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落户舟山海岛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乐志盛,夏海滨[1](2020)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品全产业链建设中的检察保障》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由贸易区(China Free Trade Region,以下简称中国自贸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而该区的区域就在舟山。此前,因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监管便利优势,已有多项国家级战略落户舟山,
王繁华[2](2020)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体系,开始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步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名明确提出“逐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青岛西海岸新区是第9个国家级新区,于2014年6月3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被赋予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的战略使命,为推动海洋经济强国建设、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背景对其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探讨分析,首先分析了西海岸新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布局等现状,梳理总结出新区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海洋结构性矛盾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的瓶颈问题。其次对其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其海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其优势:地理交通优势、海洋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科学创新资源集聚;其劣势:海洋一产、二产急需转型、海洋特色园区协作融合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陆海协同能力不强;其发展机遇: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扩张转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青岛大城市发展格局驱动、承担经略海洋任务的国家级新区地位;其面临的挑战:国际大环境下海洋竞争加剧、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压力巨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最后,分别从发展策略和保障措施两方面提出本文的研究建议。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建议方面:首先明确提出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定位,其次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陆海协同发展新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推动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建议。海洋经济发展保障措施方面:主要从海域资源管理支撑、服务保障支撑、生态环境支撑、海洋人才支撑等四个方面,针对性提出本文的研究对策。本文与大部分针对区域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研究不同,从相对微观的角度,针对西海岸新区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发展特点等,有针对性总结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策略建议与保障措施,以期研究成果对相同行政区划级别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飞[3](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公丕宏[4](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贺雅丽[5](2018)在《大型储罐火灾事故模拟及防火间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国外大型储罐防火间距与消防配备标准相比,我国大型储罐的防火间距设定标准抵抗罐区火灾的风险较小。大型储罐一旦发生全表面火灾事故,极有可能引发沸溢事故,从而造成群罐火灾甚至整个油库的毁灭。为了控制油罐火灾对相邻储罐的热辐射损伤,防止灾害的进一步蔓延,制定合理有效的防火间距是很有必要的。借鉴世界各国对大型储罐防火间距的设定标准,采用火灾热辐射Mudan模型与火灾动力学软件FDS相结合,对储罐间距为0.3D、0.4D、0.5D与0.6D的十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全表面火灾事故进行模拟。分析了环境风速对不同防火间距下邻近储罐的热辐射影响,并将仿真结果与Mudan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火灾模型的可行性。此外,研究了环境温度对邻近储罐的热辐射影响,结果表明与环境风速相比,环境温度对邻近储罐的热辐射影响要小得多。对镇海、舟山、黄岛、大连、独山子、兰州和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近5年来影响火灾燃烧特性的环境风速与温度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全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四种环境条件,对现行0.4D防火间距下各石油储备库十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全表面火灾事故进行模拟。结合邻近储罐火灾多米诺效应概率模型及风险可接受准则,分析了石油储备库大型储罐全表面火灾事故中邻近储罐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行0.4D防火间距能够满足镇海、舟山、独山子、兰州和天津国家石油储备库的安全性,但无法满足黄岛、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库全表面火灾事故中邻近储罐的安全性。通过Mudan模型理论计算与FDS事故模拟,得到满足黄岛、大连石油储备库全表面火灾中邻近储罐安全性的防火间距分别为0.64D与0.55D。
杨皓[6](2017)在《基于RS和GIS的舟山群岛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针对海岛的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海岛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与日剧增,因此加强海岛的科学开发、监测保护和使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所成立的新区,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从岛屿数量而言,舟山群岛囊括了我国约四分之一的海岛。通过对舟山群岛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对我国未来开发和保护有人海岛和无人海岛,科学管理,预测评估海岛生态环境现状具有重要的典型参考意义。在国内外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基础之上,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构建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舟山群岛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首先以舟山群岛2015-2016年高分二号遥感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对全色影像数据源进行预处理后,利用RS技术对研究区地物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形成舟山群岛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然后利用GIS技术将舟山群岛离散为多个生态环境评价区域,采用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折线型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合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权重,通过提取植被覆盖、土地退化、水气因子和人类活动指数,对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计算,划分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来预测和评估整个舟山群岛的生态环境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和管理建议,并进一步研究分析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在舟山群岛区域自然、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研究中的创新和不足,并展望了未来海岛生态研究的发展方向。
