贸易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商品经济学原理,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动态性分析。 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 导言部分为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同时,提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国内外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说明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框架;介绍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理论,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该章的重点是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三章,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定和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地位进行分析,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依照设立的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果林产品进行总体、分类和逐个测算,研究世界各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现状和变动趋势,旨在了解中国果林产品总体、分类和逐个竞争力具体测算结果(动态)的同时,确立其于世界果林产品中的竞争地位及其变化状况。
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知识产权保护 |
二、医药产业 |
三、专利密度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三、技术创新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一、激励效应 |
二、抑制效应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中印知识产权保护及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印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比较分析 |
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构建 |
二、中印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比较 |
三、中印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对比小结 |
第二节 中印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一、医药产业规模 |
二、医药企业及研发投入 |
三、医药发明专利申请数及医药专利密度 |
四、中印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对比小结 |
第三章 中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检验方法 |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关系检验 |
三、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推进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
第二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配套政策 |
第三节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第四节 加大医药产业研发资金及人才投入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001-2009年我国科学学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
2 2001—2005年科学学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分析 |
2.1 词频分析 |
2.2 共词分析 |
(1) 技术创新。 |
(2) 知识、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
(3) 可持续发展。 |
(4) 中国加入WTO前后各种问题的研究。 |
(5) 风险投资。 |
(6) 高校问题研究。 |
(7) 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与管理。 |
(8) 信息化与信息技术。 |
(9) 高新技术。 |
(10) 电子商务。 |
3 2006-2009年科学学研究热点分析 |
3.1 词频分析 |
3.2 共词分析 |
4 两个时期科学学研究主题的比较分析 |
5 结语 |
(3)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 |
(二) 国内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框架结构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评价指标体系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一) 外生比较优势理论 |
(二)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
(三)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二、竞争优势理论 |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回顾与评述 |
(二)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与说明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及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世界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
(一) 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
(二) 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点 |
二、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 |
(三)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
(四)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
(五) 中国出口水产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 |
三、中国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际地位 |
(一) 中国水产品生产的国际地位 |
(二) 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业绩评价 |
一、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总体评价: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
二、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变化 |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趋势分析 |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
(三) 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 |
三、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
(三) 贸易竞争指数的国际比较 |
四、中国水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国际竞争力比较 |
(一) 日本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二) 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三) 韩国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四) 欧盟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较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实力评价 |
一、中国水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评价 |
(一)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二)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三)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四)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
二、中国水产品的质量竞争力评价 |
(一) 水产品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 中国水产品在日本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三) 中国水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四) 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五) 中国水产品在欧盟市场的质量升级指数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有关国际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竟争力的影响 |
一、WTO有关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协议及其影响 |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二) 反倾销协议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三) 关税税率调整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二、渔业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一) 渔业协定签定的背景 |
(二) 中日、中韩和中越渔业协定 |
(三) 各协定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三、国际渔业补贴规则对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一) 国际渔业补贴规则 |
(二) 渔业补贴主要观点及可能趋势 |
(三) 国际渔业补贴改革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影响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 |
一、水产品生产要素条件 |
(一)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
(二) 生产成本:以罗非鱼为例 |
二、相关产业发展水平 |
(一) 国内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滞后,水产饲料短缺 |
(二) 水产品包装滞后,制约着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
(三) 渔业信息化水平低下,造成资源浪费大 |
三、国内需求条件:基于对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 |
(一) 水产品国内需求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
