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三级课程管理”的提出使学校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学校不得不改变长久以来以接受外部科层行政指令为主的习惯,而诉诸于学校内部自身的调节;改变以教学管理为主的模式,而求助于课程管理模式。这给原本准备就不充分的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管模式又使得学校不得不接受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专家学者的指导以及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行政、专家学者和各种教育思潮之间的冲突又令长期居于科层体制下的学校无所适从,使向来以“象牙塔”称谓的学校的“舒适地带”经受了各种威胁,“学校人”所熟悉的习惯和经验经受着挑战,学校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遭到质疑,他们的安全、舒适、稳妥的地带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迷失了自我……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一新的课程改革环境,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学校自身的课程发展动力机制,以使学校作为课程的主体勾勒出自我的图像。相关研究表明,课程管理是学校课程实施中的最主要的动力,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当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至少基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家赋权予学校,学校如何行使这种权力?二是如何使学校课程管理与新课程理念相呼应?三是如何处理传统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推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顺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在诸多的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项目中,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的研究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现实的,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既不是单靠“形而上”的思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数量化的标准能够规定的,必须从整体上、从实地去把握其理论的生成。这是形成其它理论研究的基础。只有了解和把握了现实学校中课程管理的运作实际,才能提出合适的原则和方法体系,也才能尽快地打造出学校课程管理自我的造型。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当前我国学界尚属空白。本研究首先对学校课程管理基本理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界定了本文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内涵与意义的基本观点,并对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的要素及价值定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机制。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对多所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的问题现状把握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所普通学校S小学作为研究重点。并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组织生态三个方面对其学校的生态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本研究的现实基础;再次,论文立足于扎根理论取向,采用访谈、文件分析、会议记录、问卷调查、临床情境诊断、听课等质化研究方法搜集资料,对S小学的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S小学课程管理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以寻求解决的方略,提炼、发展研究的问题,并对研究情境中的意义与关系进行描述与解释,从中归纳、建构理论。本文认为学校课程管理的运作过程除了具有与一般的管理运作过程所共有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课程管理本身所固有的独特性,本文以多学科的视角透视了S小学学校课程的运作过程。在横向上以课程内容作为分析维度,探讨了学校对课程愿景、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的管理;在纵向上以学校课程管理动态的运作过程加以分析、解释与研究。通过个案的分析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S小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课程管理运作系统:即现实中的学校课程管理和理念中的学校课程管理,两种不同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S小学课程管理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结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S小学课程管理过程中有术语而无课程管理意识;二是学校缺乏课程建构与管理的能力;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运作模式套用教学管理运作模式;四是学校课程管理对行政管理手段的过分依赖;五是“考试至上”的理念操纵着学校课程管理的运作过程;六是课程教学变革与组织变革的分离使学校课程管理流于形式。最后指出学校课程管理重建的建议:学校课程管理重建的前提是超越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二元思维。并提出了学校课程管理重建的基本方向:一是在学校课程管理内容上:从单维走向多维;二是在学校课程管理模式构建上:从“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三是在学校课程管理取向上,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四是在学校组织改造的方向上:从“科层”走向“赋权承责”;五是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方向上:从制度规范走向制度伦理。