许言庆[7](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6)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浙政办发[2016]10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2016年9月1日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全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时期。为指导我省"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浙江省人民政府[9](2016)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浙政发〔2016〕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6年3月17日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全省人民
徐芬[10](2016)在《基于新区建设的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且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局限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通不再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的推进,带动了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港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连接海路运输,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承担资源的国际流通,港口是最佳选择。站在世界以及全国乃至浙江省的角度看,对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时间较长,着述较丰;尤其是如今陆地资源开始稀缺,人类面对广阔的海洋,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研究则更加的热情高涨。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制度的影响下,浙江建设港航强省,舟山建设群岛新区的研究正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必然。在日益注重“海洋”问题的当下,舟山如何打造一个全新的群岛新区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港口业的建设与发展。现实情况是:舟山港口资源优势明显,但开发与利用滞后,因此亟需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舟山港口资源现状入手,分析面临的环境与机遇,剖析舟山港口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落户舟山海岛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落户舟山海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品全产业链建设中的检察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自贸区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及海洋溢油污染事故情况 |
(一)中国自贸区建设情况及各自贸区特色 |
(二)中国石油储备和浙江自贸区油品储运情况 |
(三)中国海洋环境污染情况 |
1、中国海洋环境总体情况 |
2、中国海域石油污染情况 |
二、海洋溢油事故中的检察监督空白 |
(一)应然状态中的检察监督法律赋权 |
(二)实然状态中的检察监督空白 |
(三)实践中困境和检察监督难题 |
三、浙江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建设中的检察保障 |
(一)转变检察监督理念,强化服务大局能力 |
(二)强化检察主责主业,探索自贸检察工作 |
(三)强化检察组织保障,依托外力合作共赢 |
(四)强化检察人才支撑,宣传推广检察产品 |
(2)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洋经济国外研究进展 |
1.2.2 海洋经济国内研究研究现状 |
1.2.3 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国外研究现状 |
1.2.4 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国内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1 西海岸新区概况 |
2.2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2.1 海洋经济规模发展情况 |
2.2.2 海洋经济结构情况 |
2.2.3 海洋经济布局情况 |
2.3 西海岸新区六大海洋产业现状 |
2.3.1 海洋装备制造产业 |
2.3.2 海洋交通运输产业 |
2.3.3 海洋盐业及化工产业 |
2.3.4 海洋渔业产业 |
2.3.5 海洋旅游产业 |
2.3.6 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产业 |
2.4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1 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 |
2.4.2 海洋结构性矛盾突出 |
2.4.3 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
3.1 有利条件 |
3.1.1 地理及交通优势 |
3.1.2 基础资源丰富 |
3.1.3 港口优势突出 |
3.1.4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
3.2 不利条件 |
3.2.1 海洋一产、二产急需转型升级 |
3.2.2 海洋特色园区协作融合不足 |
3.2.3 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
3.2.4 陆海协同发展能力不足 |
3.3 发展的机遇 |
3.3.1 国内外海洋新兴产业扩张转移 |
3.3.2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 |
3.3.3 大青岛城市发展格局的驱动 |
3.3.4 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地位 |
3.4 面临的挑战 |
3.4.1 国际海洋产业竞争加快 |
3.4.2 海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压力巨大 |
3.4.3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大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
4.1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方向 |
4.2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策略 |
4.2.1 打造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
4.2.2 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
4.2.3 打造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 |
4.2.4 打造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
4.3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
4.3.1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4.3.2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
4.3.3 创新陆海协同发展新机制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
5.1 海域资源管理支撑 |
5.1.1 结合海域资源实施精准招商 |
5.1.2 实施海洋产权集中交易 |
5.1.3 推进海岛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
5.2 服务保障支撑 |
5.2.1 积极加快自贸区建设 |
5.2.2 实施多规合一 |
5.2.3 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
5.2.4 加大海洋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
5.3 生态文明支撑 |
5.3.1 保护海洋资源 |
5.3.2 强化法治保障 |
5.4 海洋人才支撑 |
5.4.1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
5.4.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
1.2.2 相关概念辨析 |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
2.2.2 码头布置 |
2.2.3 港口发展 |
2.2.4 海港物流 |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
3.1 日本 |
3.1.1 发展历程 |
3.1.2 斐然成绩 |
3.1.3 案例甄选 |
3.2 韩国 |
3.2.1 发展历程 |
3.2.2 典型案例 |
3.2.3 案例甄选 |
3.3 新加坡 |
3.3.1 发展历程 |
3.3.2 空间演进 |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
3.5.1 产业发展战略 |
3.5.2 海洋开发政策 |
3.5.3 航运发展支撑 |