(二) 水产品消费以常规品种为主,但高档水产品消费趋于增加 |
(三) 购买方式以鲜活产品为主 |
(四) 消费者普遍注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 |
四、水产加工业 |
(一) 中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
(二) 中国水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灰联分析 |
(三) 计算结果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
(一) 积极调整海洋捕捞和养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可养水面 |
(二) 加强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提高水产品质量 |
(三)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
(四) 增强行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
(五) 加大水产科研力度,不断提高水产品的科技含量 |
(六) 采取多种措施,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
(七) 合理利用WTO规则,政府加强对渔业生产的补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2: 杭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
(4)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错地发展趋势 |
1.1.2 我国农业发展空间与农产品出口面对严酷国际竞争挑战 |
1.1.3 我国政府现有农业产业政策陷于困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层次、概念界定及其表述 |
2.1.1 农业竞争力的层次分界与表现形态 |
2.1.2 本文对农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内容 |
2.1.4 农业竞争力概念的形成过程 |
2.1.5 农业竞争力的特点 |
2.2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
2.2.1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
2.2.2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矛盾 |
2.3 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2.3.1 价格因素 |
2.3.2 基础设施因素 |
2.3.3 科学技术因素 |
2.3.4 政府的经营制度与政策因素 |
2.3.5 农业产业化因素 |
2.3.6 农业结构因素 |
2.3.7 农业标准化因素 |
2.3.8 农业投入因素 |
2.3.9 可持续发展因素 |
第三章 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
3.1 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
3.1.1 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
3.1.2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 |
3.2 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 |
3.2.1 显示性指标体系 |
3.2.2 解释性指标体系 |
3.2.3 我国农业上述15 项指标的现状 |
3.3 测度我国农业竞争力比较优势水平的数学模型 |
3.4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 |
3.4.1 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及基本观点 |
3.4.2 竞争优势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
第四章 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 |
4.1 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要素的存在状况与波特“钻石”模型的差异 |
4.1.1 波特“钻石”中政府的地位、作用及方式等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不一致 |
4.1.2 中国政府行为导向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 |
4.2 政府作为与我国农业竞争力诸要素关系(以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为例) |
4.2.1 政府有关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形式及变化 |
4.2.2 农业关税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2.3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2.4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 我国政府其他支持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1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
4.3.2 国内支持方式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
4.3.3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及其效果 |
4.4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 |
4.4.1 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基石 |
4.4.2 典型性国家政府的农业作为与启示 |
4.4.3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模型——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想 |
第五章 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 |
5.1 解决我国农民失业与贫困的出路—实施城市(镇)化战略 |
5.1.1 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对发展农业的约束 |
5.1.2 我国土地等资源占用与消耗的测度方法 |
5.1.3 人口过多导致农民失业与经济滞后的悖论及其可能解决办法 |
5.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 |
5.2.1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
5.2.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城市(镇)化的关系 |
5.3 城市化战略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
5.3.1 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 |
5.3.2 城市化对农业竞争力提高的贡献途径 |
5.4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作为的关键点 |
5.4.1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冲突问题 |
5.4.2 我国城市(镇)化发展中的土地使用问题 |
5.4.3 城市(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问题 |
5.4.4 制约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制矛盾 |
5.5 建国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模式 |
5.5.1 我国城镇的发展历程 |
5.5.2 我国城镇的分类 |
5.5.3 我国现有城镇的共同特征 |
5.5.4 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 |
第六章 政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其经营状况的行为 |
6.1 农产品的总成本决定了其价格竞争力 |
6.1.1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
6.1.2 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的国外比较 |
6.1.3 前述分析得出的结果 |
6.2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因素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
6.2.1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
6.2.2 政府行为指向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能力的途径 |
6.3 农产品质量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
6.3.1 农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的表现 |
6.3.2 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6.3.3 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
6.3.4 政府致力于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的行为 |
6.4 农业标准化及其它因素与我国农业竞争力 |
6.4.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
6.4.2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
6.4.3 我国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对农业竞争力的约束及其开发途径 |
第七章 政府协调农业关联及支持性产业的战术 |
7.1 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的产前投入与政府的行为模式讨论 |
7.1.1 阐释: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产前投入 |
7.1.2 发展:政府的行为模式—加速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
7.2 信息化农业建设与政府的抉择 |
7.2.1 信息化农业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7.2.2 日美两国农业信息化的案例 |
7.2.3 适应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领域 |
7.2.4 政府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方略的抉择 |
7.3 政府推进农业产前产后及关联性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集聚 |
7.3.1 产业集聚(Cluster)的概念及其优势来源 |
7.3.2 对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环境限制 |
7.3.3 政府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簇群”形成的行为取向 |
7.3.4 产业“簇群”研究的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八章 政府应对农产品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者的姿态 |
8.1 我国农产品国内需求对竞争力的影响及政府姿态 |
8.1.1 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形态与竞争力的关系 |
8.1.2 政府有利于改善国内需求条件的行为 |
8.2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一——突破技术壁垒 |
8.2.1 技术壁垒的产生与功能 |
8.2.2 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壁垒 |
8.2.3 我国农业遭遇到的技术壁垒 |
8.2.4 我国政府突破农业技术壁垒之方略 |
8.3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二——积极应对争端 |
8.3.1 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实况与特点 |
8.3.2 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的起因 |
8.3.3 政府须积极处理争端保护我国农业竞争力 |
结束语:对中国农业竞争力模型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
1.3.1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早期探索 |
1.3.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
1.3.3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1.3.4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
1.3.5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的界定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1.4.4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二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
2.1.2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 |
2.1.3 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 |
2.1.4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
2.1.5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推广 |
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
2.2.2 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观点 |
2.2.3 农业技术创新类型 |
2.2.4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
2.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
2.3.1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2.3.2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 |
2.3.3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2.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
2.4.1 区域的划分 |
2.4.2 区域经济理论 |
2.4.3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
2.4.4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2.5 公共物品理论 |
2.5.1 公共物品的概念 |
2.5.2 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 |
2.5.3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公共物品属性 |
2.5.4 公共物品理论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2.6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6.1 制度的内涵 |
2.6.2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2.6.3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构成 |
2.6.4 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
2.6.5 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创新的分析 |
2.6.6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2.7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
2.7.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
2.7.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前提 |
2.7.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职能重点划分 |
2.7.4 关于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 |
第三章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3.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1.1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1.2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2.1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2.2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3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3.1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3.2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4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4.1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4.2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5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5.1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5.2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6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3.6.1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3.6.2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3.7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与建设经验 |
3.7.1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 |
3.7.2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 |
3.8 对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3.8.1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
3.8.2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组织体系 |
3.8.3 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 |
第四章 我国宏观管理背景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4.1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4.1.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状和问题 |
4.1.2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 |
4.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市级现状分析 |
4.2.1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4.2.2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4.2.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状况评价 |
4.3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
4.3.1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 |
4.3.2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
4.4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 |
4.4.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
4.4.2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战略 |
4.4.3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战略 |
第五章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
5.1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分析 |
5.1.1 唐山市社会经济概况 |
5.1.2 唐山市农业资源及区划概况 |
5.1.3 唐山市农业发展概况 |
5.1.4 唐山市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代表性 |
5.2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
5.2.1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
5.2.2 农业科研开发体系 |
5.2.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5.2.4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
5.2.5 农业企业创新体系 |
5.2.6 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
5.2.7 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
5.2.8 农资服务体系 |
5.2.9 农业标准化体系 |
5.2.10 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
5.3 唐山市农户调查分析 |
5.4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
5.4.1 唐山市科技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建设 |
5.4.2 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的创建模式 |
5.5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分析 |
5.5.1 唐山市区域宏观经济形势 |
5.5.2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