3.5.4 财政政策支撑 |
3.6 本章小结 |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
4.1 日本模式 |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
4.2 韩国模式 |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
4.3 新加坡模式 |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
4.5.1 造陆模式比较 |
4.5.2 临海效率分析 |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
4.6.1 公司城模式 |
4.6.2 政企共建模式 |
4.6.3 国家开发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
5.1.1 发展历程 |
5.1.2 早期实践 |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
5.3.1 时空分布 |
5.3.2 地域差异 |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
5.6 本章小结 |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1.1 用地布局模式 |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2.1 用地布局模式 |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3.1 用地布局模式 |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4.1 用地布局模式 |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
6.5.1 用地布局模式 |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
6.7 本章小结 |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
7.1 总体发展思路 |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
7.4 规划提升策略 |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经典区位理论 |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三、新经济地理学 |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体框架 |
第二节 几何分析 |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
一、乡村演化散点 |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
四、区域演化域面 |
五、海洋演化立体 |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
一、经济空间势 |
二、经济空间熵 |
三、经济空间流 |
四、经济空间集 |
五、经济空间域 |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
一、可能创新之域 |
二、有待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大型储罐火灾事故模拟及防火间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型储罐火灾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1.2.2 国内外相关标准 |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储罐火灾燃烧计算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大型储罐火灾类型 |
2.3 储罐火灾计算模型 |
2.3.1 池火灾热辐射半经验模型 |
2.3.2 池火灾热辐射场模型 |
2.4 热辐射破坏准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储罐火灾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储罐火灾模型构建 |
3.2.1 几何模型 |
3.2.2 模拟参数设置 |
3.2.3 热辐射计布置 |
3.3 大型储罐火灾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3.1 风速对大型储罐火灾的影响 |
3.3.2 环境温度对大型储罐火灾的影响 |
3.4 大型储罐火灾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油储备基地火灾环境参数研究 |
4.1 引言 |
4.2 石油储备库基本概况 |
4.2.1 一期石油储备库基本概况 |
4.2.2 二期石油储备库基本概况 |
4.3 火灾环境参数研究 |
4.3.1 一期石油储备基地火灾环境参数 |
4.3.2 二期石油储备基地火灾环境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储罐防火间距研究 |
5.1 引言 |
5.2 邻近储罐火灾多米诺失效概率计算模型 |
5.3 石油储备基地防火间距安全性分析 |
5.3.1 一期储备基地储罐火灾事故模拟及安全性分析 |
5.3.2 二期储备基地储罐火灾事故模拟及安全性分析 |
5.3.3 储罐火灾风险可接受准则 |
5.4 储备库防火间距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RS和GIS的舟山群岛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
1.6 生态环境评价及相关理论研究 |
1.7 影响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二章 舟山群岛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
2.1 研究区概述 |
2.2 自然条件概况 |
2.2.1 气候 |
2.2.2 水文 |
2.2.3 地形地貌 |
2.2.4 土壤 |
2.2.5 植被 |
2.3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2.4 研究区界定 |
第三章 研究资料收集与遥感图像的技术处理 |
3.1 研究资料收集 |
3.1.1 遥感技术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2 卫星遥感资料 |
3.1.3 非遥感基础资料 |
3.1.4 GIS技术的概念及在评价中的应用 |
3.2 遥感图像技术处理 |
3.2.1 软硬件准备 |
3.2.2 遥感资料的预处理 |
第四章 基于RS和GIS的舟山岛陆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 |
4.1 基于RS和GIS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生态环境评价的遥感指标提取 |
4.3.1 研究区地物影像特征分析 |
4.3.2 植被覆盖度的信息提取 |
4.3.3 土壤退化指数的信息提取 |
4.3.4 气候因子的信息提取 |
4.3.5 水体密度的信息提取 |
4.3.6 人类活动指数的信息提取 |
4.4 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 |
4.4.1 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计算 |
4.4.2 生态环境状况等级的划分 |
4.5 基于RS和GIS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1 评价结果 |
4.5.2 对策建议 |
第五章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在舟山群岛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
5.1 在舟山群岛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5.2 在舟山群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
第六章 研究特色、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特色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
2.2 港口体系研究 |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
2.2.3 研究述评 |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
2.3.5 研究述评 |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
2.4.3 研究述评 |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
2.5.3 港口合作研究 |
2.5.4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
4.1.1 综合实力内涵 |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
4.2.2 港口竞争态势 |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
5.1.2 模型选取 |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
5.4.1 地理区位 |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
5.4.3 外贸背景 |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
5.5 小结 6.结 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
(9)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走在前列谋新篇 |
(一)发展背景。 |
(二)指导思想。 |