5.6 完善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措施 |
第六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 |
6.1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
6.2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6.2.1 政府为体系建设主体的原则 |
6.2.2 实用性的原则 |
6.2.3 开放合作的原则 |
6.2.4 远近结合的原则 |
6.2.5 行政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相结合的原则 |
6.2.6 继承性发展的原则 |
6.2.7 因地制宜的原则 |
6.3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
6.3.1 总体框架 |
6.3.2 农业技术创新行政管理体系 |
6.3.3 农业技术创新公益事业体系 |
6.3.4 农业技术创新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
6.3.5 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体系 |
6.3.6 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户体系 |
6.3.7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
6.4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
6.4.1 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
6.4.2 增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
6.4.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
6.4.4 加强农民协会组织建设 |
6.4.5 建立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
6.4.6 营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
6.5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6.5.1 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构筑全社会重视科技的氛围 |
6.5.2 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6.5.3 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搞好统一规划 |
6.5.4 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
6.5.5 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政府行为 |
6.5.6 加强领导,搞好分类指导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问题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关于本项研究的讨论 |
7.3 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
(二) 论文结构 |
(三) 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
(一) “完备、发达” |
(二) “统一、开放” |
(三) “竞争、有序”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
(一) 价格机制 |
(二) 信息机制 |
(三) 竞争机制 |
(四) 管理机制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
(一) 利益原理 |
(二) 交易费用原理 |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二) 战略思路选择 |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
(7)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职业和专业 |
第二节 专业化和专业化运动理论 |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 |
第二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现代科技发展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
第二节 全球经济变革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
第三节 大学科技园区与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
第三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历史、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科技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国外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历程 |
第三节 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历程 |
第四节 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专业发展与课程方案 |
第一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专业发展 |
第二节 高校设置的科技管理专业教育课程 |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
第四节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 |
第五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继续教育模式 |
第一节 继续教育: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学位学历教育的形式 |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非学历学位教育形式 |
第六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专业组织与伦理规范 |
第一节 同构理论与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章程的比较 |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组织的区域结构 |
第四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需遵循的专业伦理规范 |
第七章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法律保障 |
第一节 德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法律保障: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
第二节 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法律保障 |
第三节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法律保障的对策:制定教育职员法 |
附录一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蔬菜出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与分析框架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 |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 |
2.1.3 现代国际贸易论中的比较优势原则 |
2.1.4 最新研究进展 |
2.2 出口竞争力理论 |
2.2.1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2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定位 |
2.2.3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2.4 波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层次分析 |
2.3 出口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
第3章 中国蔬菜产业的生产与出口现状 |
3.1 中国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
3.1.1 产业规模 |
3.1.2 品种分析 |
3.1.3 地域分布 |
3.2 中国蔬菜出口分析 |
3.2.1 蔬菜国际贸易市场状况分析 |
3.2.2 我国蔬菜出口的总体概况 |
3.2.3 出口总量分析 |
3.2.4 中国蔬菜加工方式和出口品种结构分析 |
3.2.5 中国蔬菜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第4章 中国蔬菜的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
4.1 中国蔬菜比较优势分析 |
4.1.1 相关研究 |
4.1.2 研究指标 |
4.2 中国蔬菜出口竞争力分析 |
4.2.1 关于出口竞争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 |
4.2.2 测算方法 |
4.2.3 测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蔬菜国内技术条件与国际标准、市场需求的比较 |
5.1 国内外生产技术标准比较 |
5.1.1 农药残留 |
5.1.2 化肥使用量 |
5.2 蔬菜安全质量标准比较 |
5.2.1 中国的蔬菜安全质量标准 |
5.2.2 日本的蔬菜安全质量标准 |
5.2.3 美国的蔬菜安全质量标准 |
5.2.4 欧盟的蔬菜安全质量标准 |
5.3 国内外对蔬菜品种的需求比较 |
5.3.1 国内外蔬菜需求的共同点 |
5.3.2 国内外对蔬菜的品种需求差异 |
5.4 蔬菜流通技术国内外标准的比较 |
5.4.1 我国蔬菜流通架构的现状 |
5.4.2 我国蔬菜流通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蔬菜出口组织体系和营销体系分析 |
6.1 我国蔬菜出口体系存在的问题 |
6.1.1 组织化程度低 |
6.1.2 营销体系不完善 |
6.1.3 出口管理体系混乱 |
6.1.4 出口流通体系不健全 |
6.1.5 信息化程度不高 |
6.2 主要蔬菜出口国的经验及启示 |
6.2.1 重视市场调研,适应出口市场的变化 |
6.2.2 重视蔬菜出口营销体系的建设 |
6.2.3 成立专门机构,协调蔬菜生产和促进蔬菜出口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贸易壁垒对蔬菜出口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
7.1 短期影响 |
7.2 长期消极影响 |
7.2.1 贸易禁止效应 |
7.2.2 贸易限制效应 |
7.2.3.贸易转移效应 |
7.3 长期积极影响 |
7.3.1 技术创新效应 |
7.3.2 制度创新效应 |
第8章 引发蔬菜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要因素 |
8.1 中国蔬菜出口屡遭国外贸易壁垒的原因 |
8.2 蔬菜贸易政策的决定 |
8.2.1 蔬菜贸易壁垒政策的决定 |
8.2.2 关税壁垒 |
8.2.3 技术性壁垒 |
8.2.4 反倾销和特殊保障贸易保护的博弈分析 |
8.3 设置蔬菜贸易壁垒的数量特征 |
第9章 影响中国蔬菜出口的新贸易壁垒类型分析 |
9.1 反倾销 |
9.2 特别保障措施 |
9.3 技术型贸易壁垒 |
9.4 新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 |
9.4.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 |
9.4.2 反倾销与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 |
第10章 典型性分析:中国对日本蔬菜出口 |