(三)主要目标。今后5年,要确保实现已经确定的“四翻番”目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目标是: |
二、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 |
(一)聚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 |
(二)倾力营造最优创业创新环境。 |
(三)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强省建设。 |
三、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
(一)继续深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 |
(二)大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三)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
四、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
(一)努力争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 |
(二)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合作发展。 |
(三)全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 |
五、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一)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 |
(二)重点培育万亿级大产业。 |
(三)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 |
(四)高水平建设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 |
六、努力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 |
(一)着力推进“三去一降”。 |
(二)大力拓展市场空间。 |
(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
(四)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 |
七、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
(一)构建互联互通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
(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多元的现代能源体系。 |
(三)打造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 |
(四)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
八、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一)塑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
(二)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 |
(三)推动城乡建设转型。 |
九、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
(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
(二)着力提升就业质量。 |
(三)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 |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五)全力打造健康浙江。 |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
十、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一)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
(二)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
(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五)提升平安浙江建设水平。 |
(10)基于新区建设的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特点 |
1.2 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
第二章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与理论依据 |
2.1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比较 |
2.1.1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
2.1.2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特点 |
2.1.3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比较分析 |
2.2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
2.2.1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
2.2.2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第三章 新区建设背景下舟山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环境与存在问题分析 |
3.1 舟山港的宏观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1.1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 |
3.1.2 国内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发展战略 |
3.1.3 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趋势 |
3.1.4 港口行业现代化开发的新趋势 |
3.2 舟山港口的微观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1 舟山港口的地理位置及区位环境分析 |
3.2.2 舟山港口的自然条件分析 |
3.2.3 杭州湾跨海大桥对舟山港口发展的影响 |
3.2.4 上海洋山港对舟山港口的竞争态势 |
3.3 舟山港口的内部战略能力分析 |
3.3.1 舟山港吞吐量状况 |
3.3.2 舟山港泊位状况 |
3.3.3 舟山港航道状况 |
3.3.4 舟山港锚地状况 |
3.3.5 舟山港的装卸、起重及其它各种配套设施状况 |
3.4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3.4.1 港口运营和在建项目布局分散,以货主专用码头为主 |
3.4.2 港口转运方式较单一,货物吞吐方式基本上以水水中转为主 |
3.4.3 从港口开发建设的主要项目看出,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
第四章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选择 |
4.1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目标 |
4.2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重点 |
4.2.1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组织战略 |
4.2.2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投资发展战略 |
4.2.3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形象塑造战略 |
4.3 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五章 新区建设背景下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
5.1 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
5.2 自由港的开发利用 |
5.3 港口服务向内陆延伸,打造全新舟山国际物流中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落户舟山海岛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品全产业链建设中的检察保障[A]. 乐志盛,夏海滨. 第三届全国检察官阅读征文活动获奖文选, 2020
- [2]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 王繁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大型储罐火灾事故模拟及防火间距研究[D]. 贺雅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基于RS和GIS的舟山群岛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及应用研究[D]. 杨皓.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
- [7]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29)
- [9]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Z2)
- [10]基于新区建设的舟山港口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D]. 徐芬.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