10.1 日本蔬菜市场贸易与进口状况 |
10.1.1 日本蔬菜进口贸易现状及特点 |
10.1.2 中国蔬菜对日出口现状及特点。 |
10.2 日本对进口蔬菜产品的相关规定 |
10.2.1 植物检疫 |
10.2.2 食品卫生防疫 |
10.2.3 日本农业规格 |
10.3 日本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案例分析。 |
10.3.1 日本2001年实施的农产品检验检疫管理 |
10.3.2 《食品卫生法》修正案的出台 |
10.4 日本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10.4.1 我国蔬菜品质原因 |
10.4.2 日本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 |
10.4.3 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影响 |
第11章 扩大中国蔬菜出口的对策 |
11.1 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
11.1.1.合理布局、专业化生产 |
11.1.2.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
11.1.3 加强蔬菜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11.1.4 建立一体化的蔬菜管理体制 |
11.1.5 注重品牌营销 |
11.1.6 合理的定价策略 |
11.2 建立标准化体系 |
11.2.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
11.2.2 加快我国蔬菜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
11.2.3 完善蔬菜监测体系 |
11.2.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 |
11.3 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和营销体系 |
11.3.1 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 |
11.3.2 完善我国蔬菜出口营销体系 |
11.3.3 理顺进出口管理体制,为支持我国的蔬菜出口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 |
11.3.4 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 |
11.3.5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出口蔬菜信息服务网络。 |
11.4 优化蔬菜出口市场结构 |
11.4.1 立足亚洲重点、开发欧美蔬菜市场 |
11.4.2 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出口蔬菜经济的新增长点 |
11.5 政策与农业支持政策 |
11.5.1 政府主导型的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
11.5.2 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 |
11.5.3 技术支撑: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
11.6 建立蔬菜出口预警机制 |
11.6.1.预警机制 |
11.6.2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状况 |
2.2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1 加入WTO 后湖南省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2 加入WTO 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
3.3 加入WTO 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WTO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对策研究 |
4.1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SWOT 分析 |
4.2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机遇战略 |
4.3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机遇战略 |
4.4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优势-挑战战略 |
4.5 WTO 背景下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劣势-挑战战略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意义 |
1.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
2.1 国际竞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2 竞争力概念 |
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
2.4 对我国果林产品发展状况的理论分析 |
2.5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
2.5.1 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
2.5.2 关于国际竞争力指标构建的实践研究 |
2.5.3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3.1 中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测度 |
3.1.1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
3.1.2 中国果林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
3.1.3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3.1.4 中国果林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
3.1.5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定结果 |
3.2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地位 |
3.2.1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世界地位 |
3.2.2 中国果林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世界地位 |
3.2.3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世界地位 |
3.2.4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世界地位 |
3.2.5 结论 |
4.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
4.1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
4.1.1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总量分析 |
4.1.2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4.1.3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4.1.4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的主要特征 |
4.2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分析 |
4.2.1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量分析 |
4.2.2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4.2.3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4.2.4 中国果品的对外贸易特点 |
4.3 本章小结 |
5. 分析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 |
5.1 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5.2 分析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 |
5.2.1 对中国果林产品要素条件的分析 |
5.2.2 对中国果林产品需求条件的分析 |
5.2.3 相关生产资料与信息业发展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2.4 流通条件对果林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5.2.5 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2.6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3 对影响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微观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 |
6.2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
6.2.1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果林产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6.2.2 实现果林产品标准化、提高果林产品质量、打破绿色壁垒 |
6.2.3 实现果林产品产销经营一体化,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 |
6.3 本章小结 |
附表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D]. 徐庭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2001-2009年我国科学学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J]. 李长玲,纪雪梅,支岭,白如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8)
- [3]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玫.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4]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D]. 崔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5]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D]. 肖树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6]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7]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 周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8]中国蔬菜出口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汤咏.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9]加入WTO对湖南省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对策[D]. 丁琼.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2)
- [10]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春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